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編者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循著總書記的實踐足跡和思想指引,央視網《習語品讀》特別策劃“習近平的成事之道”,帶您一起從人民領袖的語言魅力和工作方法中學習和領悟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風範。
“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麵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這樣告誡領導幹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將人民比作老師,言簡意深地道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和無盡的力量。開展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汲取“人民之師”的才智和力量,切不可“自以為師”。
2022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時指出:“一路走來,我們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麵向未來,我們仍然要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從曆史層麵看,拜人民為師,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走向成功,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靠的是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作為百年大黨,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就是群眾路線,以民為師體現了對這一領導方法的堅持和貫徹。
從價值層麵看,拜人民為師,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價值立場。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
從實踐層麵看,拜人民為師,才能真正通過調查研究實現問政於民。人民是“宇下”的“知屋漏者”,是“草野”的“知政失者”,要想摸清民情民意,就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下足調查研究的功夫。坐在辦公室裏“拍腦袋”決策,往往導致“好心辦壞事”,甚至出現“政府埋單,群眾不買賬”的尷尬情況。
人民是最好的老師,基層是最大的課堂。“領導幹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拜人民為師,習近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作出表率。
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工作,調查研究始終是習近平貼近群眾、解鎖問題的一把“鑰匙”。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擔任廈門市副市長期間,數次到東渡碼頭調研,了解企業麵臨的難題。通過調研,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
微利或微虧,彼時不僅是廈門港務局的窘境,也是廈門絕大多數國企的難題。在這次調研中,習近平虛心求教,仔細聽取了企業員工的意見,一場因調研而起,以問題倒逼的改革拉開帷幕。不久後,廈門在全國率先出台稅利分流措施。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就賺了2000多萬元,同時也激活了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深入群眾生活,和群眾打成一片,主動到廠礦車間、田間地頭,才能聽到群眾原汁原味的好聲音。若是“坐而論道”、腳不著地……自然很難聽到群眾的真心話,調查研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太行深處,他沿著結冰路麵走進駱駝灣村低矮的土坯房,與群眾噓寒問暖;武陵腹地,他在黑黢黢的木屋裏,握著百姓的手問情況、拉家常;長江大港,他卷起褲腿,撐著傘冒雨考察作業碼頭;大別山區,他更換三種交通工具來到金寨大灣村,逐頁翻看扶貧手冊……
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厚植“拜人民為師”的執政底色,當好學生,做好聽眾,把群眾所思、所盼、所悟變成黨和政府所議、所為、所獲。
“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是習近平做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調查研究的路上,他問得細、想得深、看得全、走得遠。正因如此,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道路上,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才能帶領全體中國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王卓婕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珊珊 李英卓 王卓婕 宋春燕 婁郝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循著總書記的實踐足跡和思想指引,央視網《習語品讀》特別策劃“習近平的成事之道”,帶您一起從人民領袖的語言魅力和工作方法中學習和領悟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風範。
“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剖麻雀,發現典型,真正把群眾麵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這樣告誡領導幹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將人民比作老師,言簡意深地道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和無盡的力量。開展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汲取“人民之師”的才智和力量,切不可“自以為師”。
2022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時指出:“一路走來,我們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麵向未來,我們仍然要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從曆史層麵看,拜人民為師,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走向成功,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靠的是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作為百年大黨,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就是群眾路線,以民為師體現了對這一領導方法的堅持和貫徹。
從價值層麵看,拜人民為師,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價值立場。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體現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
從實踐層麵看,拜人民為師,才能真正通過調查研究實現問政於民。人民是“宇下”的“知屋漏者”,是“草野”的“知政失者”,要想摸清民情民意,就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下足調查研究的功夫。坐在辦公室裏“拍腦袋”決策,往往導致“好心辦壞事”,甚至出現“政府埋單,群眾不買賬”的尷尬情況。
人民是最好的老師,基層是最大的課堂。“領導幹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拜人民為師,習近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作出表率。
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工作,調查研究始終是習近平貼近群眾、解鎖問題的一把“鑰匙”。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擔任廈門市副市長期間,數次到東渡碼頭調研,了解企業麵臨的難題。通過調研,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
微利或微虧,彼時不僅是廈門港務局的窘境,也是廈門絕大多數國企的難題。在這次調研中,習近平虛心求教,仔細聽取了企業員工的意見,一場因調研而起,以問題倒逼的改革拉開帷幕。不久後,廈門在全國率先出台稅利分流措施。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就賺了2000多萬元,同時也激活了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深入群眾生活,和群眾打成一片,主動到廠礦車間、田間地頭,才能聽到群眾原汁原味的好聲音。若是“坐而論道”、腳不著地……自然很難聽到群眾的真心話,調查研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太行深處,他沿著結冰路麵走進駱駝灣村低矮的土坯房,與群眾噓寒問暖;武陵腹地,他在黑黢黢的木屋裏,握著百姓的手問情況、拉家常;長江大港,他卷起褲腿,撐著傘冒雨考察作業碼頭;大別山區,他更換三種交通工具來到金寨大灣村,逐頁翻看扶貧手冊……
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厚植“拜人民為師”的執政底色,當好學生,做好聽眾,把群眾所思、所盼、所悟變成黨和政府所議、所為、所獲。
“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是習近平做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調查研究的路上,他問得細、想得深、看得全、走得遠。正因如此,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道路上,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才能帶領全體中國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璿
編 輯丨王卓婕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珊珊 李英卓 王卓婕 宋春燕 婁郝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