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紹興: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核心提示
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內河縱橫交錯,全長12公裏的河道環繞老城,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千年古邑”。近年來,紹興市大力貫徹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市委、市政府“重構產業、重建水城”的戰略部署,全力實施“清水工程”,強化水環境治理,推進截汙納管改造和印染企業轉型升級,使水係、水質、水岸整體麵貌煥然一新。
多年來,紹興通過全民植樹、封山育林、濕地建設等措施,綠化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截至去年年底,該市共有林地708萬畝,占全市國土麵積的57.01%,森林麵積6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6%。紹興人可以自豪地說,該市一半以上麵積都被森林覆蓋。
紹興是江南水鄉,是全國著名的“萬橋之鄉”,自然生態良好。這裏名人輩出,先賢遺跡星羅棋布,在8.3平方公裏的古城內有周恩來祖居、魯迅故居及祖居、青藤書屋、沈園等各級文保單位73處,被世人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當前,一個全新大紹興的格局正在形成。”紹興市上虞區政府幹部王水堂說,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麵推進,紹興人也享受到了豐厚的“綠色福利”,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A
“五水共治”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水,是紹興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元素。紹興伴水而生、因水而興,生態資源稟賦良好,水賦予了這座城市活力和靈魂。近年來,紹興生態環境雖明顯改善,但優良生態環境供給不足仍是其突出短板。在紹興,高度發達的印染業一度是破壞生態環境的“殺手”,當地自然風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
近年來,紹興市實施“五水共治”,決心對全市大小湖泊、溝水河渠進行徹底整治。早在2007年,紹興就在全市開展了名為“清水工程”的治水大戰,初步控製了水汙染態勢。2013年年底,浙江省吹響了以“治汙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核心的“五水共治”集結號。在此基礎上,紹興確定了“重構產業、重建水城”的戰略決策,相繼開展了一係列鐵拳治水專項整治行動。
2013年年底,紹興綜合施策,實施“重建水城”戰略。從源頭整治,紹興市決心關停所有印染行業不符合排放要求的工廠,控製汙染源;為保證水質,相關部門把紹興所有的河道、水庫淤泥都進行了徹底清理。柯橋區通過“停產整治一批、整改提升一批、集聚一批”,使印染業從中低端邁上了中高端,這正是柯橋區以治水促使印染業轉型升級的具體體現。
同時,紹興踐行“五水共治”專項述職製度,建立治水重點難點問題領導領辦製度,落實任務書、責任製、時間表,實行“掛圖作戰”;堅持執行“河長製”管理,發動全市5000餘名“河長”共同管水。2016年9月,紹興的四級“河長”在工作中全麵使用“河長通”APP,及時將文字、圖片、語音等形式相關信息上傳,方便上下級聯絡,及時處理問題。
2016年1月至8月,紹興70個市控斷麵功能區達標率提升至75%以上,其中曹娥江、浦陽江兩大流域幹流水質全線達到Ⅲ類水以上標準。在“五水共治”中,紹興為百姓交出了優異的答卷。
隨後,紹興市委七屆十次全會提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的目標;今年1月3日,紹興市委七屆十三次全會再次提出,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紹興人認定,凡是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都要堅定不移地做,凡是有悖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都要堅定不移地改。
從專項整治到綜合施治,從攻堅戰到持久戰,從“規定動作”到“自選動作”,紹興的硬仗一場接著一場,攻堅一次接著一次。而今,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古城山水畫卷,在紹興漸次展開。
B
思路轉換,打造綠色生態經濟
“把現代元素融入紹興的城市發展,從自然景觀、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三方麵賦予紹興水城新內含。”紹興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說。
3月18日,吼山桃花節在春雨中拉開大幕。“都說春天的吼山是‘景中有春,春中有景’,而最美的景,就是那一抹粉色。”吼山風景區負責人施海軍說。
在會稽山景區,“半畝花田”中的鬱金香朱唇吐紅,笑靨綻放。該景區的鬱金香花卉節從3月10日一直持續到4月9日。此外,宛委山的150餘畝櫻花、上虞杭州灣“海上花田”的花兒也競相開放。
小花卉帶動大產業。在大禹陵、吼山、大香林等景區,每逢花季,每天的遊客量都能超過萬人次。特別是大香林景區,通過擴建擴容,全力打造香林花雨大景區,成了紹興市發展“賞花經濟”的典型樣本。
水街壹號文創園於4月7日正式開園。文創園內,一幢幢盡顯江南風貌、與鑒湖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樸建築引人入勝。這些建築由中國首位榮獲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大師王澍設計,他巧借老橋、湖水、石板路等紹興元素,設計園林景觀建築,使行走在這裏的人們猶如置身畫中。
水資源,為水街壹號注入了無限魅力。如今,紹興借助水資源已經將水街壹號打造成了紹興文創園的標杆工程。“水街壹號是上海紡織集團走出上海建設的第一個項目。目前,這裏的招商情況相當不錯,已有33家企業入駐,出租率超過70%。”紹興水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紡織集團派駐紹興的“操盤手”金偉東說。
C
創優生態,千年古邑造福人民
水生態的治理,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而且帶來了觀念的轉變和巨大的商機。為做好“水文章”,助力大發展,紹興市決心把城市文物遺跡與水生態資源整合,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紹興人遊紹興”有這樣一條規定:本地居民憑身份證到任何一個景點遊玩都免門票。過去,魯迅故居每年的門票收入達數千萬元,現在對市民免費開放。羊山公園收了20年門票,今年3月份正式推倒圍牆,免費對外開放。府山公園是紹興市的核心景區,那裏參天古樹蓊蓊鬱鬱,石徑小道彎彎曲曲,時而雲霧繚繞,時而細雨霏霏。府山因形狀若臥龍,又名臥龍山,山上有亭台樓閣、古磚殘碑,曆史文化厚重,這樣優美的景區如今也免費對外開放。
穿行在紹興市的大街小巷、公園廣場,處處可見綠樹、青草與鮮花,自然生態與都市氣息有機融合,更增添了江南水鄉的溫馨浪漫情懷。
鑒湖是紹興人的母親河,分為東鑒湖、西鑒湖。然而,時過境遷,鑒湖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旖旎風光不再,文物古跡湮廢,讓人扼腕歎息。從2009年開始,紹興市大力實施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如今,古老的水域再現青春與活力,人們又見到了往日詩情畫意的旖旎風光。
生態福利能增強百姓的獲得感。目前,紹興市的各項水整治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紹興人並沒有停止治水的腳步。4月15日,首屆全國水處理與回用學術會議在紹興召開,2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環境科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水環境治理新模式,並為紹興治水提供智力支持。
“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絕不把髒亂差、汙泥濁水、違法建築帶入全麵小康。”紹興人把未來5年“生態紹興”的建設目標,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位置。
記者手記
生態文明建設,是照射城市文明的鏡子,也是衡量地域經濟發展的尺子。
紹興文化氛圍濃厚,名勝古跡眾多,自然生態良好,是宜居宜業的江南名城。近年來,紹興壯士斷腕,強力整治水汙染,堅決關停落後產能和汙染企業,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凡是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都要堅定不移地做,凡是有悖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都要堅定不移地改”,這種發展理念正體現了紹興人著力改善生態的決心。如今的紹興以曆史文化為依托,不僅改善了城市環境,打造了居民生活的宜居之地、投資客商的財富之地,而且催生了一係列新產業,並使旅遊業由過去的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
近年來,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但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意識還需要持續增強,生態建設項目還需要統一規劃布局。焦作名勝古跡眾多,曆史文化厚重,如果我們能學習紹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治山、治水、治城,一個宜居宜業的生態焦作必然能盡早呈現在世人麵前。記者 李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