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盛夏時節,萬物榮華,大美長江,風景如畫。
7月25日清晨天剛亮,61歲的熊根榮就帶著幾名隊員駕駛汽輪沿著近60公裏長的江麵進行巡邏。
熊根榮是安徽省銅陵市郊區禁捕巡護隊隊長,4年前,他與其他漁民一起退捕上岸,成為了一名護漁員。角色的轉變,讓熊根榮切身感受到“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未來的生計”。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考察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省考察。這是19日上午,習近平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了解馬鞍山市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修複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作為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省份,近年來,安徽省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聚焦“水清”“岸綠”“產業優”,實施長江“1公裏、5公裏、15公裏”岸線分級管控,設置三道生態防線,久久為功,保護兩岸青山和一江碧水。
經過7年治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正在長江安徽段徐徐展開。
水清:係統治理,守護一江碧水
長江流經安徽416公裏,江水流至馬鞍山段時,天門中斷,轉而北上,東岸是馬鞍山薛家窪,西岸是浮沙圩。
7月27日傍晚,一場陣雨過後,空氣清新,涼風習習,駐足薛家窪生態園觀景平台眺望遠方,隻見寬闊江麵上,彩虹懸空,青山相映,過往船隻川流不息,構成一幅別致景象。
此時,家住馬鞍山的韓先生,正和妻子一起帶著外地來的弟弟用手機記錄下這一美好瞬間。“以前這邊髒亂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弟弟每次來馬鞍山,我們都不願帶他來這裏。”談起以前的薛家窪,韓先生直搖頭。
觀景平台前的展板上,多幅舊照述說著薛家窪過去不堪的景象:非法碼頭遍地、“散亂汙”企業林立。
幾年過去,薛家窪華麗蝶變,成為這座山城的“城市生態客廳”和市民休閑網紅“打卡”地。
蝶變後的薛家窪,水清岸綠。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在馬鞍山,“三姑娘”的名字家喻戶曉。“三姑娘”陳蘭香曾經和丈夫靠捕魚為生,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活了20餘年。
2019年,馬鞍山市以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為主題,啟動長江幹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全市拆解各類漁船5651艘,包括“三姑娘”在內的1萬多名漁民退捕上岸。
2020年,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三姑娘”與其他8戶上岸漁民共同出資成立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漁民變股東,大家“抱團致富”。如今,公司實現營收近500萬元,兩年來公司股東分紅30萬元。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認真做好禁捕退捕和轉產安置等工作。”安徽省發改委長江處有關負責人稱,經過多年綜合治理,安徽禁捕區域內1.2萬餘艘漁船和3萬多漁民全麵退捕上岸,實現了建檔立卡、證注銷、船封存、網銷毀四個100%。
長江江豚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過去因工業和船舶汙染,長江水質惡化,江豚種群數量逐漸下降。2017年長江江豚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種群數量少於大熊貓,呈現極度瀕危狀態。
在長江銅陵段,長江江豚躍出水麵嬉戲。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自2016年1月中央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後,我們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了力度空前的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以係統思維全麵實施禁新建、減存量、關汙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製及生物多樣性保護‘7+1’行動,以解決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顧群說,7年來,2.1萬餘家“散亂汙”企業被關停、3000多個長江幹流沿線入河排汙口被整治、231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294座生產經營碼頭船舶汙水垃圾接收轉運實現全覆蓋……
如今,長江安徽段的水質越來越好。據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幹流安徽段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2022年長江流域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94.8%以上,為國考以來最好水平。
“過去捕魚時,很難見到野生長江江豚,現在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它們成群結隊浮出水麵,說明咱們這裏的水質越來越好了。”在長江捕了30多年魚的熊根榮一邊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照片,一邊感慨道。
一組數據驗證了老熊的觀感: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顯示,整個長江流域,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恢複到1249頭,與2017年相比,5年數量增加23.42%。
十年禁漁效果彰顯,“水中國寶”長江江豚逐戲長江安徽段如今已成為常態。
岸綠:久久為功,共護兩岸青山
在江城蕪湖,十裏江灣已然成為城市的“顏值”擔當、生態名片。每天清晨和傍晚,這裏聚集著眾多市民和遊人前來鍛煉、休閑“打卡”,不少情侶還將此地視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之地。
蕪湖十裏江灣健康步道。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華燈初上,長江與青弋江交彙處,古老的中江塔、充滿現代感的魚橋、鱗次櫛比的高樓霓虹閃爍,如畫般倒映在江水中,構成一幅“十裏江灣”美景圖。
“你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整治後的景象,幾年前,這裏修造船廠、坐灘船、小碼頭星羅棋布,汙水橫流,環境‘髒亂差’。”在蕪湖生活了近30年的市民王兆才感慨道,雖然他家就在附近,但過去對這裏一直望而卻步,改造後,他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裏鍛煉、賞景。
十裏江灣的變化,是安徽省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
7年來,安徽共清理沿江非法碼頭234多座,退還水域近570多萬平方米,釋放岸線近66.7公裏。完成長江沿線10公裏範圍內110多個廢棄礦山生態修複,治理麵積達1.4萬畝。
“這裏原來是一座貨運碼頭,船來船往,油汙遍地,後來碼頭被拆除,在原址上興建了一座1500多平米的江邊圖書館。”銅陵市天井湖景區管理處副主任李晨成指著江邊一棟三層玻璃狀的建築說道。
走進圖書館,百餘名讀者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書籍,透過室內三麵巨大落地窗,江麵景色被一覽無遺。在一層的觀景平台上,不少遊客和讀者正在用手機拍攝晚霞映照下的美麗江景。
“我們這裏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對外開放,空調全天開著,每天都吸引上百名讀者來看書,藏書有7000多本,由市圖書館提供,定期更換。”銅陵市圖書館濱江分館管理員張女士告訴記者,來這邊看書的不僅有學生有家長,還有其他市民和遊客,“看書看累了,可以在這裏點杯飲料或咖啡,一邊休息一邊觀看江景。”
銅陵市圖書館濱江分館所在的江邊,幾年前聚集著眾多貨運碼頭和修船廠,長江大保護政策實施後,這些建築全部被拆除,原址被改造,沿岸生態逐步被修複,成為一座濱江公園。“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對江岸進行生態修複,如今這裏鳥語花香、水清岸綠,是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李晨成說。
銅陵將江邊汙染的貨運碼頭拆除,在遺址上建造江邊書屋,深受市民喜愛。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產業優:綠色發展,倒逼產業轉型
長江銅陵段右岸岸線長56.72公裏,岸線1公裏區域內卻曾有化工生產企業20家,較為密集。
在破解“化工圍江”的過程中,銅陵市鐵腕治汙,對20家化工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其中關閉拆除5家化工企業,對15家化工企業進行了改造提升。
“關停並轉,首先要變的就是發展理念。”銅陵市發改委長江辦主任許盛槐說,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就必須破解“化工圍江”困局。
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是一家坐落在長江之畔,生產電銅和硫酸等產品的冶煉企業。近年來,在綠色發展、鐵腕治汙的背景下,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工藝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金屬回收率,不僅實現了冶煉廢渣綜合利用、廢水循環利用、製酸係統低溫餘熱回收和尾氣超低排放等綠色冶煉目標,還達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環保效果。
如今,銅陵正積極引進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項目,逐步擺脫原材料初級加工階段,形成“板、帶、管、棒、線、箔及粉體”等多條產業鏈。近期,銅陵又出台方案,推動銅基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
馬鞍山長江邊環境優美,吸引市民前來休閑觀光。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馬鋼耐火材料廠,位於馬鞍山市薛家窪附近,曾是一家汙染較重的企業。
2017年,瑞泰科技與馬鋼集團合資成立瑞泰馬鋼,隨後整體搬遷至工業園區。近年來,該公司通過轉型升級,打造智慧工廠,蝶變成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在馬鞍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化鋒看來,高品質生態環境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在目標定位上,我們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在工作推進上,我們以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通過整治環境突出問題打造了一支環保鐵軍,培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高品質生態環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回流馬鞍山。“近3年,我們每年有一兩萬人淨流入,去年淨流入人口2.9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長三角城市,27%是南京人。”黃化鋒說,有一次,他去南京一所高校拜訪校長,對方告訴他,該校有60多名教職員工在馬鞍山市購買了房產,“現在南京許多高校老師和畢業生被我們這裏的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所吸引,選擇到馬鞍山置業、創業。”
高質量發展倒逼馬鞍山企業轉型,投向環保產業,打造環保鐵軍。據統計,目前馬鞍山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有14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100家,2022年產值規模超600億元,初步形成了技術研發、裝備製造、環境服務、資源循環利用四大板塊,一批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迅猛成長,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
“我們鐵腕治汙,失去了100億元的產值,卻收獲了600多億元的環保產業。”黃化鋒說。
長江兩岸,正漸漸實現水清岸美。與此同時,新產業崛起,新動能澎湃,安徽各地競相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俯瞰馬鞍山港。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16年以來,安徽通過主動壓減、兼並重組、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途徑,書寫了高質量發展新的“綠色答卷”:全省淘汰落後鋼鐵產能1100多萬噸、煤炭產能1400多萬噸、水泥產能390多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10多萬重量箱、電力產能107萬千瓦、造紙產能5.1萬噸等,推動2016年以來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7.2%,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了更多空間。
目前,安徽省長江地區已彙聚了全省70%的製造業利潤和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汽車製造、光伏、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0%。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加強保護生態環境不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安徽省發改委長江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7年鐵腕治汙和綠色轉型,安徽的天空更藍了、河湖更清了、綠色發展動力更強了。
安徽以產業的“含綠量”提升了發展的“含金量”。
滾滾長江,一江碧水正向東流!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盛夏時節,萬物榮華,大美長江,風景如畫。
7月25日清晨天剛亮,61歲的熊根榮就帶著幾名隊員駕駛汽輪沿著近60公裏長的江麵進行巡邏。
熊根榮是安徽省銅陵市郊區禁捕巡護隊隊長,4年前,他與其他漁民一起退捕上岸,成為了一名護漁員。角色的轉變,讓熊根榮切身感受到“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未來的生計”。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考察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省考察。這是19日上午,習近平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了解馬鞍山市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修複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作為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省份,近年來,安徽省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聚焦“水清”“岸綠”“產業優”,實施長江“1公裏、5公裏、15公裏”岸線分級管控,設置三道生態防線,久久為功,保護兩岸青山和一江碧水。
經過7年治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正在長江安徽段徐徐展開。
水清:係統治理,守護一江碧水
長江流經安徽416公裏,江水流至馬鞍山段時,天門中斷,轉而北上,東岸是馬鞍山薛家窪,西岸是浮沙圩。
7月27日傍晚,一場陣雨過後,空氣清新,涼風習習,駐足薛家窪生態園觀景平台眺望遠方,隻見寬闊江麵上,彩虹懸空,青山相映,過往船隻川流不息,構成一幅別致景象。
此時,家住馬鞍山的韓先生,正和妻子一起帶著外地來的弟弟用手機記錄下這一美好瞬間。“以前這邊髒亂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弟弟每次來馬鞍山,我們都不願帶他來這裏。”談起以前的薛家窪,韓先生直搖頭。
觀景平台前的展板上,多幅舊照述說著薛家窪過去不堪的景象:非法碼頭遍地、“散亂汙”企業林立。
幾年過去,薛家窪華麗蝶變,成為這座山城的“城市生態客廳”和市民休閑網紅“打卡”地。
蝶變後的薛家窪,水清岸綠。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在馬鞍山,“三姑娘”的名字家喻戶曉。“三姑娘”陳蘭香曾經和丈夫靠捕魚為生,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活了20餘年。
2019年,馬鞍山市以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為主題,啟動長江幹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全市拆解各類漁船5651艘,包括“三姑娘”在內的1萬多名漁民退捕上岸。
2020年,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三姑娘”與其他8戶上岸漁民共同出資成立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漁民變股東,大家“抱團致富”。如今,公司實現營收近500萬元,兩年來公司股東分紅30萬元。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認真做好禁捕退捕和轉產安置等工作。”安徽省發改委長江處有關負責人稱,經過多年綜合治理,安徽禁捕區域內1.2萬餘艘漁船和3萬多漁民全麵退捕上岸,實現了建檔立卡、證注銷、船封存、網銷毀四個100%。
長江江豚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過去因工業和船舶汙染,長江水質惡化,江豚種群數量逐漸下降。2017年長江江豚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種群數量少於大熊貓,呈現極度瀕危狀態。
在長江銅陵段,長江江豚躍出水麵嬉戲。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自2016年1月中央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後,我們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了力度空前的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以係統思維全麵實施禁新建、減存量、關汙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製及生物多樣性保護‘7+1’行動,以解決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顧群說,7年來,2.1萬餘家“散亂汙”企業被關停、3000多個長江幹流沿線入河排汙口被整治、231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294座生產經營碼頭船舶汙水垃圾接收轉運實現全覆蓋……
如今,長江安徽段的水質越來越好。據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幹流安徽段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2022年長江流域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94.8%以上,為國考以來最好水平。
“過去捕魚時,很難見到野生長江江豚,現在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它們成群結隊浮出水麵,說明咱們這裏的水質越來越好了。”在長江捕了30多年魚的熊根榮一邊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照片,一邊感慨道。
一組數據驗證了老熊的觀感: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顯示,整個長江流域,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恢複到1249頭,與2017年相比,5年數量增加23.42%。
十年禁漁效果彰顯,“水中國寶”長江江豚逐戲長江安徽段如今已成為常態。
岸綠:久久為功,共護兩岸青山
在江城蕪湖,十裏江灣已然成為城市的“顏值”擔當、生態名片。每天清晨和傍晚,這裏聚集著眾多市民和遊人前來鍛煉、休閑“打卡”,不少情侶還將此地視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之地。
蕪湖十裏江灣健康步道。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華燈初上,長江與青弋江交彙處,古老的中江塔、充滿現代感的魚橋、鱗次櫛比的高樓霓虹閃爍,如畫般倒映在江水中,構成一幅“十裏江灣”美景圖。
“你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整治後的景象,幾年前,這裏修造船廠、坐灘船、小碼頭星羅棋布,汙水橫流,環境‘髒亂差’。”在蕪湖生活了近30年的市民王兆才感慨道,雖然他家就在附近,但過去對這裏一直望而卻步,改造後,他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裏鍛煉、賞景。
十裏江灣的變化,是安徽省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
7年來,安徽共清理沿江非法碼頭234多座,退還水域近570多萬平方米,釋放岸線近66.7公裏。完成長江沿線10公裏範圍內110多個廢棄礦山生態修複,治理麵積達1.4萬畝。
“這裏原來是一座貨運碼頭,船來船往,油汙遍地,後來碼頭被拆除,在原址上興建了一座1500多平米的江邊圖書館。”銅陵市天井湖景區管理處副主任李晨成指著江邊一棟三層玻璃狀的建築說道。
走進圖書館,百餘名讀者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書籍,透過室內三麵巨大落地窗,江麵景色被一覽無遺。在一層的觀景平台上,不少遊客和讀者正在用手機拍攝晚霞映照下的美麗江景。
“我們這裏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對外開放,空調全天開著,每天都吸引上百名讀者來看書,藏書有7000多本,由市圖書館提供,定期更換。”銅陵市圖書館濱江分館管理員張女士告訴記者,來這邊看書的不僅有學生有家長,還有其他市民和遊客,“看書看累了,可以在這裏點杯飲料或咖啡,一邊休息一邊觀看江景。”
銅陵市圖書館濱江分館所在的江邊,幾年前聚集著眾多貨運碼頭和修船廠,長江大保護政策實施後,這些建築全部被拆除,原址被改造,沿岸生態逐步被修複,成為一座濱江公園。“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對江岸進行生態修複,如今這裏鳥語花香、水清岸綠,是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李晨成說。
銅陵將江邊汙染的貨運碼頭拆除,在遺址上建造江邊書屋,深受市民喜愛。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產業優:綠色發展,倒逼產業轉型
長江銅陵段右岸岸線長56.72公裏,岸線1公裏區域內卻曾有化工生產企業20家,較為密集。
在破解“化工圍江”的過程中,銅陵市鐵腕治汙,對20家化工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其中關閉拆除5家化工企業,對15家化工企業進行了改造提升。
“關停並轉,首先要變的就是發展理念。”銅陵市發改委長江辦主任許盛槐說,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就必須破解“化工圍江”困局。
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是一家坐落在長江之畔,生產電銅和硫酸等產品的冶煉企業。近年來,在綠色發展、鐵腕治汙的背景下,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工藝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金屬回收率,不僅實現了冶煉廢渣綜合利用、廢水循環利用、製酸係統低溫餘熱回收和尾氣超低排放等綠色冶煉目標,還達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環保效果。
如今,銅陵正積極引進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項目,逐步擺脫原材料初級加工階段,形成“板、帶、管、棒、線、箔及粉體”等多條產業鏈。近期,銅陵又出台方案,推動銅基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
馬鞍山長江邊環境優美,吸引市民前來休閑觀光。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馬鋼耐火材料廠,位於馬鞍山市薛家窪附近,曾是一家汙染較重的企業。
2017年,瑞泰科技與馬鋼集團合資成立瑞泰馬鋼,隨後整體搬遷至工業園區。近年來,該公司通過轉型升級,打造智慧工廠,蝶變成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在馬鞍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化鋒看來,高品質生態環境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在目標定位上,我們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在工作推進上,我們以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通過整治環境突出問題打造了一支環保鐵軍,培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高品質生態環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回流馬鞍山。“近3年,我們每年有一兩萬人淨流入,去年淨流入人口2.9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長三角城市,27%是南京人。”黃化鋒說,有一次,他去南京一所高校拜訪校長,對方告訴他,該校有60多名教職員工在馬鞍山市購買了房產,“現在南京許多高校老師和畢業生被我們這裏的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所吸引,選擇到馬鞍山置業、創業。”
高質量發展倒逼馬鞍山企業轉型,投向環保產業,打造環保鐵軍。據統計,目前馬鞍山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有14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100家,2022年產值規模超600億元,初步形成了技術研發、裝備製造、環境服務、資源循環利用四大板塊,一批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迅猛成長,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
“我們鐵腕治汙,失去了100億元的產值,卻收獲了600多億元的環保產業。”黃化鋒說。
長江兩岸,正漸漸實現水清岸美。與此同時,新產業崛起,新動能澎湃,安徽各地競相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俯瞰馬鞍山港。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16年以來,安徽通過主動壓減、兼並重組、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途徑,書寫了高質量發展新的“綠色答卷”:全省淘汰落後鋼鐵產能1100多萬噸、煤炭產能1400多萬噸、水泥產能390多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10多萬重量箱、電力產能107萬千瓦、造紙產能5.1萬噸等,推動2016年以來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7.2%,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了更多空間。
目前,安徽省長江地區已彙聚了全省70%的製造業利潤和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汽車製造、光伏、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0%。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加強保護生態環境不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安徽省發改委長江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7年鐵腕治汙和綠色轉型,安徽的天空更藍了、河湖更清了、綠色發展動力更強了。
安徽以產業的“含綠量”提升了發展的“含金量”。
滾滾長江,一江碧水正向東流!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