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次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跟著總書記讀“典”學法丨法度者,正之至也
更新時間:2023-12-5 21:22:52    來源:央視網

image.png

【法小寶講故事】

在西漢有這麼一個人,他的辦案原則為後世的司法官員樹立了標杆。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怎樣審理案件,才獲得如此地位?今天,就讓法小寶來為大家揭曉答案,講一講這個人是如何做到“法度者,正之至也”的。

張釋之,字季,今河南南陽方城人。他曾任“騎郎”(騎郎,漢文帝的侍從),在這個位子上呆了十年沒有升調。後來,他受到高官袁盎(àng)的賞識,才升了幾級。又因緣際會給漢文帝上諫言,張釋之受到稱賞重用,一直做到廷尉。要知道,廷尉在當時為九卿之一,掌管刑獄,是當時國家的最高司法官員!那麼,張釋之是怎麼得到漢文帝的信任,從而坐穩廷尉這一職位的呢?

守法不阿意,是張釋之堅持的原則。在擔任廷尉期間,他審理了多件重要案件,其中一件便是著名的“縣人犯蹕(bì)案”。漢文帝有一次外出,行至中渭橋,禦駕車馬受到驚嚇,造成了“交通事故”,漢文帝差點兒從車上摔下來。原來是有一個鄉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驚嚇了車馬。狼狽的漢文帝火冒三丈,立刻命人拘捕了這個“罪魁禍首”,並交由廷尉查辦。可沒想到,張釋之審訊後,隻判定其為“冒犯車駕,罰金四兩”。看到這份判決書,漢文帝更加惱怒,認為量刑過輕。張釋之不卑不亢地解釋道:“法律是天子和百姓應該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如何取信於民?”被反駁的漢文帝思慮良久,歎服道:“廷尉的定罪量刑是對的,就按照你說的辦吧。”

張釋之斷案嚴守法律,不以皇帝的意見為斷案標準,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正因如此,《漢書》評價道:“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張釋之成為據法量刑、不以個人好惡而違背法律意誌的榜樣,受到世人的稱讚和尊重。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公正司法。司法人員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智慧,始終堅守公正司法的底線,敢於依法排除來自司法機關內部和外部的幹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新時代司法工作的期盼。

【大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長 高漢成

“法度者,正之至也”,其要旨主要是講治國必須依靠法律製度,倡導文武並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思想,是韓非子法家學說的一大來源。

與西方法治定義中對法律善惡的追問不同,中國傳統法治理念基本不討論法律本身的善惡問題。這並非表明古代中國人不關心法律的良善問題,而是認為“則天立法”,法律本身就蘊含著公平正義。從詞彙史上考察,“法”古字寫作“灋(fǎ)”,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像水麵一樣平;“廌”就是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這種獸剛正不阿,遇到人與人發生矛盾,它會用那隻角去頂觸有錯的一方;“去”本義為出走、離開,後引申為去除、驅除等懲罰的意義。很顯然,以“水”“廌”“去”會意的“法”字,本身就蘊含著公平、正義。從法律史角度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以周天子為核心的禮治體係開始“禮崩樂壞”,天下秩序大亂。在諸侯國之間激烈的爭霸戰爭中,法律的特征和價值越來越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時期就有“茅門之法”的故事,麵對車駕被砸的太子哭求誅殺嚴格執法的廷理時,楚莊王的回答是:“法者,所以敬宗廟,尊社稷。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誅也?”這擲地有聲的回答,體現了法律至上和“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精神。隨後,大軍事家孫武為吳王練兵而斬殺寵妃、商鞅為樹立法律權威而徙木立信等故事,都體現了法家學派一貫的法治觀,即將法律視為定分止爭、規範社會行為的唯一客觀標準。“法”作為治國理政的工具理念,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被作為“禮+刑”治國模式的替代物而出現的,在統治者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權威和崇高的地位。這說明,就治國理政的方式而言,“依法治國”的法治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跟著總書記讀“典”學法丨法度者,正之至也
2023-12-5 21:22:52    來源:央視網

image.png

【法小寶講故事】

在西漢有這麼一個人,他的辦案原則為後世的司法官員樹立了標杆。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怎樣審理案件,才獲得如此地位?今天,就讓法小寶來為大家揭曉答案,講一講這個人是如何做到“法度者,正之至也”的。

張釋之,字季,今河南南陽方城人。他曾任“騎郎”(騎郎,漢文帝的侍從),在這個位子上呆了十年沒有升調。後來,他受到高官袁盎(àng)的賞識,才升了幾級。又因緣際會給漢文帝上諫言,張釋之受到稱賞重用,一直做到廷尉。要知道,廷尉在當時為九卿之一,掌管刑獄,是當時國家的最高司法官員!那麼,張釋之是怎麼得到漢文帝的信任,從而坐穩廷尉這一職位的呢?

守法不阿意,是張釋之堅持的原則。在擔任廷尉期間,他審理了多件重要案件,其中一件便是著名的“縣人犯蹕(bì)案”。漢文帝有一次外出,行至中渭橋,禦駕車馬受到驚嚇,造成了“交通事故”,漢文帝差點兒從車上摔下來。原來是有一個鄉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驚嚇了車馬。狼狽的漢文帝火冒三丈,立刻命人拘捕了這個“罪魁禍首”,並交由廷尉查辦。可沒想到,張釋之審訊後,隻判定其為“冒犯車駕,罰金四兩”。看到這份判決書,漢文帝更加惱怒,認為量刑過輕。張釋之不卑不亢地解釋道:“法律是天子和百姓應該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如何取信於民?”被反駁的漢文帝思慮良久,歎服道:“廷尉的定罪量刑是對的,就按照你說的辦吧。”

張釋之斷案嚴守法律,不以皇帝的意見為斷案標準,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正因如此,《漢書》評價道:“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張釋之成為據法量刑、不以個人好惡而違背法律意誌的榜樣,受到世人的稱讚和尊重。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公正司法。司法人員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智慧,始終堅守公正司法的底線,敢於依法排除來自司法機關內部和外部的幹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新時代司法工作的期盼。

【大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長 高漢成

“法度者,正之至也”,其要旨主要是講治國必須依靠法律製度,倡導文武並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思想,是韓非子法家學說的一大來源。

與西方法治定義中對法律善惡的追問不同,中國傳統法治理念基本不討論法律本身的善惡問題。這並非表明古代中國人不關心法律的良善問題,而是認為“則天立法”,法律本身就蘊含著公平正義。從詞彙史上考察,“法”古字寫作“灋(fǎ)”,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像水麵一樣平;“廌”就是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這種獸剛正不阿,遇到人與人發生矛盾,它會用那隻角去頂觸有錯的一方;“去”本義為出走、離開,後引申為去除、驅除等懲罰的意義。很顯然,以“水”“廌”“去”會意的“法”字,本身就蘊含著公平、正義。從法律史角度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以周天子為核心的禮治體係開始“禮崩樂壞”,天下秩序大亂。在諸侯國之間激烈的爭霸戰爭中,法律的特征和價值越來越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時期就有“茅門之法”的故事,麵對車駕被砸的太子哭求誅殺嚴格執法的廷理時,楚莊王的回答是:“法者,所以敬宗廟,尊社稷。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誅也?”這擲地有聲的回答,體現了法律至上和“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精神。隨後,大軍事家孫武為吳王練兵而斬殺寵妃、商鞅為樹立法律權威而徙木立信等故事,都體現了法家學派一貫的法治觀,即將法律視為定分止爭、規範社會行為的唯一客觀標準。“法”作為治國理政的工具理念,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被作為“禮+刑”治國模式的替代物而出現的,在統治者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權威和崇高的地位。這說明,就治國理政的方式而言,“依法治國”的法治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