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住建部:擬用10年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更新時間:2013-7-22 9:00:30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住建部:擬用10年改變“逢雨看海”)

        入汛以來,多地出現強降雨,讓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內澇之困。近日,記者分別探訪城市“出口”現狀,發現西安主城區排水管網管徑設計較小、老城區路段設計標準低,武漢抵抗暴雨排水標準僅為一年一遇……

  專家建議,內澇敲響了警鍾,必須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觀念,糾正“重建設輕維護”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 探訪


  出口不暢 西安武漢“看海”

  今年5月,西安因突降大雨出現多處“看海”景觀,管網設施欠賬是積水的主因。西安主城區排水管網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局,管徑設計較小,許多老城區路段設計標準很低,一些新建城區的管道也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武漢市在7月初的梅雨季,也出現城區大麵積內澇現象。武漢市水務局介紹,內澇的原因在於降雨量大幅超過全市現有排水設施承受能力,武漢市現有排水係統抵抗暴雨排水標準僅為“一年一遇”。

  18日晚至19日,昆明市遭遇近四年以來的最強降雨天氣,春城一夜變“水城”。昆明市防汛辦表示,昆明出現下雨積水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形總體較為平緩,使得排水速度不快,其次是昆明城市擴張太快,帶來的弊端就是排水的硬件與軟件跟不上。昆明市城市建設排水專家也坦承,目前昆明排水管網不夠完善。主要排水溝渠行洪力不足且中下遊存在瓶頸,造成嚴重積水並形成淹水點。

  ■ 原因


  重地上輕地下 排水標準低

  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給全國城市上了嚴峻的一課。時隔一年,城市內澇仍在多座城市重複上演,原因何在?

  “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據權威部門官員介紹,目前排水設施標準相對低,絕大部分城市沒有編製排水防澇綜合規劃。

  排水管網係統建設滯後,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雨汙分流不徹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全國每年要處理400多億噸汙水,但是管網沒有到位,實際上是按照過去的雨水係統在收集大量的汙水,一個冬天下來,所有的雨水係統都開始淤積,造成了疏通的問題難以解決。

  “重建設輕維護”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積成大禍。記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汙水處理廠流域的一條地下管線汙水口看到,管徑近兩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麵積都被烏黑的淤泥、雜物堵塞。

  ■ 舉措


  5年完成排水管網雨汙分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我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汙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等極端天氣對社會管理、城市運行等造成了巨大影響,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調蓄雨洪應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現了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編製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製大綱》,指導各地編製符合當地實際的綜合規劃,還組織編製了《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試行)》,要求各地結合普查,全麵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建立規範的普查信息數據庫,為建立數字化城市排水防澇管控平台創造條件。

  綜合新華社電

  【內澇城市】

  ●5月18日淩晨

  西安突降大雨,盡管雨量隻有20毫米,依然出現多處“看海”景觀。

  ●7月9日至10日

  武漢因暴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14日鹹寧、黃石等地因新一輪強降雨多處發生嚴重內澇。

  ●7月10日

  強降雨導致成都中心城區8座下穿隧道積水、40處路麵積水。

  ●7月14日晚

  廣州遭遇暴雨,導致城區出現內澇,主幹大道中白雲區醫院路段出現較大積水,一度影響交通。

  ●7月18日至19日

  暴雨導致流經昆明主城區的盤龍江水位上漲,一度出現漫堤倒灌,附近數百戶居民被困高處。

(稿件來源:http://news.sina.com.cn/c/2013-07-22/024027731962.shtml

文章編輯:劉佳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住建部:擬用10年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2013-7-22 9:00:30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住建部:擬用10年改變“逢雨看海”)

        入汛以來,多地出現強降雨,讓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內澇之困。近日,記者分別探訪城市“出口”現狀,發現西安主城區排水管網管徑設計較小、老城區路段設計標準低,武漢抵抗暴雨排水標準僅為一年一遇……

  專家建議,內澇敲響了警鍾,必須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觀念,糾正“重建設輕維護”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 探訪


  出口不暢 西安武漢“看海”

  今年5月,西安因突降大雨出現多處“看海”景觀,管網設施欠賬是積水的主因。西安主城區排水管網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局,管徑設計較小,許多老城區路段設計標準很低,一些新建城區的管道也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武漢市在7月初的梅雨季,也出現城區大麵積內澇現象。武漢市水務局介紹,內澇的原因在於降雨量大幅超過全市現有排水設施承受能力,武漢市現有排水係統抵抗暴雨排水標準僅為“一年一遇”。

  18日晚至19日,昆明市遭遇近四年以來的最強降雨天氣,春城一夜變“水城”。昆明市防汛辦表示,昆明出現下雨積水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形總體較為平緩,使得排水速度不快,其次是昆明城市擴張太快,帶來的弊端就是排水的硬件與軟件跟不上。昆明市城市建設排水專家也坦承,目前昆明排水管網不夠完善。主要排水溝渠行洪力不足且中下遊存在瓶頸,造成嚴重積水並形成淹水點。

  ■ 原因


  重地上輕地下 排水標準低

  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給全國城市上了嚴峻的一課。時隔一年,城市內澇仍在多座城市重複上演,原因何在?

  “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據權威部門官員介紹,目前排水設施標準相對低,絕大部分城市沒有編製排水防澇綜合規劃。

  排水管網係統建設滯後,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雨汙分流不徹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全國每年要處理400多億噸汙水,但是管網沒有到位,實際上是按照過去的雨水係統在收集大量的汙水,一個冬天下來,所有的雨水係統都開始淤積,造成了疏通的問題難以解決。

  “重建設輕維護”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積成大禍。記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汙水處理廠流域的一條地下管線汙水口看到,管徑近兩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麵積都被烏黑的淤泥、雜物堵塞。

  ■ 舉措


  5年完成排水管網雨汙分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我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汙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係。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等極端天氣對社會管理、城市運行等造成了巨大影響,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調蓄雨洪應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現了嚴重的暴雨內澇災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編製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製大綱》,指導各地編製符合當地實際的綜合規劃,還組織編製了《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試行)》,要求各地結合普查,全麵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建立規範的普查信息數據庫,為建立數字化城市排水防澇管控平台創造條件。

  綜合新華社電

  【內澇城市】

  ●5月18日淩晨

  西安突降大雨,盡管雨量隻有20毫米,依然出現多處“看海”景觀。

  ●7月9日至10日

  武漢因暴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14日鹹寧、黃石等地因新一輪強降雨多處發生嚴重內澇。

  ●7月10日

  強降雨導致成都中心城區8座下穿隧道積水、40處路麵積水。

  ●7月14日晚

  廣州遭遇暴雨,導致城區出現內澇,主幹大道中白雲區醫院路段出現較大積水,一度影響交通。

  ●7月18日至19日

  暴雨導致流經昆明主城區的盤龍江水位上漲,一度出現漫堤倒灌,附近數百戶居民被困高處。

(稿件來源:http://news.sina.com.cn/c/2013-07-22/024027731962.shtml

文章編輯:劉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