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更新時間:2023-8-2 12:36:07    來源:《求是》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求是》雜誌編輯部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奮鬥者”號萬米深潛,“複興號”馳騁神州,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新時代10年,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實現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取得曆史性成就。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整個創新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對於推動前沿技術突破、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科技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基礎研究的根紮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並作出戰略部署。

  2023年2月21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圍繞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分析我國基礎研究現狀和挑戰,了解國外加強基礎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措施”。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和國內外發展形勢,深刻闡述加強基礎研究的重大意義,從“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深化基礎研究體製機製改革”、“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台”、“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塑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六個方麵進一步對加強基礎研究作出戰略部署。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起來,同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同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結合起來,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根基。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2021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係統總結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新的曆史性成就”,第一條就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雪龍2’號首航南極,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號’成功問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我國科技創新的成就作出精辟概括:“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我們黨和國家曆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兩彈一星”關鍵科學問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多複變函數論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改革開放後,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先後實施“863計劃”、“攀登計劃”、“973計劃”,基礎研究整體研究實力和學術水平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等多個重要會議;在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多個考察調研座談場合;在多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加強基礎研究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作出一係列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謀劃。

  ——深刻闡明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麵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隻有重視基礎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能力”,等等。

  ——深刻闡明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麵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等等。

  ——深刻闡明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明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久久為功,持續不斷堅持下去”,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製;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給予必要政策支持;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台,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加強基礎研究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後勁、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的極端重要性,科學回答了加強基礎研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引我國成功組織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湧現,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

  “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加強基礎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曆來高度重視“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強調“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突出原創”,“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係統布局,從科學源頭和技術根部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明確要求。

  ——堅持“四個麵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開幕。大會除了舉辦科學前沿和產業發展全體會議以及主題論壇等活動外,還展示包括大模型、芯片、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的科技成果。圖為專家在一幅關於上海的智能生成畫作前討論。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攝

  ——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遴選評估,充分尊重科學家意見,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係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製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

  ——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築全麵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係。

持續深化體製機製改革

  “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在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和科技體製改革”,成為本輪機構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以改革激發動能,我國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體製改革作為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許多重大科技體製改革議題都指向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科技體製改革持續深化,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評價製度、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重大改革舉措,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一些長期製約科技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科技創新政策體係進一步優化,有效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

  改革永遠在路上。“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製機製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明確要求“必須優化細化改革方案,發揮好製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製。

  ——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係,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策機製,實施差異化分類管理和國際國內同行評議,組織開展麵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鼓勵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

  ——處理好新型舉國體製與市場機製的關係,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製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是大趨勢,同時要考慮國家財力,保持合理投入強度,加強實施過程績效評估,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建設高水平支撐平台

  “我原來在正定工作時,就知道這裏是咱們國家科研院所裏很重要的一個,久仰大名啊!”

  2023年5月12日,正在河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石家莊的中國電科產業基礎研究院。這裏是我國重要的高端核心電子器件供應基地、半導體新器件新技術創新基地。得知企業生產的產品有力支撐了載人航天、月球火星探測、北鬥組網等各類裝備和以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光通訊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時,總書記稱讚:“都是尖端技術,也是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最重要的國之重器。”

  “科技強國,離不開一個個科技尖兵、科技方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支撐平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實驗室,著力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體係重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係加快構建;加強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科研院所改革不斷深化,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研究型大學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持續增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布局日趨完善,新型研發機構、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大量湧現,推動產學研深入合作和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優秀期刊躋身國際前列。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支撐平台建設取得的長足進步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指出“從根本上破解‘兩頭在外’問題還任重道遠”,並提出明確要求。

  ——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係,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基礎研究特區,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台,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幹網絡。

  ——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建設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麵提升開放共享水平和運行效率。

  2023年7月16日,浙江杭州,“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大樓封頂。圖為7月17日拍攝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實驗大樓(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龍巍/攝

  ——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係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台、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

  ——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台,發起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台上發表和開發利用。

讓更多人才競相湧現

  “你們在這裏做的正是攀登高峰的工作,很有意義。年輕人可以施展你們的才華,好啊!”

  2023年7月5日,正在江蘇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車間、光電實驗室。看到尖端儀器設備旁一張張年輕麵孔,總書記鼓勵:“國家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你們生逢其時,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曆史機遇。將來,你們一定會為自己對民族複興所作的貢獻而自豪!”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2014年6月,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2021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依托各類機構平台集聚和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人才隊伍質量顯著提升、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戰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體製機製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同時指出“基礎研究人才隊伍仍有明顯短板”,明確要求“必須下氣力打造體係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明確“破四唯”後怎麼“立”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製,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係。

  ——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堅持科學監督與誠信教育相結合,縱深推進科研作風學風治理,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誇、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

  ——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係,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

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2023年5月25日,2023中關村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充分體現了對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高度重視。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把握世界發展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指出,“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開放發展的曆史大勢不會變,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願望也不會變”;“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製、遏製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不僅推動自身進步,也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放眼全球,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了117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守護人類生命健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當前,國際科技合作麵臨少數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衝擊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闡明中國立場:“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明確要求:“我國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構築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台,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麵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

  ——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完善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和監管框架。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並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

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

  “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你們打起背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安交通大學的交大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勉勵廣大師生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係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族複興征程上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開展基礎研究既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鬥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塑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提出明確要求。

  ——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廣泛宣傳基礎研究等科技領域湧現的先進典型和事跡,教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係人民的光榮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切實推進科教融彙,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播撒科學種子,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加快推進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必須加強黨的全麵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幹部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習科技知識、發揚科學精神,主動靠前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鬆綁減負、加油鼓勁,把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一係列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和拓展,科技創新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我國發展麵臨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有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2023-8-2 12:36:07    來源:《求是》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求是》雜誌編輯部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奮鬥者”號萬米深潛,“複興號”馳騁神州,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新時代10年,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實現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取得曆史性成就。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整個創新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對於推動前沿技術突破、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科技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基礎研究的根紮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並作出戰略部署。

      2023年2月21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圍繞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分析我國基礎研究現狀和挑戰,了解國外加強基礎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措施”。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和國內外發展形勢,深刻闡述加強基礎研究的重大意義,從“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深化基礎研究體製機製改革”、“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台”、“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塑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六個方麵進一步對加強基礎研究作出戰略部署。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起來,同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同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結合起來,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堅實根基。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2021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係統總結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新的曆史性成就”,第一條就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雪龍2’號首航南極,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號’成功問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我國科技創新的成就作出精辟概括:“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我們黨和國家曆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兩彈一星”關鍵科學問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多複變函數論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改革開放後,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先後實施“863計劃”、“攀登計劃”、“973計劃”,基礎研究整體研究實力和學術水平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等多個重要會議;在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多個考察調研座談場合;在多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加強基礎研究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作出一係列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謀劃。

      ——深刻闡明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麵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隻有重視基礎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能力”,等等。

      ——深刻闡明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麵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等等。

      ——深刻闡明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明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久久為功,持續不斷堅持下去”,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製;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給予必要政策支持;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台,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加強基礎研究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後勁、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的極端重要性,科學回答了加強基礎研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引我國成功組織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湧現,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

      “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加強基礎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曆來高度重視“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強調“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突出原創”,“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係統布局,從科學源頭和技術根部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明確要求。

      ——堅持“四個麵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開幕。大會除了舉辦科學前沿和產業發展全體會議以及主題論壇等活動外,還展示包括大模型、芯片、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的科技成果。圖為專家在一幅關於上海的智能生成畫作前討論。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攝

      ——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遴選評估,充分尊重科學家意見,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係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製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

      ——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築全麵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係。

    持續深化體製機製改革

      “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在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和科技體製改革”,成為本輪機構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以改革激發動能,我國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體製改革作為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許多重大科技體製改革議題都指向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科技體製改革持續深化,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評價製度、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重大改革舉措,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一些長期製約科技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科技創新政策體係進一步優化,有效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

      改革永遠在路上。“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製機製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明確要求“必須優化細化改革方案,發揮好製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製。

      ——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係,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策機製,實施差異化分類管理和國際國內同行評議,組織開展麵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鼓勵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

      ——處理好新型舉國體製與市場機製的關係,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製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是大趨勢,同時要考慮國家財力,保持合理投入強度,加強實施過程績效評估,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建設高水平支撐平台

      “我原來在正定工作時,就知道這裏是咱們國家科研院所裏很重要的一個,久仰大名啊!”

      2023年5月12日,正在河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石家莊的中國電科產業基礎研究院。這裏是我國重要的高端核心電子器件供應基地、半導體新器件新技術創新基地。得知企業生產的產品有力支撐了載人航天、月球火星探測、北鬥組網等各類裝備和以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光通訊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時,總書記稱讚:“都是尖端技術,也是我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最重要的國之重器。”

      “科技強國,離不開一個個科技尖兵、科技方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支撐平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實驗室,著力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體係重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係加快構建;加強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科研院所改革不斷深化,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研究型大學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持續增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布局日趨完善,新型研發機構、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大量湧現,推動產學研深入合作和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優秀期刊躋身國際前列。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支撐平台建設取得的長足進步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指出“從根本上破解‘兩頭在外’問題還任重道遠”,並提出明確要求。

      ——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係,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基礎研究特區,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台,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幹網絡。

      ——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建設事中事後監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麵提升開放共享水平和運行效率。

      2023年7月16日,浙江杭州,“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大樓封頂。圖為7月17日拍攝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實驗大樓(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龍巍/攝

      ——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係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台、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

      ——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台,發起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台上發表和開發利用。

    讓更多人才競相湧現

      “你們在這裏做的正是攀登高峰的工作,很有意義。年輕人可以施展你們的才華,好啊!”

      2023年7月5日,正在江蘇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車間、光電實驗室。看到尖端儀器設備旁一張張年輕麵孔,總書記鼓勵:“國家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你們生逢其時,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曆史機遇。將來,你們一定會為自己對民族複興所作的貢獻而自豪!”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2014年6月,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2021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依托各類機構平台集聚和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人才隊伍質量顯著提升、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戰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我國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體製機製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同時指出“基礎研究人才隊伍仍有明顯短板”,明確要求“必須下氣力打造體係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明確“破四唯”後怎麼“立”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製,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係。

      ——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堅持科學監督與誠信教育相結合,縱深推進科研作風學風治理,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誇、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

      ——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係,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

    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2023年5月25日,2023中關村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充分體現了對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高度重視。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把握世界發展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指出,“盡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開放發展的曆史大勢不會變,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願望也不會變”;“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製、遏製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不僅推動自身進步,也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放眼全球,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了117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守護人類生命健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當前,國際科技合作麵臨少數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衝擊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闡明中國立場:“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明確要求:“我國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構築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台,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麵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

      ——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完善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和監管框架。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並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

    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

      “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你們打起背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安交通大學的交大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勉勵廣大師生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係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族複興征程上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開展基礎研究既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鬥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塑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提出明確要求。

      ——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廣泛宣傳基礎研究等科技領域湧現的先進典型和事跡,教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係人民的光榮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切實推進科教融彙,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播撒科學種子,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加快推進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必須加強黨的全麵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幹部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習科技知識、發揚科學精神,主動靠前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鬆綁減負、加油鼓勁,把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一係列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和拓展,科技創新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我國發展麵臨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有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