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改革發展述評
新聞推薦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題:改革的腳步,法治的溫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改革發展述評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白陽
“做了20多年的‘黑戶’,今天戶口簿上終於有我的名字了!”46歲的張阿姨激動地說。
1991年,張阿姨嫁到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王壇鎮,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辦理戶籍轉移,隨後成了“黑戶”。26年後,受益於國辦出台的無戶口人員落戶新政策,張阿姨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了結了這樁心事。
“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老百姓異地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一些長期無戶口的人可以登記戶口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全麵深化改革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著手,通過進一步規範行為、優化服務,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便民利民 公安改革的民本指向
2016年5月12日上午,天津市民陶桂春通過自學直考,成為天津市通過該方式取得駕照的第一人。“自學直考政策特別適合我這種沒有時間到駕校練車的人。”如願拿到駕駛證的陶桂春一臉興奮。
排隊長、學車難、約考難……昔日駕考模式的諸多不足,隨著自主約考、自學直考的漸次鋪開正逐漸成為曆史。
刪繁就簡、領異標新,不止於駕考改革。近年來,人們從全麵深化公安改革實踐中,看到這樣一份成績單:
——加快檢驗機構審批建設,試行私家車6年內免檢,全麵推進政府部門與檢驗機構清退脫鉤……
——縮小出入境、消防行政審批範圍、縮短審批時限,放寬殘疾人駕車條件,實施取消台胞簽注政策,推廣自助辦理赴港澳簽注……
——全麵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機製,全麵實施跨省異地繳納交通違法罰款,全麵推進可在居住地就近辦理出入境證件政策……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老百姓關注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從戶籍製度改革意見和居住證暫行條例“雙落地”,到出台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再到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確立,中央“破冰”戶籍製度的堅定決心,清晰可見。
2016年各地發放居住證2890餘萬張,140餘萬無戶口人員登記上了戶口;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逐步推開,今年7月在全國各地全麵實施……
曾經,身份證丟了或是有效期到了,必須到原戶籍地才能辦理;曾經,各種各樣的“奇葩證明”讓百姓跑斷腿、苦不堪言。如今,百姓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各種“奇葩證明”也已被取消。
變革,在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細節中悄然發生。
“公安改革不僅和建立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保障製度息息相關,也和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創新相關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公安改革的重大意義如是評價。
勠力同心 全心全意保民平安
“現在夜裏治安民警總是會到村裏巡邏一圈,我們任何時候出門走親戚都不用鎖門。”福建省古田鎮開雜貨鋪的村民黃錦文說。
古田派出所教導員鄭誌泉道出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秘訣”:“古田成為‘不關門小鎮’,得益於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治安防控。”
多年來,古田派出所的民警在一起起案件的辦理中,總結出了執法監督“四級內審”“執法預警”和“陽光監督”三項機製。
推行案件公開處理群眾評議製度,把群眾評議作為案件處理的重要參與,讓群眾有話說;實行執法辦案全過程解釋告知製度,在執法的每個環節都向當事人解釋告知,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社會治安,既維係著人民福祉,又保障著大局穩定,是平安中國的“壓艙石”。2015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的意見》,社會麵治安防控網、重點行業治安防控網、鄉鎮和村治安防控網、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安全防控網、信息網絡防控網……各地因地製宜地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給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防護。
針對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公安機關利劍出鞘。2017年4月21日,公安部部署開展為期8個月的打擊整治,重點打擊網絡販槍犯罪、傳統“盜搶騙”犯罪和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重點整治地域性職業犯罪群體。
數據顯示,幾年來,八類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42.7%,命案下降30%,重特大火災、道路交通事故年均分別下降18.3%和18.6%,人民群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0%以上。
創新發展 提升警隊執法公信力
2014年3月24日,犯罪預測係統在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跨塘派出所正式投入運行。係統運行後的半年,轄區93種可防控違法犯罪警情總量同比下降了19%。
這一係統是依靠大數據理念,通過對以往案發數據、人口和地理信息等多種數據分析,預測未來指定時段、轄區地段發案概率的全新科技係統。
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應用為代表的科技信息化創新應用在各級公安機關蔚然成風。大數據實戰應用平台建起來了,超級搜索、超級檔案變得“一鍵可及”;二維碼“智慧門牌”掛起來了,對出租房屋的信息采集更加便捷,群眾可獲得更多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警務綜合平台升級完善了大量零散、隔絕的係統、信息整合互通,“一站式”警務從願望成為現實……數據引領、情報主導、精準製導,“數據革命”帶領公安機關邁入警務現代化的快車道。
向科技要實效,用製度來規範。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機關緊緊圍繞現場接處警、執法執勤等關鍵環節,抓緊研究製定細化基層急需、民警急盼的執法標準和操作規程。
河南省公安機關明確規定,自今年7月起,接受群眾報警、當場盤問等6種情況時,民警須全程錄音錄像,錄音錄像的資料保存期限原則上應當不少於6個月;四川省公安機關積極製定內部管理標準、隊伍績效考評標準、執法執勤工作標準等一係列執法標準,民警日常行為有了標尺,執法活動有了遵循。
從執法辦案場所的標準化建設,到執法用語的統一規範,再到執法錄音錄像的明確規定,一係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實施,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深入警心,執法的尺子、標杆、紅線已經樹立,民警的執法能力不斷提升。
“這幾年,我明顯感覺到公安隊伍的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公安機關在作風上的轉變是巨大的,群眾對民警執法規範化認可度提升顯著。”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河南省工委主委王鵬傑說。
砥礪前行,步伐堅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麵深化公安改革框架基本構建、受益麵日益擴大、整體推動效應日益顯現。一項項措施如春風化雨,沁潤人民的心田;法治中國的新活力,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題:改革的腳步,法治的溫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改革發展述評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白陽
“做了20多年的‘黑戶’,今天戶口簿上終於有我的名字了!”46歲的張阿姨激動地說。
1991年,張阿姨嫁到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王壇鎮,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辦理戶籍轉移,隨後成了“黑戶”。26年後,受益於國辦出台的無戶口人員落戶新政策,張阿姨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了結了這樁心事。
“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老百姓異地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一些長期無戶口的人可以登記戶口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安全麵深化改革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著手,通過進一步規範行為、優化服務,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便民利民 公安改革的民本指向
2016年5月12日上午,天津市民陶桂春通過自學直考,成為天津市通過該方式取得駕照的第一人。“自學直考政策特別適合我這種沒有時間到駕校練車的人。”如願拿到駕駛證的陶桂春一臉興奮。
排隊長、學車難、約考難……昔日駕考模式的諸多不足,隨著自主約考、自學直考的漸次鋪開正逐漸成為曆史。
刪繁就簡、領異標新,不止於駕考改革。近年來,人們從全麵深化公安改革實踐中,看到這樣一份成績單:
——加快檢驗機構審批建設,試行私家車6年內免檢,全麵推進政府部門與檢驗機構清退脫鉤……
——縮小出入境、消防行政審批範圍、縮短審批時限,放寬殘疾人駕車條件,實施取消台胞簽注政策,推廣自助辦理赴港澳簽注……
——全麵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機製,全麵實施跨省異地繳納交通違法罰款,全麵推進可在居住地就近辦理出入境證件政策……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老百姓關注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從戶籍製度改革意見和居住證暫行條例“雙落地”,到出台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再到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確立,中央“破冰”戶籍製度的堅定決心,清晰可見。
2016年各地發放居住證2890餘萬張,140餘萬無戶口人員登記上了戶口;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逐步推開,今年7月在全國各地全麵實施……
曾經,身份證丟了或是有效期到了,必須到原戶籍地才能辦理;曾經,各種各樣的“奇葩證明”讓百姓跑斷腿、苦不堪言。如今,百姓辦理身份證不用來回奔波了,各種“奇葩證明”也已被取消。
變革,在這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細節中悄然發生。
“公安改革不僅和建立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保障製度息息相關,也和城鎮化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創新相關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公安改革的重大意義如是評價。
勠力同心 全心全意保民平安
“現在夜裏治安民警總是會到村裏巡邏一圈,我們任何時候出門走親戚都不用鎖門。”福建省古田鎮開雜貨鋪的村民黃錦文說。
古田派出所教導員鄭誌泉道出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秘訣”:“古田成為‘不關門小鎮’,得益於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治安防控。”
多年來,古田派出所的民警在一起起案件的辦理中,總結出了執法監督“四級內審”“執法預警”和“陽光監督”三項機製。
推行案件公開處理群眾評議製度,把群眾評議作為案件處理的重要參與,讓群眾有話說;實行執法辦案全過程解釋告知製度,在執法的每個環節都向當事人解釋告知,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社會治安,既維係著人民福祉,又保障著大局穩定,是平安中國的“壓艙石”。2015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的意見》,社會麵治安防控網、重點行業治安防控網、鄉鎮和村治安防控網、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安全防控網、信息網絡防控網……各地因地製宜地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給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防護。
針對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公安機關利劍出鞘。2017年4月21日,公安部部署開展為期8個月的打擊整治,重點打擊網絡販槍犯罪、傳統“盜搶騙”犯罪和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重點整治地域性職業犯罪群體。
數據顯示,幾年來,八類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42.7%,命案下降30%,重特大火災、道路交通事故年均分別下降18.3%和18.6%,人民群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0%以上。
創新發展 提升警隊執法公信力
2014年3月24日,犯罪預測係統在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跨塘派出所正式投入運行。係統運行後的半年,轄區93種可防控違法犯罪警情總量同比下降了19%。
這一係統是依靠大數據理念,通過對以往案發數據、人口和地理信息等多種數據分析,預測未來指定時段、轄區地段發案概率的全新科技係統。
近年來,以大數據、雲計算應用為代表的科技信息化創新應用在各級公安機關蔚然成風。大數據實戰應用平台建起來了,超級搜索、超級檔案變得“一鍵可及”;二維碼“智慧門牌”掛起來了,對出租房屋的信息采集更加便捷,群眾可獲得更多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警務綜合平台升級完善了大量零散、隔絕的係統、信息整合互通,“一站式”警務從願望成為現實……數據引領、情報主導、精準製導,“數據革命”帶領公安機關邁入警務現代化的快車道。
向科技要實效,用製度來規範。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機關緊緊圍繞現場接處警、執法執勤等關鍵環節,抓緊研究製定細化基層急需、民警急盼的執法標準和操作規程。
河南省公安機關明確規定,自今年7月起,接受群眾報警、當場盤問等6種情況時,民警須全程錄音錄像,錄音錄像的資料保存期限原則上應當不少於6個月;四川省公安機關積極製定內部管理標準、隊伍績效考評標準、執法執勤工作標準等一係列執法標準,民警日常行為有了標尺,執法活動有了遵循。
從執法辦案場所的標準化建設,到執法用語的統一規範,再到執法錄音錄像的明確規定,一係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實施,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深入警心,執法的尺子、標杆、紅線已經樹立,民警的執法能力不斷提升。
“這幾年,我明顯感覺到公安隊伍的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公安機關在作風上的轉變是巨大的,群眾對民警執法規範化認可度提升顯著。”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河南省工委主委王鵬傑說。
砥礪前行,步伐堅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麵深化公安改革框架基本構建、受益麵日益擴大、整體推動效應日益顯現。一項項措施如春風化雨,沁潤人民的心田;法治中國的新活力,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