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引領 體驗為王
品牌:◎吃在博愛 ◎紅葉傳情 ◎禪修養生 ◎竹林水鄉
| ||
| ||
| ||
| ||
| ||
|
中原紅葉節已成品牌,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拉長旅遊時間,增強遊客黏度和忠誠度。
太行山下小江南,文脈深厚,萬畝竹林曾為竹林七賢隱居地,為竹林水鄉增添獨有的韻味。
明月聽禪在月山。我國四大名寺之一月山寺成為禪修養生地,禪修小鎮初具雛形。
吃在博愛、紅葉傳情、禪修養生、竹林水鄉,獨具博愛特色的全域旅遊四大品牌正在叫響。
走進博愛縣城,全域旅遊的創新實踐無處不在。
隻要下載共享單車APP掃碼進入,便可騎著單車逛公園,這讓很多外地遊客大呼想不到。
一個人口30多萬的小縣城擁有4個大公園,人均綠地8.56平方米;環城水係已見雛形,水麵麵積達29.55萬平方米,城內湖泊水麵麵積30.41萬平方米,“太行山下小江南”名副其實。
三渡灣樹立鄉村旅遊新標杆,博愛源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叫響采摘體驗新品牌,伊賽牛肉從飼養、屠宰、冷鮮肉、深加工一條龍可觀可體驗的工業遊即將拉開序幕……這些,都是從過去單純的景區遊邁開向全域遊延伸的腳步。
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博愛縣決策層有著怎樣清醒的認識和思考?
博愛縣響亮作答:休閑遊時代已經到來,唯有跳出旅遊抓旅遊,把城市作為最大的休閑基地規劃建設,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才能實現產城融合、景城融合,支撐起博愛縣域經濟大發展。從自身看,全域旅遊在博愛有著深厚的生態基礎和人文基礎,懷商文化、竹文化、佛文化源遠流長,這些資源都能轉化為博愛休閑度假遊的良好基礎。
博愛縣全域旅遊藍圖已經繪就:挖掘山、水、竹、寺特色資源,構築景區、公園、服務、支撐四大體係,打造吃在博愛、紅葉傳情、禪修養生、竹林水鄉四大品牌,將旅遊業打造成帶動全縣轉型發展的支撐和核心產業,將博愛打造成為豫西北、晉東南重要的旅遊集散地和全國知名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全域旅遊攻堅戰層次分明
高規格推動。博愛把全域旅遊作為全縣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高規格創建指揮部,製定了全域旅遊發展實施意見和工作機製,編製了工作台賬,縣政府督查室跟蹤督導、檢查落實。
高標準規劃。邀請北京同異、中國鄉建院等知名規劃機構來博愛考察考證,高標準編製《青天河休閑度假轉型升級專項規劃》,《博愛縣全域旅遊總體規劃》也即將完成。
大投入推進。博愛縣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旅遊項目建設和部分貸款貼息。
大營銷提升。博愛與新浪等知名網站聯合開展主題宣傳,與國內外主流媒體聯合開展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效能轉變,由景點建設為主向產業鏈全域旅遊綜合服務的外延無限拉伸。
“四大體係”正在加速完善
景區體係。山區板塊:青天河核心帶動更強,月山寺禪修小鎮、靳家嶺紅葉小鎮及一個個民俗村串起南太行旅遊線;城區板塊:博竹苑文化遊,伊賽牛肉、燕京啤酒、博農乳業工業遊,環水係觀光帶休閑遊,清化老街懷舊遊,讓中心城區旅遊核心的感召力更強;鄉村板塊: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建設博愛農場國家級休閑農莊,寨豁鄉、許良鎮2個省級旅遊特色村,叫響初戀櫻桃、歐荷生態、玄壇廟冬桃等農業鄉村旅遊品牌。12個鄉村旅遊示範點形成觀光路線,打造西部竹林水鄉體驗區、北部四季花果度假區、東部現代農業度假區和南部紫海綠洲休閑區。
公園體係。建設李商隱文化主題公園、團結路休閑景區公園和一批遊園、地質公園,完善博愛公園、幸福湖公園、濕地公園、濱河遊園、中山廣場、體育廣場的健身、休閑、文化、娛樂設施,提升公園品位。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生態和文化相融相生。
服務體係。打造美食品牌。在全國開設1000家以上博愛牛肉丸子店,把吃在博愛這個品牌真正落到實處,特色小吃變成該縣特色產業、特色名片、特色形象。合理發展酒店。發展農家賓館200家,培育旅遊團隊接待飯店50家,全縣賓館飯店床位數達7000張。構築交通網絡。開通直達景區公交車和通往鄉村旅遊點的旅遊直通車,實現從高速、汽車站、火車站到主要景區、鄉村旅遊點的交通換乘無縫對接。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博愛高速路口旅遊信息谘詢中心,在各通景道路上建成8個旅遊谘詢點,每年新建、改建30座旅遊公廁。開發旅遊產品。重點開發薑係列、清真係列、山貨係列、果蔬係列、特色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特色手工藝係列受遊客歡迎的產品。
支撐體係。項目和活動支撐。建立項目庫,項目庫動態項目不少於50個,總投資額度不低於100億元,2017年全年實施項目17個,總投資22.3億元。精心打造中原紅葉節、博愛美食節、博愛七賢文化節3個核心品牌,組織好月山寺春節文化廟會活動、八極拳表演賽等8個特色品牌活動。做好營銷和運營支撐、培訓谘詢和人才支撐以及體製機製支撐。大項目投入,大營銷支撐,旅遊管理體製不斷創新,新型業態不斷開發。
可住可行、可讀可賞、可畫可攝、可寫可聽、可品可感。眼慢下來,腳慢下來,心慢下來,回程慢下來……一個快慢旅遊業態結合、點麵旅遊景區相連、新舊旅遊項目互補的全域旅遊格局正在博愛形成。(記者 王 言)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博愛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