新聞推薦
無影燈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大山溝裏,一紮下去就是半輩子;接力援外,一晃已是一甲子……這是中國醫者的人生選擇。
“廣大醫務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長期以來,我國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
8月19日,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關心關懷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勇擔使命、仁心濟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為搶救生命而戰 築起健康守護屏障
8月2日淩晨,進山徒步近5小時抵達落坡嶺後,北京市門頭溝區醫院兒科主任劉展和同伴們顧不上休息,立刻對患者展開救治。
7月底的北京,暴雨如注,多名群眾受困。20多支醫療救援隊伍迅速集結,趕赴門頭溝區多個村鎮。
徒步10公裏,連走7個村莊,一路翻山過河、救治傷患——高強度的體力消耗,讓52歲的護士長杜春雪精疲力盡。但她沒有怨言:“隻要有病人等著,就要像戰士一樣出發。”
2023年8月1日,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妙峰山民族學校臨時安置點,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人員在轉運一名受傷村民。新華社記者鞠煥宗 攝
風雨兼程,隻為敬佑生命。災難現場、急診室裏、手術台前……第一時間奔赴救死扶傷的第一線,白衣戰士們義無反顧。
“患者在哪裏,我的戰場就在哪裏。”作為新發突發傳染病救治工作專家,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十餘次出征抗擊新冠疫情一線。
在患者眼裏,防護服上手寫的“廣東德叔”,就是他們的“定心丸”。
麵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贏得了全社會讚譽。
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14億多人民不會忘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尊醫重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要加強對醫務工作者的保護、關心、愛護”。近年來,有關部門陸續出台《關於建立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製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積極做好醫務人員的生活、心理、安全等保障工作。
從醫28年來,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燕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危及老年患者生命的肺部感染和危重症臨床救治中,挽回了1.5萬餘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呼吸重症監護室裏不時上演“生死時速”,醫護人員24小時隨時“應戰”。“最美醫生”李燕明說:“從死神手裏搶回生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
舍己忘我,勇挑重擔,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廣大醫務工作者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築起堅強屏障。
臻“一技”而濟天下 健康服務更優質高效
勇闖醫學“無人區”,中國醫生從未停下探索創新的腳步。
缺乏合適的骨髓配型,曾讓許多急需骨髓移植的血液腫瘤患者在苦苦等待中走向死亡。31年前,剛剛畢業成為一名血液科臨床大夫的黃曉軍為此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白血病患者做點工作。
2000年,黃曉軍帶領團隊成功突破移植“禁區”,完成第一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此後又經過持續20多年的努力,在一萬多例移植的臨床基礎上,形成被國際認可的骨髓移植“北京方案”,解決了供者來源匱乏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
如今,已成為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的黃曉軍,又把目光投向了血液病患者感染的診療難題:“無論專攻醫學的哪一個方向,我們都要將患者安危、國家醫學進步、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為自己的責任。”
2023年7月6日,黃曉軍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手術室采集供者的骨髓幹細胞。新華社記者張玉薇 攝
臻“一技”而濟天下,隻為給患者更好的治療和更精細的服務。
從醫70餘載,兒科醫學大家張金哲用豐富的臨床經驗救治了數以萬計的兒童。
“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器械短缺的年代,張金哲親手創造、改良了50多種小兒疾病診療用具和術式,有的還為國際同行所稱道並使用。
每次接診時都起身相迎,看完病後起身送患者離開,從口袋裏“變”出玩具安撫哭鬧的患兒——這一切於張金哲,都是為了“天下兒無痛、母不悲”。
推出“預約號源向基層下沉”等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舉措,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全麵提升醫療質量行動”“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在深化醫改過程中,廣大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工作者不斷探索,努力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全國組建1.5萬個醫聯體,八成以上縣級醫院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在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民生健康實事落地,群眾就醫獲得感不斷提升。
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 健康路上“一個不能少”
接診病人12萬人次,出診1萬餘次……從醫40多年來,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鄉村醫生劉永生心裏裝著一本厚厚的“健康賬冊”。
曾親自嚐試中草藥不下百味,為學針灸拿自己練手……在劉永生看來,“讓鄉親們不為看病發愁,值!”
“健康中國”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基層群眾能夠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一批又一批醫務人員以革命老區、邊遠地區等為重點,積極開展義診谘詢、健康科普、帶教查房等工作,探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長期對口幫扶機製,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群眾在基層更有“醫”靠。
這是2023年3月14日在阿爾及利亞賽伊達拍攝的中國第一支援外醫療隊工作地賽伊達省醫院舊址。新華社記者吳天雨 攝
從祖國的西南邊陲到東北農村,從鄰近的東南亞到萬裏之外的非洲大陸,中國醫者的濟世情懷始終不變。
阿爾及利亞小城賽伊達,氣候幹旱,沙塵暴時常來襲。1965年湖北醫生薛進參加援阿醫療隊來到賽伊達時,這裏隻有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援阿3年間,薛進和同事們成功實施了上千台手術,收獲了當地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累計診治患者超過2.9億人次,培養醫療人員10萬餘人次……6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前赴後繼,用中國經驗幫助非洲等地提高醫療衛生水平,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今年2月9日,在給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回信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提出殷切期望。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囑托,醫務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切實擔負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的神聖使命,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記者田曉航、李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無影燈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大山溝裏,一紮下去就是半輩子;接力援外,一晃已是一甲子……這是中國醫者的人生選擇。
“廣大醫務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長期以來,我國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
8月19日,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關心關懷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勇擔使命、仁心濟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為搶救生命而戰 築起健康守護屏障
8月2日淩晨,進山徒步近5小時抵達落坡嶺後,北京市門頭溝區醫院兒科主任劉展和同伴們顧不上休息,立刻對患者展開救治。
7月底的北京,暴雨如注,多名群眾受困。20多支醫療救援隊伍迅速集結,趕赴門頭溝區多個村鎮。
徒步10公裏,連走7個村莊,一路翻山過河、救治傷患——高強度的體力消耗,讓52歲的護士長杜春雪精疲力盡。但她沒有怨言:“隻要有病人等著,就要像戰士一樣出發。”
2023年8月1日,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妙峰山民族學校臨時安置點,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人員在轉運一名受傷村民。新華社記者鞠煥宗 攝
風雨兼程,隻為敬佑生命。災難現場、急診室裏、手術台前……第一時間奔赴救死扶傷的第一線,白衣戰士們義無反顧。
“患者在哪裏,我的戰場就在哪裏。”作為新發突發傳染病救治工作專家,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十餘次出征抗擊新冠疫情一線。
在患者眼裏,防護服上手寫的“廣東德叔”,就是他們的“定心丸”。
麵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贏得了全社會讚譽。
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14億多人民不會忘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尊醫重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要加強對醫務工作者的保護、關心、愛護”。近年來,有關部門陸續出台《關於建立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製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積極做好醫務人員的生活、心理、安全等保障工作。
從醫28年來,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燕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危及老年患者生命的肺部感染和危重症臨床救治中,挽回了1.5萬餘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呼吸重症監護室裏不時上演“生死時速”,醫護人員24小時隨時“應戰”。“最美醫生”李燕明說:“從死神手裏搶回生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
舍己忘我,勇挑重擔,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廣大醫務工作者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築起堅強屏障。
臻“一技”而濟天下 健康服務更優質高效
勇闖醫學“無人區”,中國醫生從未停下探索創新的腳步。
缺乏合適的骨髓配型,曾讓許多急需骨髓移植的血液腫瘤患者在苦苦等待中走向死亡。31年前,剛剛畢業成為一名血液科臨床大夫的黃曉軍為此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白血病患者做點工作。
2000年,黃曉軍帶領團隊成功突破移植“禁區”,完成第一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此後又經過持續20多年的努力,在一萬多例移植的臨床基礎上,形成被國際認可的骨髓移植“北京方案”,解決了供者來源匱乏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
如今,已成為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的黃曉軍,又把目光投向了血液病患者感染的診療難題:“無論專攻醫學的哪一個方向,我們都要將患者安危、國家醫學進步、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為自己的責任。”
2023年7月6日,黃曉軍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手術室采集供者的骨髓幹細胞。新華社記者張玉薇 攝
臻“一技”而濟天下,隻為給患者更好的治療和更精細的服務。
從醫70餘載,兒科醫學大家張金哲用豐富的臨床經驗救治了數以萬計的兒童。
“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器械短缺的年代,張金哲親手創造、改良了50多種小兒疾病診療用具和術式,有的還為國際同行所稱道並使用。
每次接診時都起身相迎,看完病後起身送患者離開,從口袋裏“變”出玩具安撫哭鬧的患兒——這一切於張金哲,都是為了“天下兒無痛、母不悲”。
推出“預約號源向基層下沉”等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舉措,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全麵提升醫療質量行動”“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在深化醫改過程中,廣大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工作者不斷探索,努力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全國組建1.5萬個醫聯體,八成以上縣級醫院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在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民生健康實事落地,群眾就醫獲得感不斷提升。
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 健康路上“一個不能少”
接診病人12萬人次,出診1萬餘次……從醫40多年來,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鄉村醫生劉永生心裏裝著一本厚厚的“健康賬冊”。
曾親自嚐試中草藥不下百味,為學針灸拿自己練手……在劉永生看來,“讓鄉親們不為看病發愁,值!”
“健康中國”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讓基層群眾能夠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一批又一批醫務人員以革命老區、邊遠地區等為重點,積極開展義診谘詢、健康科普、帶教查房等工作,探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長期對口幫扶機製,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群眾在基層更有“醫”靠。
這是2023年3月14日在阿爾及利亞賽伊達拍攝的中國第一支援外醫療隊工作地賽伊達省醫院舊址。新華社記者吳天雨 攝
從祖國的西南邊陲到東北農村,從鄰近的東南亞到萬裏之外的非洲大陸,中國醫者的濟世情懷始終不變。
阿爾及利亞小城賽伊達,氣候幹旱,沙塵暴時常來襲。1965年湖北醫生薛進參加援阿醫療隊來到賽伊達時,這裏隻有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援阿3年間,薛進和同事們成功實施了上千台手術,收獲了當地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累計診治患者超過2.9億人次,培養醫療人員10萬餘人次……6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前赴後繼,用中國經驗幫助非洲等地提高醫療衛生水平,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今年2月9日,在給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回信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提出殷切期望。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囑托,醫務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切實擔負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的神聖使命,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記者田曉航、李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