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基因重組”成就今日深圳
深圳後海——創新“心髒”。 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登 攝
|
深圳,別稱鵬城,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在這個不到2000平方公裏的地方,去年實現GDP1.94萬億元,是經濟特區建立初期的1萬多倍。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深圳經曆了三次產業轉型,催生了一批具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特點的新興企業,最終形成了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航空航天、智能裝備等五大未來產業,深圳經濟能高速增長、持續發展,全得益於這場接力賽式的改革創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深圳這個國際化大舞台,一批批國內外領軍企業紛紛登場,其驚人業績讓世人折服。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應用於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提供服務,移動寬帶終端出貨量連續數年居全球第二位,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5216億元,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129位;
——騰訊計算機係統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用戶超過8.8億人,是我國首個收入超百億元的互聯網公司;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深圳強大的碳纖維材料、特種塑料、磁性材料等配套產業,把價格昂貴的無人機產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年銷售額由最初的10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100億元,目前已占領全球無人機市場70%的份額。
在深圳,高科技、高效益企業有3萬多家,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做大做強,得益於深圳為企業營造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包容性極強的發展環境。
A
忍斷腕之痛,尋轉型基因
深圳最初主要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產業,依靠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飛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向中國腹地延伸、政策獨特優勢逐漸弱化,深圳於1995年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深圳提出打造“效益深圳”,使“特區理念”再次發生飛躍。但在實際運作中,深圳卻麵臨“四個難以為繼”和“兩種危險”。“四個難以為繼”是空間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而城市已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事實證明,深圳連續5年外貿、投資、消費增速急劇下降,傳統“三駕馬車”的邊際效應已驟然弱化。“兩種危險”是,要麼受生產要素製約,退化成消費型城市;要麼“穿舊鞋走老路”,大規模增加傳統產業投資,這可能會贏得一時,但最終會“用現在的掌聲招致未來的罵聲”。深圳已被逼到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
怎樣走出一條新路?經濟轉型,已成為深圳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深圳的主政者最終找到了為經濟轉型進行“基因重組”的答案:調整落後產能,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隨後,深圳出台了《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幹措施》等一係列文件,並設計了一套扶持、支持新型科研機構及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通過市場利益誘導機製整合經濟轉型創新要素資源。
正是在政策的引導下,一種嶄新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形成了。這種體係具有4個“90%鮮明特征”,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突出了深企轉型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吸引了一大批科研機構、企業到深圳落戶,進而逐步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門類齊全的“政、產、學、研、資、介”新型產業群。這種創新體係的最大優勢就是將研發、生產和市場進行了無縫銜接,形成了一條上、中、下遊完備的產業鏈。國際知名機構、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的創始人艾博斯維勒將總部從美國矽穀搬到了深圳華強北。他說:“這裏能夠讓我們在1公裏之內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這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
毫不誇張地說,不管誰來深圳,隻需一周時間,就能完成“產品原型——產品——小批量生產”整個過程,而所需成本隻相當於矽穀的1%~5%。
B
手握創新之筆,描繪發展藍圖
深圳是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經濟新常態下,眾多城市都在調速換擋,深圳如何才能在創新轉型中持續領跑,相關一係列新課題擺在了這座城市的主政者麵前。
這道命題的答案是,要把深圳打造成世界級的“創新之都”!有專家曾說,一座城市要成為“創新之都”,關鍵要看這個城市的創新要素配置情況,通俗地講,就是看這個地方能吸引多少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為增強創新要素配置能力,深圳從頂層設計入手,完善了創新的政策體係,先後製訂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還出台了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等。新時期,深圳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影響發展的“創新、企業、人才”三大創新要素。2016年,該市還密集出台了科技創新、企業提升競爭力、人才優先發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一攬子”政策,找準“痛點”“難點”推出235條措施,大力營造更具競爭力的創新政策環境。
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深圳的主導戰略。從2009年起,深圳先後出台了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配套政策,規劃建設了2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區),瞄準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將生命健康、海洋科學、航空航天、機器人技術、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確定為未來產業,並根據市場發展,印發了物聯網、三網融合、電子商務、雲計算、“互聯網+”等相關文件。
為補齊創新資源短板,深圳圍繞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超常規建設創新載體,目前已累計建成國家、省、市級創新載體1493家,基本覆蓋了產業創新發展主要領域;建成了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與此同時,深圳還打破常規,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培育了90家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於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深圳創新財稅支持方式,建立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並行、事前資助與事後資助結合的財政資金投入機製。
這些已形成的發展規劃、政策體係,在資金、技術、空間、人才、國際合作等方麵為新興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一批新興企業應運而來、應運而興。微軟、英特爾等30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深圳落戶,7萬多名留學人員在深圳創業,擁有“留”字號企業3900家,其中超億元產值企業就達59家,一批“航母級”企業已成為深圳自主創新與產業提升的重要力量。(記者 李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