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更新時間:2016-7-28 8:07:52    來源:新華社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聽取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計情況彙報 完善獎懲機製

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機製 推動產業升級

確定有針對性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措施 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聽取金融業營改增稅負情況彙報 確保隻減不增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計情況彙報,完善獎懲機製;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機製,推動產業升級;確定有針對性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措施,緩解融資難融資貴;聽取金融業營改增稅負情況彙報,確保隻減不增;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

  會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著力推動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取得積極成效。但審計也發現存在措施不到位、資金沉澱、部分項目推進慢等問題。會議要求,要抓好重大政策落實、重大項目落地,獎懲並舉,對主動作為、工作有力的予以通報表揚,依規將沉澱兩年以上的資金收回並調整使用到積極幹事創業的地方去,對不作為、慢作為的堅決問責。抓緊整改審計發現的問題,堅決糾正簡政放權“不願”、懶政等行為,嚴查違規收費,減輕企業負擔,打破部門利益,整合統籌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更好發揮政策效應。

  會議聽取了上半年鋼鐵、煤炭領域去產能情況彙報,認為,化解過剩產能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堅持地方主責、企業主體,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更有效推動去產能。一要繼續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對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產品的企業和產能,堅決依法依規處置或關停。落實差別化水、電價格和嚴控新增授信等措施,推動企業淘汰落後產能。注重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手段,支持企業加快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並妥善做好職工轉崗等工作。多措並舉,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過剩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二要改造和提升傳統產能,提高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工藝水平,對仍在使用落後設備和工藝的企業不批新增用地,不辦理生產、排汙等許可。三要抓典型嚴問責。對違反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明令,在產能過剩領域新上項目、新增產能或淘汰產能死灰複燃的,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派出調查組深入了解、嚴肅追責。對企業偷排偷放、超標排放,要依法按日計罰、限產停產、查封扣押。對不達標和淘汰落後產能不力的企業要向社會公開,實施信用約束和懲戒。

  會議指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更好服務“三農”,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有利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擴大就業。會議確定,一是狠抓政策落實,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主要服務小微企業的地方銀行在審慎經營前提下自主確定小微企業貸款規模。二是合理設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不得隨意抽貸、壓貸、斷貸。推廣無還本續貸。采取循環貸款、分期償還本金等方式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商業銀行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探索其他動產質押融資試點。三是堅決清理整頓融資過程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支持金融、融資擔保機構優化績效考評指標,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減費讓利。四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大額存單、可轉換票據、集合債券等產品,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向小微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各地建立應急轉貸、風險補償等機製,更好發揮融資擔保和保險的增信分險作用。

  會議指出,營改增試點全麵推開後,各行業實際稅負總體下降,但由於多種原因,有些金融企業稅負增加。隨著改革深入,營改增減稅效應將更大顯現。要適時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政策解讀和納稅服務,引導企業用好增值稅抵扣機製,確保金融業稅負隻減不增,穩定市場預期。

  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文章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2016-7-28 8:07:52    來源:新華社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聽取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計情況彙報 完善獎懲機製

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機製 推動產業升級

確定有針對性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措施 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聽取金融業營改增稅負情況彙報 確保隻減不增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計情況彙報,完善獎懲機製;部署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去產能機製,推動產業升級;確定有針對性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措施,緩解融資難融資貴;聽取金融業營改增稅負情況彙報,確保隻減不增;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

  會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著力推動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取得積極成效。但審計也發現存在措施不到位、資金沉澱、部分項目推進慢等問題。會議要求,要抓好重大政策落實、重大項目落地,獎懲並舉,對主動作為、工作有力的予以通報表揚,依規將沉澱兩年以上的資金收回並調整使用到積極幹事創業的地方去,對不作為、慢作為的堅決問責。抓緊整改審計發現的問題,堅決糾正簡政放權“不願”、懶政等行為,嚴查違規收費,減輕企業負擔,打破部門利益,整合統籌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更好發揮政策效應。

  會議聽取了上半年鋼鐵、煤炭領域去產能情況彙報,認為,化解過剩產能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堅持地方主責、企業主體,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更有效推動去產能。一要繼續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對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產品的企業和產能,堅決依法依規處置或關停。落實差別化水、電價格和嚴控新增授信等措施,推動企業淘汰落後產能。注重運用法治化、市場化手段,支持企業加快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並妥善做好職工轉崗等工作。多措並舉,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過剩粗鋼產能45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2.5億噸以上的硬目標。二要改造和提升傳統產能,提高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工藝水平,對仍在使用落後設備和工藝的企業不批新增用地,不辦理生產、排汙等許可。三要抓典型嚴問責。對違反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明令,在產能過剩領域新上項目、新增產能或淘汰產能死灰複燃的,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派出調查組深入了解、嚴肅追責。對企業偷排偷放、超標排放,要依法按日計罰、限產停產、查封扣押。對不達標和淘汰落後產能不力的企業要向社會公開,實施信用約束和懲戒。

  會議指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更好服務“三農”,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有利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擴大就業。會議確定,一是狠抓政策落實,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主要服務小微企業的地方銀行在審慎經營前提下自主確定小微企業貸款規模。二是合理設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不得隨意抽貸、壓貸、斷貸。推廣無還本續貸。采取循環貸款、分期償還本金等方式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商業銀行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探索其他動產質押融資試點。三是堅決清理整頓融資過程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支持金融、融資擔保機構優化績效考評指標,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減費讓利。四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大額存單、可轉換票據、集合債券等產品,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向小微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各地建立應急轉貸、風險補償等機製,更好發揮融資擔保和保險的增信分險作用。

  會議指出,營改增試點全麵推開後,各行業實際稅負總體下降,但由於多種原因,有些金融企業稅負增加。隨著改革深入,營改增減稅效應將更大顯現。要適時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政策解讀和納稅服務,引導企業用好增值稅抵扣機製,確保金融業稅負隻減不增,穩定市場預期。

  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草案)》,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