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偽科學讓“朋友圈”很受傷
更新時間:2015-4-9 8:30: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插畫:李瑞寧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麼最多,養生、“雞湯”、八卦嗑。微信朋友圈已成為健康類謠言重災區。而帶有好奇的點擊,未經核實的分享,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偽科學”的盲信者和傳播者。

  “致癌!有毒!!身亡!!!”“轉瘋了!震驚了!!99%的人都該看!!!”一些“高大上”的謠言,頂著看似專家或權威的帽子,大談養生與保健,其可信度很難被普通用戶甄別。

  日前,在中山大學舉行的“辟謠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食品健康類謠言成為轉發量最高的謠言。戳破朋友圈的“偽科學”,管理部門、新媒體和用戶需合力。

  謠言集中三大類

  微信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這類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彙,喜歡用“100%”“第一”等誇大性詞語

  “我就是看看、分享,不評論。”60多歲的雲南省安寧市王大爺,在女兒的幫助下注冊了微信號,除了平時和孩子、老夥計們語音聯係,最愛在朋友圈轉發文章。

  下拉幾個頁麵,內容幾乎都和健康、養生相關;打開訂閱號,也幾乎都是醫療、保健類公號。仔細分析王大爺分享的文章,閱讀量基本都在10萬以上,不少文章下麵還插入了廣告。

  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記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便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達人,頸椎病、減肥、美容,越是常見的健康問題,相關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稱,天天堅持某項運動或者吃某種食物,能夠根治某種疾病;還有各種用常識做“幌子”的科普貼,比如接聽電話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後還推出某種保健品,稱集納了某些食物的精華,效果更佳。

  “這種現象要區別來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王雲亭將朋友圈的養生“偽科學”歸為兩類,“一類是善意轉發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騙為目的,但因為缺乏科學支撐,缺乏對適用人群的定位,而成為‘偽科學’;另一類是存有營銷等商業目的的‘偽科學’傳播”。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幹部保健科科長朱振東持相同觀點,“有些文章不無道理,比如減肥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但是很多文章卻過分強調隻要堅持吃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運動、按摩某些穴位,便可以減肥從而根治糖尿病,其中往往都有潛在的營銷行為。” “基本上推薦醫療保健產品的文章都有營銷目的。”朱振東說。

  記者采訪的一位老年朋友,曾聽信朋友圈文章,通過生吃茄子來刮脂排油。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自稱養生專家的著作。“明顯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對老人影響非常大。”朱振東說,“更有甚者,少數文章將目光投向了某些絕症病人。像肺癌晚期的患者,從醫學上來說通常會選擇常規治療方式。但有的營銷帖卻宣稱可以通過吃某種藥物或者接受某種治療根治,正規醫生肯定不會寫出這種昧良心的文章。”

  由於健康謠言傳播廣泛,部分轉帖反複出現,不少讀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

  日前,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等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這類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彙,喜歡用“100%”“第一”等誇大性詞語。

  “要是根據朋友圈裏的提示,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壓根沒法正常生活。”北京工作的公務員韓美告訴記者,對於健康帖子自己一概無視。

  製造噱頭為推銷

  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商業利益,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出售廣告,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微信朋友圈裏醫療健康帖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隻有有了健康意識,公眾才會主動去獲取健康知識,掌握了健康知識才有可能帶來行為上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信朋友圈中分享醫療健康文章不是壞事,但是對阻斷錯誤健康知識的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說。

  “造謠者往往利用公眾恐懼死亡、疾病的心理來製造噱頭,傳播錯誤健康知識。”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誌安教授指出,“實際上,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著很強的商業利益驅使,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率出售廣告,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相比造謠者“幹勁”十足,辟謠者卻明顯缺少動力。馬冠生告訴記者,由於每天的診療任務繁重,還有科研論文需要撰寫,大多數醫學專家並沒有時間進行科普文章的寫作。

  “科普文章盡管有可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但並沒有納入學術業績考核體係,不會因此在業內獲得更高的聲譽,進行職稱評定時也不會作為一項指標。一條閱讀上百萬的微信不會比一篇引用量僅僅幾十的權威期刊論文管用。”王雲亭告訴記者,有些謠言要證偽需要科學實驗作為支撐,比如傳播甚廣的骨頭湯補鈣,但這樣的基礎性實驗並不會納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員從事這項工作也缺少動力。

  實際上,辟謠文章除了數量較少,質量也不容樂觀。“科普文章寫作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一定的表達技巧,既懂醫學又有很好文學素養的人相對較少。”張誌安說。

  “不少健康文章采取真假混雜、以偏概全或者不斷推論的方式,即便是專業機構想要驗證其是否科學也並不容易。”馬冠生說。

  在張誌安看來,現在公眾雖然關注健康,但是健康知識還比較有限,客觀上影響了公眾對謠言的判斷,公眾的傳媒素養還有待提高。

  由於微信用戶眾多,各種新的“偽科學”帖層出不窮,鑒別成本很高。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即便認定為謠言,常常僅僅是刪稿了事,造謠傳謠者的違規成本卻非常低。“相比政治、時政謠言,健康類謠言的社會危害不是那麼直接,法律上很難給予嚴厲製裁。”張誌安說。

  轉發之前需三思

  轉發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來源於哪裏,證據鏈是否充分,是否以商業營銷為目的

  王雲亭認為,醫學科普工作將有助於打擊健康謠言,“專業工作者要善用新媒體形式普及健康常識,一方麵要主動傳播,另一方麵要及時戳破謠言。”

  張誌安建議,應該從大眾傳媒、社會公眾和網絡平台方三個角度打擊健康謠言。

  “對健康謠言及時辟謠,大眾傳媒責無旁貸。”張誌安指出,大眾傳媒有責任針對流傳甚廣的網絡謠言進行辟謠。

  張誌安表示,所有涉及人身傷害或者影響健康的問題,人總是傾向於先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公眾對食品安全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就會給“偽科學”以可乘之機。“社會公眾的網絡素養亟待提高,轉發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來源於哪裏,證據鏈條是否充分,是否有商業營銷的目的,往往就能斬斷謠言的傳播鏈條。”

  社會公眾對謠言的及時舉報,是微信謠言樣本數據庫建立的基礎。據張誌安介紹,如今微信每天收到用戶發起的謠言舉報已有3萬次,謠言樣本庫積累的種子量達到30萬個,日均謠言攔截量達到210萬次。

  “目前微信平台方也在逐步建立謠言數據庫,這有助於平台方快速核實、及時處理謠言,從而降低健康謠言在整個平台層麵的傳播。”張誌安介紹,隨著微信謠言數據庫的不斷充實,謠言刪選、處理也將會提速。

  易觀智庫分析師李欣然建議,政府在對微信的監管方麵,應做好微信公眾賬號的備案,對微信自媒體的言論以及傳播內容進行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及時處理,從而推動自媒體平台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麵也要製定相應的規範措施,建立處罰機製、提高違規成本,使各微信公眾賬號自覺杜絕謠言的傳播。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偽科學讓“朋友圈”很受傷
2015-4-9 8:30: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插畫:李瑞寧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麼最多,養生、“雞湯”、八卦嗑。微信朋友圈已成為健康類謠言重災區。而帶有好奇的點擊,未經核實的分享,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偽科學”的盲信者和傳播者。

  “致癌!有毒!!身亡!!!”“轉瘋了!震驚了!!99%的人都該看!!!”一些“高大上”的謠言,頂著看似專家或權威的帽子,大談養生與保健,其可信度很難被普通用戶甄別。

  日前,在中山大學舉行的“辟謠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食品健康類謠言成為轉發量最高的謠言。戳破朋友圈的“偽科學”,管理部門、新媒體和用戶需合力。

  謠言集中三大類

  微信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這類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彙,喜歡用“100%”“第一”等誇大性詞語

  “我就是看看、分享,不評論。”60多歲的雲南省安寧市王大爺,在女兒的幫助下注冊了微信號,除了平時和孩子、老夥計們語音聯係,最愛在朋友圈轉發文章。

  下拉幾個頁麵,內容幾乎都和健康、養生相關;打開訂閱號,也幾乎都是醫療、保健類公號。仔細分析王大爺分享的文章,閱讀量基本都在10萬以上,不少文章下麵還插入了廣告。

  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記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便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達人,頸椎病、減肥、美容,越是常見的健康問題,相關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稱,天天堅持某項運動或者吃某種食物,能夠根治某種疾病;還有各種用常識做“幌子”的科普貼,比如接聽電話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後還推出某種保健品,稱集納了某些食物的精華,效果更佳。

  “這種現象要區別來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王雲亭將朋友圈的養生“偽科學”歸為兩類,“一類是善意轉發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騙為目的,但因為缺乏科學支撐,缺乏對適用人群的定位,而成為‘偽科學’;另一類是存有營銷等商業目的的‘偽科學’傳播”。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幹部保健科科長朱振東持相同觀點,“有些文章不無道理,比如減肥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但是很多文章卻過分強調隻要堅持吃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運動、按摩某些穴位,便可以減肥從而根治糖尿病,其中往往都有潛在的營銷行為。” “基本上推薦醫療保健產品的文章都有營銷目的。”朱振東說。

  記者采訪的一位老年朋友,曾聽信朋友圈文章,通過生吃茄子來刮脂排油。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自稱養生專家的著作。“明顯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對老人影響非常大。”朱振東說,“更有甚者,少數文章將目光投向了某些絕症病人。像肺癌晚期的患者,從醫學上來說通常會選擇常規治療方式。但有的營銷帖卻宣稱可以通過吃某種藥物或者接受某種治療根治,正規醫生肯定不會寫出這種昧良心的文章。”

  由於健康謠言傳播廣泛,部分轉帖反複出現,不少讀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

  日前,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等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這類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彙,喜歡用“100%”“第一”等誇大性詞語。

  “要是根據朋友圈裏的提示,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壓根沒法正常生活。”北京工作的公務員韓美告訴記者,對於健康帖子自己一概無視。

  製造噱頭為推銷

  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商業利益,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出售廣告,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微信朋友圈裏醫療健康帖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隻有有了健康意識,公眾才會主動去獲取健康知識,掌握了健康知識才有可能帶來行為上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信朋友圈中分享醫療健康文章不是壞事,但是對阻斷錯誤健康知識的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說。

  “造謠者往往利用公眾恐懼死亡、疾病的心理來製造噱頭,傳播錯誤健康知識。”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誌安教授指出,“實際上,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著很強的商業利益驅使,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率出售廣告,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相比造謠者“幹勁”十足,辟謠者卻明顯缺少動力。馬冠生告訴記者,由於每天的診療任務繁重,還有科研論文需要撰寫,大多數醫學專家並沒有時間進行科普文章的寫作。

  “科普文章盡管有可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但並沒有納入學術業績考核體係,不會因此在業內獲得更高的聲譽,進行職稱評定時也不會作為一項指標。一條閱讀上百萬的微信不會比一篇引用量僅僅幾十的權威期刊論文管用。”王雲亭告訴記者,有些謠言要證偽需要科學實驗作為支撐,比如傳播甚廣的骨頭湯補鈣,但這樣的基礎性實驗並不會納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員從事這項工作也缺少動力。

  實際上,辟謠文章除了數量較少,質量也不容樂觀。“科普文章寫作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一定的表達技巧,既懂醫學又有很好文學素養的人相對較少。”張誌安說。

  “不少健康文章采取真假混雜、以偏概全或者不斷推論的方式,即便是專業機構想要驗證其是否科學也並不容易。”馬冠生說。

  在張誌安看來,現在公眾雖然關注健康,但是健康知識還比較有限,客觀上影響了公眾對謠言的判斷,公眾的傳媒素養還有待提高。

  由於微信用戶眾多,各種新的“偽科學”帖層出不窮,鑒別成本很高。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即便認定為謠言,常常僅僅是刪稿了事,造謠傳謠者的違規成本卻非常低。“相比政治、時政謠言,健康類謠言的社會危害不是那麼直接,法律上很難給予嚴厲製裁。”張誌安說。

  轉發之前需三思

  轉發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來源於哪裏,證據鏈是否充分,是否以商業營銷為目的

  王雲亭認為,醫學科普工作將有助於打擊健康謠言,“專業工作者要善用新媒體形式普及健康常識,一方麵要主動傳播,另一方麵要及時戳破謠言。”

  張誌安建議,應該從大眾傳媒、社會公眾和網絡平台方三個角度打擊健康謠言。

  “對健康謠言及時辟謠,大眾傳媒責無旁貸。”張誌安指出,大眾傳媒有責任針對流傳甚廣的網絡謠言進行辟謠。

  張誌安表示,所有涉及人身傷害或者影響健康的問題,人總是傾向於先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公眾對食品安全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就會給“偽科學”以可乘之機。“社會公眾的網絡素養亟待提高,轉發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來源於哪裏,證據鏈條是否充分,是否有商業營銷的目的,往往就能斬斷謠言的傳播鏈條。”

  社會公眾對謠言的及時舉報,是微信謠言樣本數據庫建立的基礎。據張誌安介紹,如今微信每天收到用戶發起的謠言舉報已有3萬次,謠言樣本庫積累的種子量達到30萬個,日均謠言攔截量達到210萬次。

  “目前微信平台方也在逐步建立謠言數據庫,這有助於平台方快速核實、及時處理謠言,從而降低健康謠言在整個平台層麵的傳播。”張誌安介紹,隨著微信謠言數據庫的不斷充實,謠言刪選、處理也將會提速。

  易觀智庫分析師李欣然建議,政府在對微信的監管方麵,應做好微信公眾賬號的備案,對微信自媒體的言論以及傳播內容進行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及時處理,從而推動自媒體平台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麵也要製定相應的規範措施,建立處罰機製、提高違規成本,使各微信公眾賬號自覺杜絕謠言的傳播。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