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效應”激蕩金融活水
| ||
| ||
| ||
|
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一直充當我國金融創新的“領頭羊”角色。深圳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金融改革創新的曆史,從1990年建立國內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開始,先後創辦國內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股份製上市銀行、第一家證券公司、第一家合資基金公司,深圳始終走在金融創新發展的最前沿。深圳金融業資產規模穩居全國第三、證券公司營收規模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居首位、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排名全國第三。值得關注的是,在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深圳排第22位,在國內城市中僅次於香港和上海。
“投石效應”是指石頭落入水中後產生的一圈圈不斷擴大的波紋,人們通常也將某一個較有影響力的事件發生在社會上引起的連鎖反應稱為“投石效應”。深圳正是運用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與資本市場的乘數原理,激活了金融市場的一池春水,“投石效應”的極佳效果正在深圳不少高科技企業和產業集群中凸顯出來。
從一些關鍵的金融業指標上看,近年來,深圳金融業整體規模實現了大幅提升,在總量擴張、市場體係建設、金融創新等方麵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2016年,深圳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76.89億元,同比增長14.6%,占全市GDP的14.8%,再創曆史新高;金融業實現國、地稅合計稅收979.1億元(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790億元),占全市總稅收的20.2%,居各行業第二位。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銀行業總資產7.85萬億元,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1.25萬億元,法人保險公司總資產3.6萬億元,三者合計約12.7萬億元。
金融創新 政策引路
如果把實體經濟比作一個人,科技創新就是筋骨,而金融則是血脈,血脈充足,筋骨就強壯,精神就健旺。深圳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就在於他們高度重視金融市場的培育和金融領域的創新。
2003年,在深圳金融業發展處於低穀之際,該市首個涉及金融發展的文件——《深圳市政府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幹規定》出台,接著市政府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也掛牌成立。地方金融辦不是金融監管部門,在扶持金融業發展方麵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政策指引,即通過製訂金融發展規劃,明確地方金融業發展的方向,並通過政策扶持,使金融資源配置到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領域中去,提高金融發展對於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二是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業本身就是深圳的支柱產業,支持金融業發展壯大,符合深圳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此,深圳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通過給予落戶獎勵,努力引進新金融機構,努力幫助金融機構解決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
此後,市場化道路、優惠政策支持和政府優質服務,構成了深圳金融發展的主基調。
財政杠杆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
財政對產業的投入從根本上說,就是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為此,深圳市財政部門通過建立企業融資平台,發揮產業資金杠杆作用,利用市場機製幫助導向型產業和企業融資。
從2011年起,深圳將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信用再擔保體係單筆貸款上限放寬到3000萬元,同時啟動企業互保政府增信平台改革,切實解決了重點民營企業中長期貸款難的問題。這些融資平台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杠杆放大效應,在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骨幹企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舉了一個例子,一般“孔雀團隊”落戶深圳辦企業起步資金都在3000萬元,其中深圳市科創委最低會給予1500萬元、為期3年的免息資金支持,3年後當政府資金退出時,政府會為企業引入另一個風投機構來接盤。這時,企業已渡過了初創期資金匱乏的難關,許多投資機構也願意入場接盤,對企業下一步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鼓勵金融機構持續開展創新活動,保持創新活力,從2006年起,深圳市政府設立金融創新獎,每年拿出1200萬元支持全市金融創新工作。尤其是近年來,深圳每年對金融創新的投入都高達2600萬元。每年年初,深圳市金融辦會邀請專家對金融企業申報金融創新項目進行嚴格審查,評出一、二、三等獎,分別獎勵100萬元、50萬元和30萬元,以此引導和激勵金融業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多層融資體係凸顯“乘數效應”
深圳金融業發展的定位十分清楚,那就是打好兩張牌:一是深港合作牌,主要是建設前海蛇口自貿區;二是多層次市場牌,圍繞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完美對接和良性互動,力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前海蛇口自貿區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資金池和跨境雙向股權投資“四個跨境”,尤其是跨境人民幣貸款保持快速增長,至2016年年底備案金額超過1100億元,累計提款364.57億元,業務規模領先全國。目前,前海蛇口自貿區共有銀行類金融機構40家、證券業金融機構88家、保險業金融機構22家,另有融資租賃公司2000餘家、商業保理公司4000餘家、小貸公司36家、信用擔保公司280餘家,基本形成了橫跨不同行業、不同業態、多層次的金融生態圈。
深圳金融產品創新迭出,許多產品成為行業發展的典範。銀行創新推出了與利率、彙率、股票、外幣及銀行間貨幣市場掛鉤的產品;證券企業創新推出了新型集合資產管理、專項理財、特色信托、新型基金以及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新產品。
在創新金融服務方麵,深圳在全國首創人民幣大額提現收費製度,利用市場方法和經濟手段,適當調節社會現金需求量;在全國率先推出票據影像處理係統;上線深圳金融結算係統,為商業銀行降低運營成本;搭建多層次資本市場證券交易平台,建成國內首個集多層次、多品種、多市場、多交易模式於一體且能滿足不同品種差異化需求的證券交易係統。
深圳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由2003年的76家,增加到2016年的233家,其中中小板94家、創業板62家,居全國第六位。
創投引導資金撬動社會資本
深圳的創投機構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不斷增加的創投資本為創新創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政府引導以及深圳本土環境的培育下,深圳正在不斷向“創投之都”邁進。
早在2000年,深圳市政府就通過了全國第一部地方創業投資法規——《深圳市創業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暫行規定》。1999年,深圳市政府出資5億元,帶動2億元社會資本設立了以創業投資為主業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創投成立之初,深圳市政府就明確提出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按經濟規律辦事、向國際慣例靠攏,政府對其“不塞項目不塞人”。深創投在內控機製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留住了大批優秀創投人才,無形中起到了向導作用,強力吸引著全國機構、資本來深圳設立創投機構。
深創投創立後不久,達晨創投、同創偉業、中科招商等一些創投行業領軍公司相繼在深圳崛起。深圳創投機構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成功投資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並幫助這些企業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及境內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對深圳乃至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據顯示,2010年前後,深圳創投企業數量還不到1000家,目前深圳共有創投機構1.5萬家,注冊資本超過1.1萬億元,是全國創投最為活躍的地區。
今天的深圳已不再是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組成的傳統金融格局,互聯網金融、PE/VC、融資租賃等新興金融業態層出不窮,要素交易平台、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網絡借貸等企業數量與日俱增,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的水平顯著提升。(記者 李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