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新聞多一點 | 什麼是荒漠化
更新時間:2023-6-7 9:27:01    來源:新華社

6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根據1994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2023年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長久以來,荒漠化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沙塵暴災害的主要原因。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麵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全國現有荒漠化土地38.61億畝,影響4億多人口生產生活。

長期以來,我國將防治荒漠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舉措。

這是2023年5月31日,治沙工人在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內搬運水管,準備為樹木澆水。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全國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05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麵積達到2707.65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3.1%,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9個。

這是2023年5月31日拍攝的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去年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


記者:嚴賦憬、張麗娜、李雲平

視覺 | 編輯:吳晶晶、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聯合出品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新聞多一點 | 什麼是荒漠化
    2023-6-7 9:27:01    來源:新華社

    6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根據1994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2023年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長久以來,荒漠化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沙塵暴災害的主要原因。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麵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全國現有荒漠化土地38.61億畝,影響4億多人口生產生活。

    長期以來,我國將防治荒漠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舉措。

    這是2023年5月31日,治沙工人在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內搬運水管,準備為樹木澆水。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全國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05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麵積達到2707.65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3.1%,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9個。

    這是2023年5月31日拍攝的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去年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


    記者:嚴賦憬、張麗娜、李雲平

    視覺 | 編輯:吳晶晶、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聯合出品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