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既藏糧於技,又藏糧於地。在全國率先實施“先補後占”,“十三五”以來共新增耕地近100萬畝;加大補償激勵,省級投入5.04億元獎勵資金;衛星“天眼”實時監測,第一時間發現土地占用、更改用途等問題……江蘇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江蘇各地依托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把“土特產”文章做實做細做精。
穀雨已過,蘇州市吳中區東山、西山的茶農們並沒有閑下來。這幾年,當地一改隻做碧螺春綠茶的習慣,陸續開發出碧螺春紅茶、柑紅茶、果茶,實現“一季春茶,四季增收”。
茶有四季,農無“邊界”。無錫陽山從賣水蜜桃、桃產品到“賣風景”“賣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源”;淮安盱眙蝦稻共生、三產融合,“一隻蝦”帶動20多萬人就業,“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達306.5億元;陽澄湖、固城湖等江蘇的品牌螃蟹,沿著網絡“爬”向天南海北,產量約占全國一半;始於唐代、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興化垛田“水上花海”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上萬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如今,江蘇擁有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199個。“賞花經濟”“民宿經濟”“鄉村馬拉鬆”……一個個新產業新業態解鎖農民創富密碼。
壯大集體經濟,村強帶動民富。鹽城市亭湖區五星村因地製宜發展工業的同時,打造中國沿海農業生態園示範基地、田園綜合體,村集體資產超9億元,村民人人持股、社保全麵覆蓋、年均純收入超5萬元,每年村民福利支出達1000多萬元。
過去四年,江蘇省以上財政累計投入15.4億元,支持2564個村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023年計劃扶持641個行政村。
和美鄉村,首在規劃。江蘇注重從城鎮化發展、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等宏觀視野謀劃村莊布局和發展,更高起點編製“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實施“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行動,采取基層掛職等多種形式,安排規劃師定點、定期、長效服務鄉鎮基層。
郭芒是近千名活躍在江蘇大地的駐村規劃師之一。這個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90後”設計師,不僅以項目方式參與村莊規劃的編製和落實,還在“陪伴式規劃”中傾聽村民心聲。跳廣場舞、公交出行等新需求漸次納入設計方案,推動鄉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全麵提升。
穿著皮鞋種地,動動指尖賣貨,坐著公交趕集……一個個小小願景的實現過程,勾勒出江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軌跡。
高識遠度,讓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到服務中心“打卡”健康監測,在社區食堂“刷臉”吃飯,和“老夥伴”學習琴棋書畫,當家有急事可一鍵求助……在東台市,一個個“養老服務圈”讓老人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就餐娛樂、醫療康養、精神慰藉等服務。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底線,提升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質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新時代以來,江蘇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電針儀、艾灸盒、理療床……常州市武進區河南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斷增加,大學生村醫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從隻能看頭疼腦熱小病,升級為監測村民健康、提供康養理療。像王娥這樣的大學生村醫,武進區有200多位。“赤腳醫生”轉為備案製鄉村醫生,村醫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從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質型轉變,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值醫用耗材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護理院數量占全國總數近40%……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南京扇骨裏鄰裏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辦理身份證、進行簽注;無錫市長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務站,理發、縫補、磨刀等“小修小補”回歸……規模適宜、軟硬兼備、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區”,添力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成為煙火氣十足的美好家園。
群眾愁盼處,治理發力點。2021年有群眾投訴小區健身器材日久失修,江蘇省體育局用一年多時間為全省近60萬件室外健身器材打上“二維碼”,老百姓發現問題即可“掃碼報修”。江蘇省體育局局長陳少軍說,群眾吹哨,部門報到,2022年6月以來全省完成維修1641件,室外健身器材實現即報即修、動態管理。
細“治”方能入微,參與度決定滿意度。在宿遷,百姓坐著說,幹部站著聽,一次次“廣場夜談”成為民聲直通車;在張家港永聯村,通過代表大會議大事、議事團體議難事、樓道小組議瑣事、媒體平台議醜事,鄉風文明漸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實時調度全部網格,“區塊鏈+人臉識別”助力小區治理便捷高效……
網格化兜牢民生、信息化科技賦能、精細化高效服務,江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係,不斷下沉治理資源,2.1萬個城鄉社區活力日增,95%的糾紛化解在基層。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既藏糧於技,又藏糧於地。在全國率先實施“先補後占”,“十三五”以來共新增耕地近100萬畝;加大補償激勵,省級投入5.04億元獎勵資金;衛星“天眼”實時監測,第一時間發現土地占用、更改用途等問題……江蘇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江蘇各地依托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把“土特產”文章做實做細做精。
穀雨已過,蘇州市吳中區東山、西山的茶農們並沒有閑下來。這幾年,當地一改隻做碧螺春綠茶的習慣,陸續開發出碧螺春紅茶、柑紅茶、果茶,實現“一季春茶,四季增收”。
茶有四季,農無“邊界”。無錫陽山從賣水蜜桃、桃產品到“賣風景”“賣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源”;淮安盱眙蝦稻共生、三產融合,“一隻蝦”帶動20多萬人就業,“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達306.5億元;陽澄湖、固城湖等江蘇的品牌螃蟹,沿著網絡“爬”向天南海北,產量約占全國一半;始於唐代、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興化垛田“水上花海”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上萬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如今,江蘇擁有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199個。“賞花經濟”“民宿經濟”“鄉村馬拉鬆”……一個個新產業新業態解鎖農民創富密碼。
壯大集體經濟,村強帶動民富。鹽城市亭湖區五星村因地製宜發展工業的同時,打造中國沿海農業生態園示範基地、田園綜合體,村集體資產超9億元,村民人人持股、社保全麵覆蓋、年均純收入超5萬元,每年村民福利支出達1000多萬元。
過去四年,江蘇省以上財政累計投入15.4億元,支持2564個村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023年計劃扶持641個行政村。
和美鄉村,首在規劃。江蘇注重從城鎮化發展、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等宏觀視野謀劃村莊布局和發展,更高起點編製“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實施“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行動,采取基層掛職等多種形式,安排規劃師定點、定期、長效服務鄉鎮基層。
郭芒是近千名活躍在江蘇大地的駐村規劃師之一。這個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90後”設計師,不僅以項目方式參與村莊規劃的編製和落實,還在“陪伴式規劃”中傾聽村民心聲。跳廣場舞、公交出行等新需求漸次納入設計方案,推動鄉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全麵提升。
穿著皮鞋種地,動動指尖賣貨,坐著公交趕集……一個個小小願景的實現過程,勾勒出江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軌跡。
高識遠度,讓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到服務中心“打卡”健康監測,在社區食堂“刷臉”吃飯,和“老夥伴”學習琴棋書畫,當家有急事可一鍵求助……在東台市,一個個“養老服務圈”讓老人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就餐娛樂、醫療康養、精神慰藉等服務。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底線,提升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質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新時代以來,江蘇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電針儀、艾灸盒、理療床……常州市武進區河南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斷增加,大學生村醫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從隻能看頭疼腦熱小病,升級為監測村民健康、提供康養理療。像王娥這樣的大學生村醫,武進區有200多位。“赤腳醫生”轉為備案製鄉村醫生,村醫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從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質型轉變,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值醫用耗材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護理院數量占全國總數近40%……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南京扇骨裏鄰裏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辦理身份證、進行簽注;無錫市長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務站,理發、縫補、磨刀等“小修小補”回歸……規模適宜、軟硬兼備、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區”,添力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成為煙火氣十足的美好家園。
群眾愁盼處,治理發力點。2021年有群眾投訴小區健身器材日久失修,江蘇省體育局用一年多時間為全省近60萬件室外健身器材打上“二維碼”,老百姓發現問題即可“掃碼報修”。江蘇省體育局局長陳少軍說,群眾吹哨,部門報到,2022年6月以來全省完成維修1641件,室外健身器材實現即報即修、動態管理。
細“治”方能入微,參與度決定滿意度。在宿遷,百姓坐著說,幹部站著聽,一次次“廣場夜談”成為民聲直通車;在張家港永聯村,通過代表大會議大事、議事團體議難事、樓道小組議瑣事、媒體平台議醜事,鄉風文明漸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實時調度全部網格,“區塊鏈+人臉識別”助力小區治理便捷高效……
網格化兜牢民生、信息化科技賦能、精細化高效服務,江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係,不斷下沉治理資源,2.1萬個城鄉社區活力日增,95%的糾紛化解在基層。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