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中國航天員從這裏飛向太空
更新時間:2023-4-25 15:03:09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神州四月,春回大地。4月24日,我們迎來第8個“中國航天日”。在浩瀚星空與藍色地球間,中國空間站高速飛行。

  當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從中國空間站遙望祖國,美麗富饒的神州大地正煥發著走向複興的勃勃生機。當地球上的華夏兒女抬頭仰望天空,中國空間站宛若無垠太空中劃過的最美星辰。

  浩瀚宇宙,中國的“太空家園”並不孤單。就在此刻,一顆編號為35313的小行星與中國空間站緊緊相隨。駐守“天宮”的中國航天員,與這顆名為“航天員中心星”的小行星遙遙相望、日夜同行。

  “因載人而生、為載人而存、隨載人而興”,中國航天員中心是能夠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三大航天員中心之一,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感受廣大科研人員和航天員們的情懷和使命。

  飛天逐夢,隻為祖國一聲召喚

  春日,北京航天城柳葉初青,梨花馨香。

  在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辦公大樓裏,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科技工作者們堅守在各自崗位。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組建55周年之際,在太空飛行的神舟十五號乘組為中心送上最美祝福。

  飛天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夢。作為飛天“夢之隊”,中國航天員中心廣大科技人員和航天員牢記飛天初心,擔當飛天重任。

  從神舟五號一飛衝天,到中國空間站遨遊蒼穹,至今已有16名飛天勇士飛向太空。浩瀚宇宙,一次次留下中國人的堅實足跡。載人首飛、空間出艙、交會對接、太空授課、中長期駐留等重大突破,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創造中國奇跡。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最困難的時候,第一代創業者在操場上搭起33頂帳篷,作為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夢想之舟”。

  時間回到1968年4月1日。這一天,中國航天員中心前身“宇宙醫學及工程技術研究所”組建,一群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起步晚、條件差,老一輩創業者憑著一股子拚勁、鑽勁和韌勁,白手起家,借址辦公。他們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潛心開展“曙光號”載人飛船研製。就是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我國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研製成功,環控生保產品等相繼完成。

  後來,由於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曙光號”任務下馬。關鍵時刻,錢學森同誌親臨指導,力保中心編製不撤、科研方向不變、骨幹隊伍不散,保住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火種”。廣大科研人員初心不改,矢誌不移,默默開展預先研究,為飛天夢想蓄能儲力。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航天員中心再一次扛起“將中國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鈞重擔。

  經過30多年的奮力追趕和跨越發展,如今,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載人航天“三步走”目標圓滿實現。

  奇跡的背後,離不開一支英雄的隊伍。航天員大隊把飛天事業看得比天還高,把飛天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

  1998年1月5日,14名飛行員齊聚北京航天城,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麵對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們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

  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前夕,國際載人航天事業陷入低穀期。麵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航天員們沒有退縮,紛紛請戰,爭當首飛第一人。

  “選擇了航天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熱愛這項事業勝過自己的生命”“什麼也阻擋不了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中華民族圓了千年飛天夢。然而,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現了低頻振動。當時,楊利偉感到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憑著千錘百煉的意誌和過硬的身體素質,他撐過了短暫而漫長的26秒……

  飛天的曆史,是勇敢者創造的。為祖國出征太空,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義無反顧。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在即將開展首次出艙活動之際,突然傳來“軌道艙火災”的警報。

  那一刻,劉伯明果斷調整出艙步驟,先將國旗遞給翟誌剛。翟誌剛毅然繼續出艙執行任務,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讓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雖然警報是虛驚一場,但他們當時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飛天英雄的事跡感動億萬國人。航天員們卻發自內心地說,那些用雙手和智慧默默托舉他們征戰太空的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許多工作人員都喜歡哼唱這樣一首歌:“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甘為人梯,敢為人先。航天員所有的訓練課目,都需要航天員教員們先試訓。確保萬無一失後,航天員才開始訓練。

  野外生存、離心機訓練、水槽訓練……但凡有危險的項目,航天員教員們一定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碰傷、扭腰、崴腳,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付出,多年來,中國航天員訓練取得了“零事故”的成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有關係到航天員生命安全的產品試驗,中心科研人員都要冒著風險先上。

  艙外航天服在研製過程中,從初樣到正樣,經曆層層測試。最終,還要進行艙外服低壓驗證試驗。這需要誌願者試穿全新艙外服,進入真空環境低壓艙開展載人試驗。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成功驗證了艙外服的性能。目前,兩代艙外服載人低壓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

  勇於犧牲的氣魄和無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於科研人員心中。靠著這種情懷和實幹精神,該中心所屬3個單位被授予榮譽稱號,7個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航天員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創新超越,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4月中旬,一則新聞登上熱搜:我國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

  載人航天是航天事業的一顆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高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習主席指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實踐一再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自組建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尚無經驗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難探索,創新超越。

  1996年,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招收工作正式啟動。當時,航天員如何開展訓練,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麵對這一開創性任務,在訓練任務與工程研製並行的情況下,航天員教員團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跋涉。他們廢寢忘食地查閱資料、調研情況,製訂出一整套指導性技術文件、數十冊航天員訓練教材。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科學的航天員訓練及考核評價體係正式出爐。

  要想實現航天員空間出艙行走,首先要有“飛天戰袍”。2004年,我國決定自行研製艙外航天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航天服團隊立下“軍令狀”,從零開始,背水一戰。最終,他們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在不到4年時間裏,成功研製出“飛天戰袍”。

  2008年9月27日,航天英雄翟誌剛穿著“飛天”艙外服順利出艙、漫步太空。我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空間站任務中,要想實現長期駐留,就必須解決好氧氣和水循環使用問題,同時還要建立航天員選拔體係和完善的醫學保障體係等。為實現任務目標,航天員中心的科研人員又開始新的攻關。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之前,航天員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氣和水都要從地麵攜帶。如何實現大氣和水資源的再生、減少上行補給,這是人類在太空長期生存必須解決的世界級難題。

  從論證設計開始,環控生保團隊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技術攻關隊伍。他們以衝刺的速度進行“長跑”,相繼攻克了一係列再生生保子係統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

  相比17年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這次在中國空間站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乘組航天員費俊龍,親身感受和見證了環控生保技術從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斷進步和飛躍。

  4月15日,在地麵科研人員支持下,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完成第4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成立55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諸多“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

  ——創立並發展了以確保航天員健康安全高效工作為目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醫學工程理論和實踐技術體係。

  ——創建了我國航天員選拔訓練技術體係。他們選拔訓練的10個乘組16名航天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了從短中期飛行到長達半年的在軌健康駐留,圓滿完成大量複雜操作和實驗任務。

  ——創建了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體係。研發多種特色航天新藥、醫監醫保設備、失重生理防護設備、生活保障設備以及100多種符合航天員飲食習慣的安全、營養、美味的航天食品,為航天員精心打造健康、舒適的太空生活。

  ——突破了載人航天器環控生保技術。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穩定運行,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水資源閉合度提升到95%以上,可以顯著減少上行補給物資,節約大量成本。

  ——研製兩代“飛天戰袍”。新一代艙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艙活動時間顯著提升,具備更佳的在軌測試維修能力,確保了航天員出艙活動任務安全、高效。

  ——完善了航天器醫學和工效學評價方法。他們新研發出空間站係列模擬器、環控生保綜合性能驗證平台等大型地麵設備,VR虛擬現實等訓練手段與時俱進。

  ——構建了多層次係統化在軌實驗平台,具備支持從人體到細胞、從生理生化到行為認知的全領域研究能力。他們瞄準國際前沿,完成了多項航天醫學試驗領域在軌實驗,取得了體細胞編程重組多能幹細胞等一係列重要成果,成為航天醫學的最強“引擎”。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4月1日,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舉辦的首個“飛天開放日”上,航天服產品設計師黃慶偉的愛人和孩子,第一次有機會走進服裝車間,現場參觀航天服的生產過程。

  一整套艙外航天服由100多個單機產品組成。在單機研製生產和係統總裝過程中,要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還要進行環境試驗、壓力性能試驗和工效驗證與評價等,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以製作艙外航天服上的頭盔麵窗為例,一共要完成檢測、打磨、粘接等幾十道工序,涉及的工藝規程文件摞起來厚厚一遝。這一套嚴密的工序,是服裝車間技術人員花了近一年時間研製摸索而來的工藝標準。

  作為航天人的家屬,黃慶偉的愛人常常聽到“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這句話。今天,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黃慶偉和同事們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她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尊重人的價值,看見人的能力;發現人的奧秘,成就人的夢想。這是飛天征程的邏輯起點,也是遨遊蒼穹的價值底色。

  對載人航天這項高風險的事業來講,質量建設顯得尤為關鍵,是必須緊抓不放的“生命工程”和“保底工程”。多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始終秉持“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安全在我手中”的理念,持續推進質量體係建設,在精益求精中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有一次,技術人員發現,頭盔麵窗可視區夾層出現了某些細小異物。嚐試多種辦法後,這個異物就是無法吸出來。後來,他們改變生產工序,采用新方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祖國高於一切,生命高於一切”“我的工作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在中國航天員中心,這些警示標語在訓練大廳、試驗廠房、實驗室到處可見,也深深烙進所有科研人員心裏。

  研製“太空跑台”過程中,項目團隊碰到一個難題:跑台產生的噪聲值不達標。工作人員馬上前往廠家,用噪聲計測量,用耳朵仔細分辨。

  經過一遍遍調整、一次次拆裝、一場場測試,噪聲下降到了一定數值。不過,這個數值離預定標準,還差一點點。不管怎麼調整,噪聲值就是不達標。

  怎麼辦?工作人員幹脆采取“愚公移山”的辦法,把千餘個零配件逐一進行審查,進一步完善裝配工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噪聲數值終於達標了。

  空間站任務展開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精心打造的數萬件產品平穩運行,成為航天員飛天之旅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國航天員中心地麵支持管理團隊,是遨遊太空的航天員們最信任的人。地麵支持管理團隊組建以來,全天候常態化值守,精準支持、精細監測、精心保障,全力支撐飛行乘組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他們與飛行乘組天地一心,圓滿完成太空授課、出艙活動、航天醫學實驗全領域研究、飛行器日常監測維護等任務。

  就在此刻,遙遠太空,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正在“天宮”出差;海南文昌,中國航天員中心的試驗隊員正在緊張測試,打包“飛天快遞”;航天城內,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揮灑汗水,全力奮戰……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當前,中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載人登月研製工作已全麵開啟。眺望遠方,光榮與夢想交彙,機遇與挑戰同在。爭當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的奮鬥者、攀登者,航天人向著更深遠的太空,勇毅前行。

  圖①: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資料照片

  圖②: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艙外航天服組裝和測試工作。 占 康攝

  圖③: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產品測試。孫 偉攝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中國航天員從這裏飛向太空
    2023-4-25 15:03:09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神州四月,春回大地。4月24日,我們迎來第8個“中國航天日”。在浩瀚星空與藍色地球間,中國空間站高速飛行。

      當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從中國空間站遙望祖國,美麗富饒的神州大地正煥發著走向複興的勃勃生機。當地球上的華夏兒女抬頭仰望天空,中國空間站宛若無垠太空中劃過的最美星辰。

      浩瀚宇宙,中國的“太空家園”並不孤單。就在此刻,一顆編號為35313的小行星與中國空間站緊緊相隨。駐守“天宮”的中國航天員,與這顆名為“航天員中心星”的小行星遙遙相望、日夜同行。

      “因載人而生、為載人而存、隨載人而興”,中國航天員中心是能夠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三大航天員中心之一,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感受廣大科研人員和航天員們的情懷和使命。

      飛天逐夢,隻為祖國一聲召喚

      春日,北京航天城柳葉初青,梨花馨香。

      在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辦公大樓裏,中國航天員中心的科技工作者們堅守在各自崗位。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永遠值得期待!”中國航天員中心組建55周年之際,在太空飛行的神舟十五號乘組為中心送上最美祝福。

      飛天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夢。作為飛天“夢之隊”,中國航天員中心廣大科技人員和航天員牢記飛天初心,擔當飛天重任。

      從神舟五號一飛衝天,到中國空間站遨遊蒼穹,至今已有16名飛天勇士飛向太空。浩瀚宇宙,一次次留下中國人的堅實足跡。載人首飛、空間出艙、交會對接、太空授課、中長期駐留等重大突破,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創造中國奇跡。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最困難的時候,第一代創業者在操場上搭起33頂帳篷,作為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夢想之舟”。

      時間回到1968年4月1日。這一天,中國航天員中心前身“宇宙醫學及工程技術研究所”組建,一群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起步晚、條件差,老一輩創業者憑著一股子拚勁、鑽勁和韌勁,白手起家,借址辦公。他們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潛心開展“曙光號”載人飛船研製。就是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我國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研製成功,環控生保產品等相繼完成。

      後來,由於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曙光號”任務下馬。關鍵時刻,錢學森同誌親臨指導,力保中心編製不撤、科研方向不變、骨幹隊伍不散,保住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火種”。廣大科研人員初心不改,矢誌不移,默默開展預先研究,為飛天夢想蓄能儲力。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航天員中心再一次扛起“將中國人早日送上太空”的千鈞重擔。

      經過30多年的奮力追趕和跨越發展,如今,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載人航天“三步走”目標圓滿實現。

      奇跡的背後,離不開一支英雄的隊伍。航天員大隊把飛天事業看得比天還高,把飛天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

      1998年1月5日,14名飛行員齊聚北京航天城,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麵對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們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

      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前夕,國際載人航天事業陷入低穀期。麵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航天員們沒有退縮,紛紛請戰,爭當首飛第一人。

      “選擇了航天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熱愛這項事業勝過自己的生命”“什麼也阻擋不了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中華民族圓了千年飛天夢。然而,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現了低頻振動。當時,楊利偉感到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憑著千錘百煉的意誌和過硬的身體素質,他撐過了短暫而漫長的26秒……

      飛天的曆史,是勇敢者創造的。為祖國出征太空,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義無反顧。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在即將開展首次出艙活動之際,突然傳來“軌道艙火災”的警報。

      那一刻,劉伯明果斷調整出艙步驟,先將國旗遞給翟誌剛。翟誌剛毅然繼續出艙執行任務,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國人的足跡,讓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雖然警報是虛驚一場,但他們當時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飛天英雄的事跡感動億萬國人。航天員們卻發自內心地說,那些用雙手和智慧默默托舉他們征戰太空的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許多工作人員都喜歡哼唱這樣一首歌:“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甘為人梯,敢為人先。航天員所有的訓練課目,都需要航天員教員們先試訓。確保萬無一失後,航天員才開始訓練。

      野外生存、離心機訓練、水槽訓練……但凡有危險的項目,航天員教員們一定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碰傷、扭腰、崴腳,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付出,多年來,中國航天員訓練取得了“零事故”的成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有關係到航天員生命安全的產品試驗,中心科研人員都要冒著風險先上。

      艙外航天服在研製過程中,從初樣到正樣,經曆層層測試。最終,還要進行艙外服低壓驗證試驗。這需要誌願者試穿全新艙外服,進入真空環境低壓艙開展載人試驗。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成功驗證了艙外服的性能。目前,兩代艙外服載人低壓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

      勇於犧牲的氣魄和無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於科研人員心中。靠著這種情懷和實幹精神,該中心所屬3個單位被授予榮譽稱號,7個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航天員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創新超越,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4月中旬,一則新聞登上熱搜:我國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

      載人航天是航天事業的一顆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高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習主席指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實踐一再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自組建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尚無經驗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難探索,創新超越。

      1996年,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招收工作正式啟動。當時,航天員如何開展訓練,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麵對這一開創性任務,在訓練任務與工程研製並行的情況下,航天員教員團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跋涉。他們廢寢忘食地查閱資料、調研情況,製訂出一整套指導性技術文件、數十冊航天員訓練教材。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科學的航天員訓練及考核評價體係正式出爐。

      要想實現航天員空間出艙行走,首先要有“飛天戰袍”。2004年,我國決定自行研製艙外航天服。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航天服團隊立下“軍令狀”,從零開始,背水一戰。最終,他們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在不到4年時間裏,成功研製出“飛天戰袍”。

      2008年9月27日,航天英雄翟誌剛穿著“飛天”艙外服順利出艙、漫步太空。我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核心技術的國家。

      在空間站任務中,要想實現長期駐留,就必須解決好氧氣和水循環使用問題,同時還要建立航天員選拔體係和完善的醫學保障體係等。為實現任務目標,航天員中心的科研人員又開始新的攻關。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之前,航天員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氣和水都要從地麵攜帶。如何實現大氣和水資源的再生、減少上行補給,這是人類在太空長期生存必須解決的世界級難題。

      從論證設計開始,環控生保團隊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技術攻關隊伍。他們以衝刺的速度進行“長跑”,相繼攻克了一係列再生生保子係統關鍵技術,成功研製出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

      相比17年前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這次在中國空間站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乘組航天員費俊龍,親身感受和見證了環控生保技術從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斷進步和飛躍。

      4月15日,在地麵科研人員支持下,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完成第4次出艙活動,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成立55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諸多“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

      ——創立並發展了以確保航天員健康安全高效工作為目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醫學工程理論和實踐技術體係。

      ——創建了我國航天員選拔訓練技術體係。他們選拔訓練的10個乘組16名航天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了從短中期飛行到長達半年的在軌健康駐留,圓滿完成大量複雜操作和實驗任務。

      ——創建了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體係。研發多種特色航天新藥、醫監醫保設備、失重生理防護設備、生活保障設備以及100多種符合航天員飲食習慣的安全、營養、美味的航天食品,為航天員精心打造健康、舒適的太空生活。

      ——突破了載人航天器環控生保技術。空間站環控生保再生係統穩定運行,空間站氧氣資源100%再生,水資源閉合度提升到95%以上,可以顯著減少上行補給物資,節約大量成本。

      ——研製兩代“飛天戰袍”。新一代艙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艙活動時間顯著提升,具備更佳的在軌測試維修能力,確保了航天員出艙活動任務安全、高效。

      ——完善了航天器醫學和工效學評價方法。他們新研發出空間站係列模擬器、環控生保綜合性能驗證平台等大型地麵設備,VR虛擬現實等訓練手段與時俱進。

      ——構建了多層次係統化在軌實驗平台,具備支持從人體到細胞、從生理生化到行為認知的全領域研究能力。他們瞄準國際前沿,完成了多項航天醫學試驗領域在軌實驗,取得了體細胞編程重組多能幹細胞等一係列重要成果,成為航天醫學的最強“引擎”。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4月1日,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舉辦的首個“飛天開放日”上,航天服產品設計師黃慶偉的愛人和孩子,第一次有機會走進服裝車間,現場參觀航天服的生產過程。

      一整套艙外航天服由100多個單機產品組成。在單機研製生產和係統總裝過程中,要經過嚴格的檢驗程序,還要進行環境試驗、壓力性能試驗和工效驗證與評價等,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以製作艙外航天服上的頭盔麵窗為例,一共要完成檢測、打磨、粘接等幾十道工序,涉及的工藝規程文件摞起來厚厚一遝。這一套嚴密的工序,是服裝車間技術人員花了近一年時間研製摸索而來的工藝標準。

      作為航天人的家屬,黃慶偉的愛人常常聽到“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這句話。今天,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黃慶偉和同事們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她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尊重人的價值,看見人的能力;發現人的奧秘,成就人的夢想。這是飛天征程的邏輯起點,也是遨遊蒼穹的價值底色。

      對載人航天這項高風險的事業來講,質量建設顯得尤為關鍵,是必須緊抓不放的“生命工程”和“保底工程”。多年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始終秉持“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安全在我手中”的理念,持續推進質量體係建設,在精益求精中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有一次,技術人員發現,頭盔麵窗可視區夾層出現了某些細小異物。嚐試多種辦法後,這個異物就是無法吸出來。後來,他們改變生產工序,采用新方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祖國高於一切,生命高於一切”“我的工作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在中國航天員中心,這些警示標語在訓練大廳、試驗廠房、實驗室到處可見,也深深烙進所有科研人員心裏。

      研製“太空跑台”過程中,項目團隊碰到一個難題:跑台產生的噪聲值不達標。工作人員馬上前往廠家,用噪聲計測量,用耳朵仔細分辨。

      經過一遍遍調整、一次次拆裝、一場場測試,噪聲下降到了一定數值。不過,這個數值離預定標準,還差一點點。不管怎麼調整,噪聲值就是不達標。

      怎麼辦?工作人員幹脆采取“愚公移山”的辦法,把千餘個零配件逐一進行審查,進一步完善裝配工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噪聲數值終於達標了。

      空間站任務展開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精心打造的數萬件產品平穩運行,成為航天員飛天之旅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國航天員中心地麵支持管理團隊,是遨遊太空的航天員們最信任的人。地麵支持管理團隊組建以來,全天候常態化值守,精準支持、精細監測、精心保障,全力支撐飛行乘組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他們與飛行乘組天地一心,圓滿完成太空授課、出艙活動、航天醫學實驗全領域研究、飛行器日常監測維護等任務。

      就在此刻,遙遠太空,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正在“天宮”出差;海南文昌,中國航天員中心的試驗隊員正在緊張測試,打包“飛天快遞”;航天城內,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揮灑汗水,全力奮戰……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當前,中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載人登月研製工作已全麵開啟。眺望遠方,光榮與夢想交彙,機遇與挑戰同在。爭當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的奮鬥者、攀登者,航天人向著更深遠的太空,勇毅前行。

      圖①: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資料照片

      圖②: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艙外航天服組裝和測試工作。 占 康攝

      圖③: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產品測試。孫 偉攝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