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國“深穀”傳奇
| ||
| ||
| ||
|
深圳是我國創新增長的標誌,創新始終貫穿深圳30多年的發展曆程。從“山寨之都”到“設計之都”,再到“創新之都”,深圳憑借不斷創新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急先鋒和全球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如今的深圳彙聚了來自全球的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孕育出了全國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出了華為、中興、騰訊、大疆等明星企業。2016年,深圳的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9647件,占全國總量的一多半,連續13年穩居全國第一位。
深圳被稱為“發明之都”。美國《商業周刊》曾用“深穀”的稱呼來對應美國的矽穀。報道中說,“深穀”和“矽穀”二者最大的相同點是在氣質上形成了共同的創新精神。從深圳發展的曆程可以看出,它在30年的時空跨越中先後創造出兩大奇跡:
1984年,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創造出以要素驅動為基礎的發展奇跡!
2016年,以一天55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創造出以創新驅動為基礎的奇跡!
可以說,深圳麵對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完成了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精彩轉型。那麼,深圳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呢?讓我們追尋深圳的足跡,從中破譯其成功轉型的密碼……
A
麵對“科技荒漠”,敢問路在何方
深圳人不會忘記,1995年,當“三來一補”產業還很吃香時,深圳的主政者卻要冒著經濟減速的風險,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時這個產業對深圳來說,好比是水中撈月、鏡裏看花。因為受科技基礎設施薄弱、科教資源匱乏、科技人才稀缺三個短板的限製,要想在這塊“科技荒漠”上營造出一片“科技綠洲”,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想法。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回憶說,當時誰聽到深圳要搞高科技就馬上嗤之以鼻,“你們走低生產、做箱包的,哪會什麼高科技”。不管是人們非議也好,作笑料也罷,但深圳認準了這條道就要走到底。深圳的主政者既有聚天下英才而用的雄心,更有打造“科技綠洲”的決心。
1995年7月,深圳提出“科技興市”戰略,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今後的中心工作,明確了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今後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正是得益於這提前其他城市將近10年的前瞻布局,深圳逐漸建立起了高科技產業基礎。
B
彙聚創新要素,向著企業“集結”
在深圳的創新傳統中,企業是永恒的核心。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這4個90%是深圳自主創新的最大特色。
市場是推動創新的動力之源,也是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的基礎。深圳市委書記許勤認為,深圳企業強大的技術轉化能力主要是源於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如華為45%的員工為研發人員,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近10年研發投入達2400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6.2萬件;騰訊公司50%以上員工為研發人員,擁有完善的自主研發體係,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均位居前列。在剛剛發布的2016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中“深圳創造”表現十分搶眼,中興通訊以4123項已公開PCT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華為以3692項專利申請緊隨其後。
深圳還加大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各級各類科技計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導者、組織者和風險承擔者。在政府資金投入方麵,深圳財政科技資金近70%投向企業,每年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數量占立項總數的50%,70%以上創新載體布局在企業。
C
聚集創新資源,增加有效供給
你唱戲,我助力。深圳推行的“一肩挑兩頭”的科技創新券製度是針對創新型企業缺乏專業化服務而設立的。如果一個企業需要人力資源、規劃、技術等方麵支持,就可以按照每年成長計劃到深圳科創委申請最低1萬元、最高20萬元的科技創新券,然後去找你需要的企業簽合同,經科創委審核後,企業就能拿到創新券付給為你服務的科研機構,這樣既支持了企業又支持了科研服務機構。
你搭台,我出錢。這些年深圳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突飛猛進、成果斐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設計了一套支持新型科研機構在該市發展的製度。作為政府隻為資助埋單、為成果埋單,而不直接養人、養機構。在這樣的製度下,催生了一批被稱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機構,如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它們成功扮演了成果產業化的“紅娘”,給有創業衝動、想發掘金礦的企業遞上一把高科技的“鐵鍬”。
2016年,深圳新增各類創新載體210家,其中國家級創新載體14家。目前已累計建成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試、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1493家,初步形成了一個以產業化、市場化為導向,以開放合作、民辦官助、企業主體為特色的創新載體體係,為源頭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深圳高等教育曾經被視為短板,為了彌補這一缺失,近年來深圳采取引進、合作辦學的方式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目前已建成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12所高校。
D
栽下梧桐樹,引得“孔雀”來
為敞開大門,招四方之才,深圳先後出台了《深圳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幹措施》等文件,提出20條81項措施178個政策點,涵蓋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流動、使用、激勵等各個環節,覆蓋各級各類人才群體。
為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深圳實施了引進培育高層次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高層次專業人才1+6”政策,設立了鵬城傑出人才獎、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獎等人才激勵保障獎項,對在深圳工作或者創業取得優異業績、社會貢獻程度較高的專業人士,按照傑出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和後備級人才4個不同層次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學術研修津貼等方麵給予優先照顧。從2014年起,該市修訂《深圳博士後管理規定》,對在站期間經中期考核和期滿考核合格的博士後人員,每人每年發放12萬元生活補助(總額不超過24萬元)。對在深圳從事科研工作且與本市企事業單位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出站博士後人員,給予總額不超過30萬元的科研資助。
深圳還將引進人才的觸角延伸至海外,2011年,深圳啟動“孔雀計劃”,每年投入3億至5億元,重點引進並支持5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深創業創新,吸引帶動1萬名以上各類海外人才來深工作。此外,深圳市還先後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澳洲設立了4個駐海外高層次人才聯絡處,並利用清華大學駐美國矽穀研發基地設立了深圳市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引進中心,湧現了朗科、迅雷等一批“海歸”骨幹企業。
在優惠政策的吸引下,各類人才源源不斷從五湖四海結伴“飛”入鵬城。目前,深圳有16位全職院士和19位雙聘院士,技能人才總量達286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達69萬人。
曾經的“科技荒漠”,如今成為一片“創新綠洲”。柔宇科技研發出厚度僅0.01毫米、世上最薄的柔性顯示屏;光峰光電造出第一台百英寸激光電視、第一台20000流明電影放映機;汪韜關於飛翔的夢想,已隨著大疆的無人機飛向世界……截至目前,深圳有3萬多家科技型企業,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037家。中國“深穀”正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眾人的目光。(記者 李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