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被困兩個多月 智利33礦工13日升井
更新時間:2010-10-13 9:25:06    來源:新華網

    10月12日,在智利聖何塞銅礦,救援人員為救援工作進行最後的準備。智利聖何塞銅礦被困礦工救援工作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正式開始。新華社發(智利政府提供)

    智利聖何塞銅礦33名受困礦工12日夜間將開始陸續搭乘特製救援艙升井。

    “今天,礦工們將度過在一起的最後一夜!”救援人員安德烈·索加雷在“推特”上發布消息。

    700米的深井,2個月的黑暗,告別這一切,礦工將麵臨什麼?

    等待“黎明”

    救援人員11日完成特製救援艙“鳳凰號”下井測試。當地時間12日23時(北京時間13日上午11時),33名礦工將開始陸續搭乘救援艙升井。救生艙每次可容納一人,預計每人升井需耗時大約20分鍾,整個救援持續48小時。

    井下,受困礦工平靜度過在一起的最後一夜,等待新一天的黎明。

    “我不緊張,輪到我上去時,我會感覺很棒,”現年19歲、最年輕的礦工吉米·桑切斯在一封信裏寫道,“出去時,我想見女兒。”桑切斯的親戚羅薩娜·阿瓦洛斯告訴路透社記者,家人打算為他辦一場聚會,“大約500人會參加”。

    智利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11日訪問厄瓜多爾時談及受困礦工的經曆,“這將是一次真正的重生,”他說,“這33名礦工……向我們國家和世界展示了團結、力量、信念和希望。”皮涅拉定於12日前往聖何塞銅礦看望礦工。

    針對升井開始時間,心理學家阿爾貝托·伊圖拉提出質疑。根據救援計劃,礦工返回地麵後會乘直升機前往科皮亞波市一家醫院,伊圖拉認為,如果12日晚開始升井,夜晚大霧可能會影響直升機飛行,建議把升井時間推遲至13日早晨。

    對此,直升機指揮官阿爾多·卡沃內解釋,這段距離飛行時間為大約10分鍾,飛行員會佩戴夜視儀,即便霧大無法飛行,“候補”救護車也可把礦工送到醫院。

    先見家人

    68天,33名礦工創造了礦難最長生還時間世界紀錄,吸引全球關注。

    距救援通道出口處100米外,大批媒體記者守候,時刻準備記錄礦工出井瞬間。美聯社報道,出井時,礦工會身著綠色製服,胸前掛有自己的名字。

    記者亞曆杭德羅·皮諾每天與礦工聯係,指導後者如何應對媒體。“他們表示希望先與家人團聚,”皮諾說,“那以後,他們才會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

    根據救援計劃,礦工返回地麵後會在附近與他們選定的1至3名家人短暫團聚。皮諾說:“他們有許多話要說,但請讓他們先與家人團聚,擁抱愛人、孩子和孫子。”他沒有說明礦工打算何時、以何種方式接受媒體采訪。

    隨著升井臨近,銅礦附近一處名為“希望營地”的安置點聚集了越來越多礦工親屬,瑪利亞·塞哥維亞是其中之一。她48歲的哥哥達裏奧受困井下。

    “他出來後,我會告訴他我愛他,為他感到驕傲,”瑪利亞笑言,“然後我會踢他,讓他再也不能到井下工作。”

    麵臨改變?

    告別黑暗的井下生活,礦工麵臨著什麼?

    智利大學生理學家克勞斯·貝恩說,礦工“重見天日”後,不僅會遭遇媒體“狂轟濫炸”,甚至整個社會“都想挖掘他們井下求生的點點滴滴”。

    他們會不愁金錢、不乏名利:參觀總統府、享受昂貴旅行、參加電視節目、出書、拍電影,甚至有人會免費送上工作……

    無論怎樣,他們的生活都會完全改變。

    “在成為英雄之前,他們是受害者,”聖地亞哥大學心理學家塞爾希奧·岡薩雷斯說,“這些人從礦井底部出來後,已經是不同的人了。”

    布蘭登·菲舍爾是何塞銅礦救援通道鑽孔設備製造企業的負責人。在他看來,礦工在井下表現出的“團結”精神不會持久。

    這家企業生產的鑽孔設備曾用於200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礦難救援,解救9人。然而,在鎂光燈追逐下,在利益驅使下,這些獲救者之間的友情、與家人的親情土崩瓦解。

    “從這時開始,他們的生活將改變,”菲舍爾預言,“很少有人會因為名利、官司而走到一起。一旦涉及到錢,事情總會變得醜陋。”(黎藜)

文章編輯:張菊嬌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被困兩個多月 智利33礦工13日升井
2010-10-13 9:25:06    來源:新華網

    10月12日,在智利聖何塞銅礦,救援人員為救援工作進行最後的準備。智利聖何塞銅礦被困礦工救援工作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正式開始。新華社發(智利政府提供)

    智利聖何塞銅礦33名受困礦工12日夜間將開始陸續搭乘特製救援艙升井。

    “今天,礦工們將度過在一起的最後一夜!”救援人員安德烈·索加雷在“推特”上發布消息。

    700米的深井,2個月的黑暗,告別這一切,礦工將麵臨什麼?

    等待“黎明”

    救援人員11日完成特製救援艙“鳳凰號”下井測試。當地時間12日23時(北京時間13日上午11時),33名礦工將開始陸續搭乘救援艙升井。救生艙每次可容納一人,預計每人升井需耗時大約20分鍾,整個救援持續48小時。

    井下,受困礦工平靜度過在一起的最後一夜,等待新一天的黎明。

    “我不緊張,輪到我上去時,我會感覺很棒,”現年19歲、最年輕的礦工吉米·桑切斯在一封信裏寫道,“出去時,我想見女兒。”桑切斯的親戚羅薩娜·阿瓦洛斯告訴路透社記者,家人打算為他辦一場聚會,“大約500人會參加”。

    智利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11日訪問厄瓜多爾時談及受困礦工的經曆,“這將是一次真正的重生,”他說,“這33名礦工……向我們國家和世界展示了團結、力量、信念和希望。”皮涅拉定於12日前往聖何塞銅礦看望礦工。

    針對升井開始時間,心理學家阿爾貝托·伊圖拉提出質疑。根據救援計劃,礦工返回地麵後會乘直升機前往科皮亞波市一家醫院,伊圖拉認為,如果12日晚開始升井,夜晚大霧可能會影響直升機飛行,建議把升井時間推遲至13日早晨。

    對此,直升機指揮官阿爾多·卡沃內解釋,這段距離飛行時間為大約10分鍾,飛行員會佩戴夜視儀,即便霧大無法飛行,“候補”救護車也可把礦工送到醫院。

    先見家人

    68天,33名礦工創造了礦難最長生還時間世界紀錄,吸引全球關注。

    距救援通道出口處100米外,大批媒體記者守候,時刻準備記錄礦工出井瞬間。美聯社報道,出井時,礦工會身著綠色製服,胸前掛有自己的名字。

    記者亞曆杭德羅·皮諾每天與礦工聯係,指導後者如何應對媒體。“他們表示希望先與家人團聚,”皮諾說,“那以後,他們才會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

    根據救援計劃,礦工返回地麵後會在附近與他們選定的1至3名家人短暫團聚。皮諾說:“他們有許多話要說,但請讓他們先與家人團聚,擁抱愛人、孩子和孫子。”他沒有說明礦工打算何時、以何種方式接受媒體采訪。

    隨著升井臨近,銅礦附近一處名為“希望營地”的安置點聚集了越來越多礦工親屬,瑪利亞·塞哥維亞是其中之一。她48歲的哥哥達裏奧受困井下。

    “他出來後,我會告訴他我愛他,為他感到驕傲,”瑪利亞笑言,“然後我會踢他,讓他再也不能到井下工作。”

    麵臨改變?

    告別黑暗的井下生活,礦工麵臨著什麼?

    智利大學生理學家克勞斯·貝恩說,礦工“重見天日”後,不僅會遭遇媒體“狂轟濫炸”,甚至整個社會“都想挖掘他們井下求生的點點滴滴”。

    他們會不愁金錢、不乏名利:參觀總統府、享受昂貴旅行、參加電視節目、出書、拍電影,甚至有人會免費送上工作……

    無論怎樣,他們的生活都會完全改變。

    “在成為英雄之前,他們是受害者,”聖地亞哥大學心理學家塞爾希奧·岡薩雷斯說,“這些人從礦井底部出來後,已經是不同的人了。”

    布蘭登·菲舍爾是何塞銅礦救援通道鑽孔設備製造企業的負責人。在他看來,礦工在井下表現出的“團結”精神不會持久。

    這家企業生產的鑽孔設備曾用於200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礦難救援,解救9人。然而,在鎂光燈追逐下,在利益驅使下,這些獲救者之間的友情、與家人的親情土崩瓦解。

    “從這時開始,他們的生活將改變,”菲舍爾預言,“很少有人會因為名利、官司而走到一起。一旦涉及到錢,事情總會變得醜陋。”(黎藜)

文章編輯:張菊嬌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