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焦裕祿的“為官之道”】
更新時間:2014-5-13 9:44:40    來源:新華網

    5月5日,人們在蘭考參觀焦裕祿同誌紀念館。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焦裕祿,也是幹部們眼裏溫和寬厚的“焦書記”。然而“溫和寬厚”並非簡單的忍讓或“好好先生”。麵對蘭考嚴峻災情的考驗,關鍵時刻焦裕祿敢於從實際出發拍板決策。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華網鄭州5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興軍 雙瑞)“抓緊時間關心群眾生活,社員有勞有逸,在生活上沒有落實的要很快落實。”“多給群眾講政策,講種花生獎勵政策。”“不準購買馬車,主要買架子車和牲口!”“送肥料運輸不要叫小孩拉。”……

    坐在自家小院裏,戴著老花眼鏡,79歲的孫世忠逐字逐句地念著焦裕祿的電話會議記錄。視線從發黃的紙頁上收回,思緒穿越至50多年以前……

    那是1963年農曆九月的一天,收獲的高粱都打了捆。28歲的葡萄架村會計孫世忠,在村口迎麵碰見了7個陌生人,都推著半新不舊的“二八”自行車,打頭的是個黑瘦黑瘦的高個兒,外麵穿一件看不清顏色的大衣,沒係扣,頭戴“四塊瓦”棉帽,半邊帽簷耷拉著。

    “我上去問是哪來的,後麵有人說這是縣委焦書記。聽說是縣裏來的,我趕緊去掂水,焦書記一邊攔著不讓掂,一邊打聽災情咋樣……”

    第二天,焦裕祿叫上孫世忠一起看災情。南邊地勢高,看著還不錯;到了地北,到處是水,隻好脫了鞋,褲腿卷到膝蓋上淌過去。就這樣邊走邊看到天黑,一口氣轉了10個村子。

    “到第三天,焦書記回城取了鋪蓋卷兒,在村裏就住下了。一星期後,我上公社辦事,他們還不知道焦書記駐村的消息呢!”孫世忠回憶。

    在葡萄架村,焦裕祿一住就是三個月。他給村裏調來10輛架子車搞運輸,他鼓勵村民育桐根、栽桐樹防風治沙,他和大家一起翻土改造鹽堿地。他還聯係醫院,自掏腰包救了剛滿周歲的病危孩童張徐州一命。

    第一次見這麼大的“官兒”,村裏人的印象不是稀奇,而是“土”。穿衣服不講究不說,襪子上居然有好多補丁。但大家又都愛聽焦裕祿說話,開會的時候,老頭兒老婆子們圍了一圈,聽他講如何抗災自救,發展生產。他給群眾散煙,群眾抽煙也給他讓。

    有兩三次,孫世忠眼見焦裕祿用個茶缸子頂著腰,問是咋回事。他強忍痛苦擺擺手,說不要緊。因為見的人少,這樣的場景並未引起太多注意。

    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也是幹部們眼裏溫寬厚的“焦書記”。

    有一次,縣委辦的張明常跟著焦裕祿下鄉回城。因為天氣太熱,張明常途中吃了瓜農的一個瓜。焦裕祿讓去付錢,看瓜的老人表示,這是種瓜,按當地規矩,路人吃瓜把瓜籽留下就行了,不用付錢。

    “焦書記聽了沒吭聲,一直走到黃河大堤邊。他問我,這是什麼大堤?我說是明故道的南堤。他又問我,這大堤一直就這麼高嗎?我說是多年來隨著河道淤積逐漸加高的。這時焦書記說,黃河大堤不是一下打這麼高,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犯大錯誤,今天犯個小錯沒察覺,明天犯了還沒察覺,最後越犯越大。”

    這段大堤對話,張明常至今難忘,“他說話很慢,幾乎沒見發過脾氣,就是批評人,也讓你心裏熱乎乎的。”

    然而“溫和寬厚”並非簡單的忍讓或“好好先生”。

    在河南省檔案館,至今存有焦裕祿當年查處一位生產隊長腐敗案件的手稿。上麵寫著:“這樣的壞黨員在群眾生活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貪汙盜竊發了大財……不立即嚴肅處理繩以黨紀國法,是不能挽回影響的,不能平民憤的……”盡管紙頁泛黃筆跡模糊,但字裏行間的震怒與決心,仍能穿透歲月,直抵人心。

    麵對蘭考嚴峻災情的考驗,關鍵時刻焦裕祿還敢於從實際出發拍板決策。

    劉俊生介紹,因為逃荒的人太多,為了刺激生產積極性,當時有的地方私下把荒地和一些邊遠地塊承包給社員耕種。焦裕祿看到有的村把棗樹包給個人後,群眾收獲了不少棗子。受此啟發,1963年前後當地冒險搞了林木承包責任製。

    “那時候是談‘包’色變,包產到戶便是資本主義,誰敢說一個‘包’字,就是立場問題、路線問題。”劉俊生說,“但是焦裕祿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他說改變蘭考麵貌,要根據蘭考的實際想問題。包下去的是責任,沒有改變社會主義性質。他還強調,種樹一定要實事求是,栽一畝就報一畝,種一棵就報一棵,不放衛星。”

    就在焦裕祿電話通知“抓緊時間關心群眾生活”的時候,他的肝病卻在勞累和拖延中變得越來越重。1964年3月23日,焦裕祿被送往開封醫院,此時距離孫世忠寫下開頭的那段會議記錄僅過去了11天。

    一個多月後,焦裕祿病逝。

    1966年2月26日,遵照遺願,焦裕祿的靈柩由鄭州遷往蘭考。那個時節,他蹲點葡萄架村時種下的泡桐樹長到了碗口粗,被焦裕祿救過的張徐州也已改名“張繼焦”。人山人海的現場,身為葡萄架村支書的孫世忠做了發言,但這位31歲的豫東漢子剛開口就泣不成聲,剩下兩頁稿紙愣是沒能讀完……

文章編輯:殷愛萍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焦裕祿的“為官之道”】
2014-5-13 9:44:40    來源:新華網

    5月5日,人們在蘭考參觀焦裕祿同誌紀念館。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焦裕祿,也是幹部們眼裏溫和寬厚的“焦書記”。然而“溫和寬厚”並非簡單的忍讓或“好好先生”。麵對蘭考嚴峻災情的考驗,關鍵時刻焦裕祿敢於從實際出發拍板決策。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華網鄭州5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興軍 雙瑞)“抓緊時間關心群眾生活,社員有勞有逸,在生活上沒有落實的要很快落實。”“多給群眾講政策,講種花生獎勵政策。”“不準購買馬車,主要買架子車和牲口!”“送肥料運輸不要叫小孩拉。”……

    坐在自家小院裏,戴著老花眼鏡,79歲的孫世忠逐字逐句地念著焦裕祿的電話會議記錄。視線從發黃的紙頁上收回,思緒穿越至50多年以前……

    那是1963年農曆九月的一天,收獲的高粱都打了捆。28歲的葡萄架村會計孫世忠,在村口迎麵碰見了7個陌生人,都推著半新不舊的“二八”自行車,打頭的是個黑瘦黑瘦的高個兒,外麵穿一件看不清顏色的大衣,沒係扣,頭戴“四塊瓦”棉帽,半邊帽簷耷拉著。

    “我上去問是哪來的,後麵有人說這是縣委焦書記。聽說是縣裏來的,我趕緊去掂水,焦書記一邊攔著不讓掂,一邊打聽災情咋樣……”

    第二天,焦裕祿叫上孫世忠一起看災情。南邊地勢高,看著還不錯;到了地北,到處是水,隻好脫了鞋,褲腿卷到膝蓋上淌過去。就這樣邊走邊看到天黑,一口氣轉了10個村子。

    “到第三天,焦書記回城取了鋪蓋卷兒,在村裏就住下了。一星期後,我上公社辦事,他們還不知道焦書記駐村的消息呢!”孫世忠回憶。

    在葡萄架村,焦裕祿一住就是三個月。他給村裏調來10輛架子車搞運輸,他鼓勵村民育桐根、栽桐樹防風治沙,他和大家一起翻土改造鹽堿地。他還聯係醫院,自掏腰包救了剛滿周歲的病危孩童張徐州一命。

    第一次見這麼大的“官兒”,村裏人的印象不是稀奇,而是“土”。穿衣服不講究不說,襪子上居然有好多補丁。但大家又都愛聽焦裕祿說話,開會的時候,老頭兒老婆子們圍了一圈,聽他講如何抗災自救,發展生產。他給群眾散煙,群眾抽煙也給他讓。

    有兩三次,孫世忠眼見焦裕祿用個茶缸子頂著腰,問是咋回事。他強忍痛苦擺擺手,說不要緊。因為見的人少,這樣的場景並未引起太多注意。

    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也是幹部們眼裏溫寬厚的“焦書記”。

    有一次,縣委辦的張明常跟著焦裕祿下鄉回城。因為天氣太熱,張明常途中吃了瓜農的一個瓜。焦裕祿讓去付錢,看瓜的老人表示,這是種瓜,按當地規矩,路人吃瓜把瓜籽留下就行了,不用付錢。

    “焦書記聽了沒吭聲,一直走到黃河大堤邊。他問我,這是什麼大堤?我說是明故道的南堤。他又問我,這大堤一直就這麼高嗎?我說是多年來隨著河道淤積逐漸加高的。這時焦書記說,黃河大堤不是一下打這麼高,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犯大錯誤,今天犯個小錯沒察覺,明天犯了還沒察覺,最後越犯越大。”

    這段大堤對話,張明常至今難忘,“他說話很慢,幾乎沒見發過脾氣,就是批評人,也讓你心裏熱乎乎的。”

    然而“溫和寬厚”並非簡單的忍讓或“好好先生”。

    在河南省檔案館,至今存有焦裕祿當年查處一位生產隊長腐敗案件的手稿。上麵寫著:“這樣的壞黨員在群眾生活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貪汙盜竊發了大財……不立即嚴肅處理繩以黨紀國法,是不能挽回影響的,不能平民憤的……”盡管紙頁泛黃筆跡模糊,但字裏行間的震怒與決心,仍能穿透歲月,直抵人心。

    麵對蘭考嚴峻災情的考驗,關鍵時刻焦裕祿還敢於從實際出發拍板決策。

    劉俊生介紹,因為逃荒的人太多,為了刺激生產積極性,當時有的地方私下把荒地和一些邊遠地塊承包給社員耕種。焦裕祿看到有的村把棗樹包給個人後,群眾收獲了不少棗子。受此啟發,1963年前後當地冒險搞了林木承包責任製。

    “那時候是談‘包’色變,包產到戶便是資本主義,誰敢說一個‘包’字,就是立場問題、路線問題。”劉俊生說,“但是焦裕祿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他說改變蘭考麵貌,要根據蘭考的實際想問題。包下去的是責任,沒有改變社會主義性質。他還強調,種樹一定要實事求是,栽一畝就報一畝,種一棵就報一棵,不放衛星。”

    就在焦裕祿電話通知“抓緊時間關心群眾生活”的時候,他的肝病卻在勞累和拖延中變得越來越重。1964年3月23日,焦裕祿被送往開封醫院,此時距離孫世忠寫下開頭的那段會議記錄僅過去了11天。

    一個多月後,焦裕祿病逝。

    1966年2月26日,遵照遺願,焦裕祿的靈柩由鄭州遷往蘭考。那個時節,他蹲點葡萄架村時種下的泡桐樹長到了碗口粗,被焦裕祿救過的張徐州也已改名“張繼焦”。人山人海的現場,身為葡萄架村支書的孫世忠做了發言,但這位31歲的豫東漢子剛開口就泣不成聲,剩下兩頁稿紙愣是沒能讀完……

文章編輯:殷愛萍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