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高考將隻考語數外 文理不分科
學業水平考試三科計入總成績 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更新時間:2014-9-5 8:59:50    來源:焦作日報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部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要求,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選拔水平。《實施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製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麵推進,到2020年,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實施意見》的出台,標誌著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全麵啟動。

    高考計分3+3 自選科目看特長

    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學業水平要測試 綜合素質入檔案

    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學習程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考試範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建立規範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

    取消藝體特長加分 省級加分不通行

    大幅減少、嚴格控製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並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隻適用於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

    回歸全國統一卷 異地高考更有戲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係建設。

    自主招生後進行 聯考培訓要取消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

    高職院校搞“特招” 職業技能是必考

    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錄取不再按批次 雙向選擇機會多

    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誌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誌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校長簽發通知書 錄取結果可申訴

    高校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巡視學校測試、錄取現場等方式,對招生工作實施第三方監督。建立考試錄取申訴機製,及時回應處理各種問題。建立招生問責製,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綠色通道再拓寬 寒門學子不用愁

    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麵向中西部地區招生。部屬高校要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製屬地招生比例。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麵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製。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文章編輯:李洋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高考將隻考語數外 文理不分科
學業水平考試三科計入總成績 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2014-9-5 8:59:50    來源:焦作日報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部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要求,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選拔水平。《實施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製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麵推進,到2020年,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實施意見》的出台,標誌著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全麵啟動。

    高考計分3+3 自選科目看特長

    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學業水平要測試 綜合素質入檔案

    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學習程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考試範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建立規範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

    取消藝體特長加分 省級加分不通行

    大幅減少、嚴格控製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並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隻適用於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

    回歸全國統一卷 異地高考更有戲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係建設。

    自主招生後進行 聯考培訓要取消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

    高職院校搞“特招” 職業技能是必考

    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錄取不再按批次 雙向選擇機會多

    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誌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誌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校長簽發通知書 錄取結果可申訴

    高校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巡視學校測試、錄取現場等方式,對招生工作實施第三方監督。建立考試錄取申訴機製,及時回應處理各種問題。建立招生問責製,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綠色通道再拓寬 寒門學子不用愁

    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麵向中西部地區招生。部屬高校要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製屬地招生比例。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麵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製。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文章編輯:李洋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