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流人才冒出來
新聞推薦
主打7個改革重點,讓一流人才容易“冒出來”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對於“錢學森之問”,楊振寧有過這樣的思考:“美國之所以在科技方麵特別成功,是對於特別好的學生規矩很少。中國的大學教育製度對60%到90%的學生是好的,可以使他們規規矩矩地成才。而對於最好的10%的學生,還是美國的辦法好,因為這些人不需要常規訓練,海闊天空就可以發揮他的才華。”
2009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後簡稱“拔尖計劃”)應運而生,主打“學生遴選、教師配備、培養模式、氛圍營造、製度創新、條件支持、國際合作”等7個改革重點。4年後,首批“拔尖計劃”畢業生出爐,有些學生已經嶄露頭角。北京大學曹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複旦大學達佩玫、任東,分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納米快報》《美國化學會誌》發表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朱邦芬認為,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缺少世界一流導師、科學傳統積累不夠,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原因。
確切地說,“一流人才主要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關鍵要為這些人的脫穎而出提供好的環境,使一流人才容易‘冒出來’。”朱邦芬說。
導師製、小班教學……19所高校開辟培養尖子的“試驗田”
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談安迪,迷上了“暗物質”,這是在課堂上聽“禁止詞語”國家特聘專家季向東教授講授的。幸運的是,他進了季教授的課題組,在導師指導下,攻克了真空、低溫和高壓耦合等技術難題,首次成功研製了低溫高壓引線。
在“拔尖計劃”中,每個大一新生都能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兩院院士、“禁止詞語”特聘專家、“長江學者”,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導師。
“拔尖計劃”的遴選方式也與高考不同。在具體方式上,通過自主招生、二次選拔、與高中銜接等多途徑遴選,注重平時考察,還在選拔中實行多階段動態進入。在評價標準上,學生的興趣誌向、學科潛力、心理素質等都在考查範圍內。
國際化培養也是該計劃的特點之一。初步統計,2013年,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近150所國際知名高校的35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教授,參與到“育苗”過程中。
導師製,小班研討教學,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像這樣培養尖子的“試驗田”在全國共有19塊,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
首批500名畢業生中,有95%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
“加入‘拔尖計劃’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能與導師‘一對一’,在與導師的交流中,學到了科研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北京大學2009級物理學院學生周天驥說。
“拔尖計劃”的老師也有很深的感觸。在一門大一新生的課上,圖靈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拋出一個計算機科學領域非常有名的難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一個多小時後,有三組學生有了想法,但都不對。就在這時,一個平常不太講話的學生舉起手,寫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基本上就是一個算法,全班都拍起手來。“這件事給我非常大的感觸,老師的責任就是把環境營造起來,讓學生能夠感興趣,從容發揮。”姚期智說。
“目前,19所計劃參與高校的首批500名畢業生中,有95%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拔尖計劃’實施進展順利,改革成效初現。”
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例,2013年,“拔尖計劃”139名畢業生中,98.6%繼續深造,遠高於全校平均深造率72%。不僅如此,“拔尖計劃”畢業生獲得國外高校全額獎學金的比例為64%,遠高於全校30%的平均水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主打7個改革重點,讓一流人才容易“冒出來”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對於“錢學森之問”,楊振寧有過這樣的思考:“美國之所以在科技方麵特別成功,是對於特別好的學生規矩很少。中國的大學教育製度對60%到90%的學生是好的,可以使他們規規矩矩地成才。而對於最好的10%的學生,還是美國的辦法好,因為這些人不需要常規訓練,海闊天空就可以發揮他的才華。”
2009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後簡稱“拔尖計劃”)應運而生,主打“學生遴選、教師配備、培養模式、氛圍營造、製度創新、條件支持、國際合作”等7個改革重點。4年後,首批“拔尖計劃”畢業生出爐,有些學生已經嶄露頭角。北京大學曹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複旦大學達佩玫、任東,分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納米快報》《美國化學會誌》發表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朱邦芬認為,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缺少世界一流導師、科學傳統積累不夠,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原因。
確切地說,“一流人才主要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關鍵要為這些人的脫穎而出提供好的環境,使一流人才容易‘冒出來’。”朱邦芬說。
導師製、小班教學……19所高校開辟培養尖子的“試驗田”
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談安迪,迷上了“暗物質”,這是在課堂上聽“禁止詞語”國家特聘專家季向東教授講授的。幸運的是,他進了季教授的課題組,在導師指導下,攻克了真空、低溫和高壓耦合等技術難題,首次成功研製了低溫高壓引線。
在“拔尖計劃”中,每個大一新生都能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兩院院士、“禁止詞語”特聘專家、“長江學者”,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導師。
“拔尖計劃”的遴選方式也與高考不同。在具體方式上,通過自主招生、二次選拔、與高中銜接等多途徑遴選,注重平時考察,還在選拔中實行多階段動態進入。在評價標準上,學生的興趣誌向、學科潛力、心理素質等都在考查範圍內。
國際化培養也是該計劃的特點之一。初步統計,2013年,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近150所國際知名高校的35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教授,參與到“育苗”過程中。
導師製,小班研討教學,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像這樣培養尖子的“試驗田”在全國共有19塊,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
首批500名畢業生中,有95%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
“加入‘拔尖計劃’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能與導師‘一對一’,在與導師的交流中,學到了科研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北京大學2009級物理學院學生周天驥說。
“拔尖計劃”的老師也有很深的感觸。在一門大一新生的課上,圖靈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拋出一個計算機科學領域非常有名的難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一個多小時後,有三組學生有了想法,但都不對。就在這時,一個平常不太講話的學生舉起手,寫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基本上就是一個算法,全班都拍起手來。“這件事給我非常大的感觸,老師的責任就是把環境營造起來,讓學生能夠感興趣,從容發揮。”姚期智說。
“目前,19所計劃參與高校的首批500名畢業生中,有95%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拔尖計劃’實施進展順利,改革成效初現。”
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例,2013年,“拔尖計劃”139名畢業生中,98.6%繼續深造,遠高於全校平均深造率72%。不僅如此,“拔尖計劃”畢業生獲得國外高校全額獎學金的比例為64%,遠高於全校30%的平均水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