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青春主場 丨 中華武術,傳遞文化精髓感受體育精神
更新時間:2023-8-8 15:00:4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體育頻道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中華民族曆史悠久,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摸索出一係列劈、推、踢等格鬥技巧和防護技巧。

鬥轉星移,一招一式傳承至今,蘊含中華武術的卓越與精巧,凝聚起中華兒女的拚搏與浪漫,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神韻與美感。

8月6日晚,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的“中華體育精神頌”成都大運站中國功夫專場展演暨優秀運動員交流活動在大運村藝術中心舉行。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等6所四川高校的240餘名學生參演,他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精湛的功夫技藝,為觀眾呈現了“獅躍龍騰”“武韻”“峨眉武魂”“源遠流長”等節目。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的演員在表演《獅躍龍騰》。

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演員們勁道的拳法、精妙的劍術、有力的棍法,加上美輪美奐的舞台設計,博得觀眾陣陣歡呼。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8月6日,演員們在表演中展示中國功夫。

節目總導演施偉介紹,整個舞台運用了冰屏、燈光、音樂的組合,讓表演不隻是簡單的武術套路展示,而是更有戲劇性和故事性。“舞台布置與戲劇的融合,讓傳統武術活躍在現代科技的舞台上。比如四川文理學院帶來的《天人合一》將太極表現得行雲流水,舞台上以綠竹林作為主視覺,加上水墨八卦圖,視覺效果很震撼。”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8月6日,來自成都理工大學的演員在表演《鬥轉星移》。

晚會藝術總監楊荔表示,展演在編排時根據不同院校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節目。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本草綱目》把中醫裏采藥、製藥等環節融入到武術動作和劇情中,成都理工大學的《鬥轉星移》將南拳、大刀作為主要內容,內江師範學院以峨眉武術為主。

“今晚的演出在創作上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在展現武術瑰寶的同時,讓大家感受到武術的魅力。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體育力量和中國精神。”楊荔說。

8月6日,活動中播放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的視頻致辭。

晚會間隙,大屏幕播放了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的視頻致辭。2001年,中國首次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姚明正是那屆中國大學生男籃的一員。他回顧了自己參加北京大運會的感受,並祝大學生運動員在賽場內外多交朋友,更好成長。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奧運冠軍武大靖(左)、劉詩雯(中)來到活動現場,與觀眾交流。

在優秀運動員交流環節,奧運冠軍武大靖和劉詩雯向在場的大學生運動員回顧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難忘時刻。

武大靖表示,每當站上賽場,為國爭光的榮譽感都激勵著自己全力拚搏。劉詩雯則說,頑強拚搏和團結協作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優秀傳統,為中華體育精神增添了光彩。他們鼓勵大學生運動員珍惜成都大運會機會,更好感受中國文化的精彩。

“體育明星的吸引力能夠帶動青少年熱愛體育,熱愛體育文化,他們身上的榜樣力量對年輕人是很好的勵誌教育。”中國體育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曹康說。

本次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新聞戰線雜誌社、中國體育新聞工作者協會、四川省教育廳、成都市文聯承辦。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奧運冠軍武大靖(左二)、劉詩雯(左一)在參觀“體育力量 中國精神”中國體育文化展。

“中華體育精神頌”成都大運站還包括“體育力量 中國精神”中國體育文化展、優秀體育電影展映、“體育與Z世代,中國故事新表達”主題研討等內容。該係列活動的舉辦,對於進一步展現中國優秀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以體育為橋梁,加強全世界青年群體之間的交流了解,展示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起到了積極作用。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青春主場 丨 中華武術,傳遞文化精髓感受體育精神
    2023-8-8 15:00:4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體育頻道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中華民族曆史悠久,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摸索出一係列劈、推、踢等格鬥技巧和防護技巧。

    鬥轉星移,一招一式傳承至今,蘊含中華武術的卓越與精巧,凝聚起中華兒女的拚搏與浪漫,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神韻與美感。

    8月6日晚,由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的“中華體育精神頌”成都大運站中國功夫專場展演暨優秀運動員交流活動在大運村藝術中心舉行。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等6所四川高校的240餘名學生參演,他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精湛的功夫技藝,為觀眾呈現了“獅躍龍騰”“武韻”“峨眉武魂”“源遠流長”等節目。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的演員在表演《獅躍龍騰》。

    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演員們勁道的拳法、精妙的劍術、有力的棍法,加上美輪美奐的舞台設計,博得觀眾陣陣歡呼。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8月6日,演員們在表演中展示中國功夫。

    節目總導演施偉介紹,整個舞台運用了冰屏、燈光、音樂的組合,讓表演不隻是簡單的武術套路展示,而是更有戲劇性和故事性。“舞台布置與戲劇的融合,讓傳統武術活躍在現代科技的舞台上。比如四川文理學院帶來的《天人合一》將太極表現得行雲流水,舞台上以綠竹林作為主視覺,加上水墨八卦圖,視覺效果很震撼。”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8月6日,來自成都理工大學的演員在表演《鬥轉星移》。

    晚會藝術總監楊荔表示,展演在編排時根據不同院校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節目。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本草綱目》把中醫裏采藥、製藥等環節融入到武術動作和劇情中,成都理工大學的《鬥轉星移》將南拳、大刀作為主要內容,內江師範學院以峨眉武術為主。

    “今晚的演出在創作上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在展現武術瑰寶的同時,讓大家感受到武術的魅力。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體育力量和中國精神。”楊荔說。

    8月6日,活動中播放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的視頻致辭。

    晚會間隙,大屏幕播放了中國籃協主席姚明的視頻致辭。2001年,中國首次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姚明正是那屆中國大學生男籃的一員。他回顧了自己參加北京大運會的感受,並祝大學生運動員在賽場內外多交朋友,更好成長。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奧運冠軍武大靖(左)、劉詩雯(中)來到活動現場,與觀眾交流。

    在優秀運動員交流環節,奧運冠軍武大靖和劉詩雯向在場的大學生運動員回顧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難忘時刻。

    武大靖表示,每當站上賽場,為國爭光的榮譽感都激勵著自己全力拚搏。劉詩雯則說,頑強拚搏和團結協作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優秀傳統,為中華體育精神增添了光彩。他們鼓勵大學生運動員珍惜成都大運會機會,更好感受中國文化的精彩。

    “體育明星的吸引力能夠帶動青少年熱愛體育,熱愛體育文化,他們身上的榜樣力量對年輕人是很好的勵誌教育。”中國體育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曹康說。

    本次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新聞戰線雜誌社、中國體育新聞工作者協會、四川省教育廳、成都市文聯承辦。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8月6日,奧運冠軍武大靖(左二)、劉詩雯(左一)在參觀“體育力量 中國精神”中國體育文化展。

    “中華體育精神頌”成都大運站還包括“體育力量 中國精神”中國體育文化展、優秀體育電影展映、“體育與Z世代,中國故事新表達”主題研討等內容。該係列活動的舉辦,對於進一步展現中國優秀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以體育為橋梁,加強全世界青年群體之間的交流了解,展示真實、立體、全麵的中國起到了積極作用。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