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綠水青山映初心 總書記心係“綠色中國”
更新時間:2023-8-10 7:58:55    來源:人民網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

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看山、看水、看樹……步履不停,思慮深長,為建設“綠色中國”落子布局。

“植”此青綠 繪就綠色畫卷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證著曆史的變遷。

今年4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語重心長地提到“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植樹造林不僅美化環境,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習近平再次提到“碳庫”,道出推動綠色發展的緊迫性。

4月10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調研。他來到湛江市,考察了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了解當地加強紅樹林保護情況。他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

廣東湛江紅樹林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複的成功範例;福建漳江口紅樹林棲息著150多種鳥類、240多種水生動物和近400種水生物;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如今,紅樹林已成為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

千年古道上的連綿古柏,曆經風雨洗禮,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珍貴標本。

7月25日,習近平來到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聽取古蜀道發展曆程、翠雲廊整體情況介紹,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曆史上植柏護柏情況。“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製度框架,抓好製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習近平這樣說道。

從南到北,一路行一路看,習近平的諄諄囑托,轉化為各地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堅定行動。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億萬人民植樹造林的步伐堅定不移,讓祖國大地愈發綠意盎然,奏出一曲曲“綠色交響”。

以水定綠 滋潤大好河山

長江浩蕩,黃河奔湧,一部中華文明史未曾斷流。

山西運城鹽湖具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曆史價值。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退鹽還湖”,鹽湖保護範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因地製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5月16日,習近平來到這裏,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

如何對待母親河?大開發還是大保護?“澤被後人”還是“竭澤而漁”?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大江奔流,澤被兩岸。為保護好鹽湖原有的生態係統,運城當地不僅製定出台了《鹽湖生態保護與修複規劃(2021—2035年)》《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等政策法規,還通過開展“淨湖行動”等,讓今日的鹽湖從“工礦開發區”變為“生態保護區”。

地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的烏梁素海,猶如一顆“塞外明珠”,鑲嵌於黃河“幾字彎”頂部。對於烏梁素海流域的治理,習近平始終非常重視。

“治理好烏梁素海流域,對於保障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月5日,習近平在考察時強調,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嗬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近年來,當地采取了多項措施對該流域實施全流域、係統化綜合治理,推動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水質總體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麵麵積穩定在293平方公裏,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

變化何止一城一域。浙江全麵推進“五水共治”工作,努力實現水生態環境由“清”到“美”蝶變;山東、河南兩省在全國率先實行省際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四川,實施一係列專項行動,解決了一批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隨著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的協同推進,今年上半年,在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麵比例為87.8%,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麵比例為1.0%,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水,滋潤大地,澤被萬物。大江大河見證了習近平心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情懷。

防沙固綠 書寫綠色奇跡

“三北”工程西起新疆、東至黑龍江,是一道綿亙萬裏的綠色長城。

6月5日至6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

針對“三北”地區的林草植被種植工作,習近平指出,要科學選擇植被恢複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

一路上,目光所及,黃與綠交織。鹽堿地改良後長出綠色的苗、紮根沙地堅韌挺拔的樹、引黃灌溉渠織成的網,無不講述著這塊土地的歲月曆程。

“像‘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幹成。”習近平這樣感慨。

印發《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製定《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方案》、公布《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這些年來,我國嚴守生態紅線,不斷加強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推動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從黃土高坡到東南沿海,今年以來,習近平走到哪裏,就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講到哪裏,對“國之大者”念茲在茲。

“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這裏要加一個‘沙’字。”此前,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這樣說道。

從最初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到“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草”“沙”逐字增加,體現的不僅是係統觀念以及全局統籌的思維,更是實地調研後的漸進發展。

麵向未來,習近平再次發出號召——“要堅持係統觀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要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麵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黃沙退卻,綠色鋪展。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3.05億畝,封禁保護總麵積達2707.65萬畝,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9個,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築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發展理念上以“綠色”為指引,在區域協調上以“綠色”為準繩,今日之中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綠水青山映初心 總書記心係“綠色中國”
    2023-8-10 7:58:55    來源:人民網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

    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看山、看水、看樹……步履不停,思慮深長,為建設“綠色中國”落子布局。

    “植”此青綠 繪就綠色畫卷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證著曆史的變遷。

    今年4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語重心長地提到“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植樹造林不僅美化環境,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習近平再次提到“碳庫”,道出推動綠色發展的緊迫性。

    4月10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調研。他來到湛江市,考察了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了解當地加強紅樹林保護情況。他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

    廣東湛江紅樹林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複的成功範例;福建漳江口紅樹林棲息著150多種鳥類、240多種水生動物和近400種水生物;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如今,紅樹林已成為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

    千年古道上的連綿古柏,曆經風雨洗禮,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珍貴標本。

    7月25日,習近平來到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聽取古蜀道發展曆程、翠雲廊整體情況介紹,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曆史上植柏護柏情況。“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製度框架,抓好製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習近平這樣說道。

    從南到北,一路行一路看,習近平的諄諄囑托,轉化為各地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堅定行動。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億萬人民植樹造林的步伐堅定不移,讓祖國大地愈發綠意盎然,奏出一曲曲“綠色交響”。

    以水定綠 滋潤大好河山

    長江浩蕩,黃河奔湧,一部中華文明史未曾斷流。

    山西運城鹽湖具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曆史價值。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退鹽還湖”,鹽湖保護範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因地製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5月16日,習近平來到這裏,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

    如何對待母親河?大開發還是大保護?“澤被後人”還是“竭澤而漁”?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大江奔流,澤被兩岸。為保護好鹽湖原有的生態係統,運城當地不僅製定出台了《鹽湖生態保護與修複規劃(2021—2035年)》《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等政策法規,還通過開展“淨湖行動”等,讓今日的鹽湖從“工礦開發區”變為“生態保護區”。

    地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的烏梁素海,猶如一顆“塞外明珠”,鑲嵌於黃河“幾字彎”頂部。對於烏梁素海流域的治理,習近平始終非常重視。

    “治理好烏梁素海流域,對於保障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月5日,習近平在考察時強調,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嗬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近年來,當地采取了多項措施對該流域實施全流域、係統化綜合治理,推動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水質總體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麵麵積穩定在293平方公裏,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

    變化何止一城一域。浙江全麵推進“五水共治”工作,努力實現水生態環境由“清”到“美”蝶變;山東、河南兩省在全國率先實行省際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四川,實施一係列專項行動,解決了一批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隨著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的協同推進,今年上半年,在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麵比例為87.8%,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麵比例為1.0%,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水,滋潤大地,澤被萬物。大江大河見證了習近平心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情懷。

    防沙固綠 書寫綠色奇跡

    “三北”工程西起新疆、東至黑龍江,是一道綿亙萬裏的綠色長城。

    6月5日至6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

    針對“三北”地區的林草植被種植工作,習近平指出,要科學選擇植被恢複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

    一路上,目光所及,黃與綠交織。鹽堿地改良後長出綠色的苗、紮根沙地堅韌挺拔的樹、引黃灌溉渠織成的網,無不講述著這塊土地的歲月曆程。

    “像‘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幹成。”習近平這樣感慨。

    印發《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製定《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方案》、公布《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這些年來,我國嚴守生態紅線,不斷加強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推動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從黃土高坡到東南沿海,今年以來,習近平走到哪裏,就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講到哪裏,對“國之大者”念茲在茲。

    “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這裏要加一個‘沙’字。”此前,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這樣說道。

    從最初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到“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草”“沙”逐字增加,體現的不僅是係統觀念以及全局統籌的思維,更是實地調研後的漸進發展。

    麵向未來,習近平再次發出號召——“要堅持係統觀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要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麵提升荒漠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要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黃沙退卻,綠色鋪展。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3.05億畝,封禁保護總麵積達2707.65萬畝,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9個,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築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發展理念上以“綠色”為指引,在區域協調上以“綠色”為準繩,今日之中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