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第一觀察·瞬間丨總書記緣何珍視參天大樹
    更新時間:2023-7-28 12:54:07    來源:新華社

      7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考察了翠雲廊古蜀道,了解當地推進曆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定格了這樣一個瞬間——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青石古道曆盡滄桑,夾道古柏林立成廊。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駐足凝望千年古柏。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這株劍閣柏,筆直挺拔、直指雲霄,在翠雲廊古柏中十分特別,有“三最”:最高,樹高27米;最老,樹齡約2300年;最奇,遠看似鬆、近看是柏。

      總書記凝望古樹,感受千年時間流淌、曆史文化傳承。

      2016年5月,總書記在黑龍江小興安嶺腹地考察,仰望高聳入雲的林木,感懷曆史長河“川流不息,不舍晝夜”;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4月,秦嶺深處,考察生態保護情況。總書記手撫樹幹、神情莊重。“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說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裏,而是為曆史、為子孫後代去做”;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考察。“總書記的腳步放得很慢。”負責介紹的公園講解員對那一幕記憶深刻,“總書記不時駐足觀察周邊的樹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一圈圈年輪,鐫刻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一片片蒼翠,見證了大黨大國領袖的時間觀、曆史觀、生態觀。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對生態的敬畏,植根於中華文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文脈裏。對生態負責,亦是站在對曆史和民族負責的高度,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繪就綠意盎然的底色。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從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的辯證關係中,總書記深刻揭示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

      記者行走翠雲廊古蜀道中,一株漢磚柏虯枝蒼勁。當地專家介紹說,漢磚支撐著古柏,古柏懷抱著漢磚,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和諧共生千餘年。

      千百年來,同古柏一同沿襲下來的是華夏子孫對生態自然始終如一的敬仰,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以貫之的追求。

      唯有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綠意盎然、生機無限,中華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策劃:霍小光、王丁

      監製:張旭東、張曉鬆

      主筆:黃玥、董博婷

      統籌:羅輝、王絢、林暉、江毅

      視覺:李濤、唐興

      編輯:吳晶晶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四川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第一觀察·瞬間丨總書記緣何珍視參天大樹
    2023-7-28 12:54:07    來源:新華社

      7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考察了翠雲廊古蜀道,了解當地推進曆史文化傳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定格了這樣一個瞬間——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青石古道曆盡滄桑,夾道古柏林立成廊。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駐足凝望千年古柏。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這株劍閣柏,筆直挺拔、直指雲霄,在翠雲廊古柏中十分特別,有“三最”:最高,樹高27米;最老,樹齡約2300年;最奇,遠看似鬆、近看是柏。

      總書記凝望古樹,感受千年時間流淌、曆史文化傳承。

      2016年5月,總書記在黑龍江小興安嶺腹地考察,仰望高聳入雲的林木,感懷曆史長河“川流不息,不舍晝夜”;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0年4月,秦嶺深處,考察生態保護情況。總書記手撫樹幹、神情莊重。“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說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裏,而是為曆史、為子孫後代去做”;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考察。“總書記的腳步放得很慢。”負責介紹的公園講解員對那一幕記憶深刻,“總書記不時駐足觀察周邊的樹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一圈圈年輪,鐫刻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一片片蒼翠,見證了大黨大國領袖的時間觀、曆史觀、生態觀。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對生態的敬畏,植根於中華文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文脈裏。對生態負責,亦是站在對曆史和民族負責的高度,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繪就綠意盎然的底色。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從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的辯證關係中,總書記深刻揭示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

      記者行走翠雲廊古蜀道中,一株漢磚柏虯枝蒼勁。當地專家介紹說,漢磚支撐著古柏,古柏懷抱著漢磚,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和諧共生千餘年。

      千百年來,同古柏一同沿襲下來的是華夏子孫對生態自然始終如一的敬仰,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以貫之的追求。

      唯有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綠意盎然、生機無限,中華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策劃:霍小光、王丁

      監製:張旭東、張曉鬆

      主筆:黃玥、董博婷

      統籌:羅輝、王絢、林暉、江毅

      視覺:李濤、唐興

      編輯:吳晶晶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四川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