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驅動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
梁永生在授課。
深圳市比亞迪雲軌列車。
記者在深圳騰訊計算機係統有限公司采訪。
焦作市創新發展經濟轉型專題研修班學員在深圳研祥集團參觀學習。
主講:梁永生(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
名家檔案
梁永生,1971年7月出生,黑龍江省肇東市人,擁有工學博士學位和教授職稱,現任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
梁永生2009年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10年成為國家“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核心成員,主持、參與3項國家和省部級教研項目,出版教材1部;2011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深圳市科技創新獎1項。目前,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H.264視頻編碼的RTP封裝、麵向視覺敏感區域的MGS編碼、視頻差錯控製和播出質量服務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完成的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防武器裝備預研基金項目在IP網絡關鍵技術研究、後小波變換信號處理等方麵居於國內領先地位。近5年來,他主持6項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
重要論斷
●通常意義上講,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和要素創新等。科技創新包括三類,分別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創新乏力,要素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方式。要素驅動主要指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是從市場對生產要素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相對於創新驅動來說,要素驅動沒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我國對自主創新越來越重視,要素驅動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顯現。
●在創新驅動中,科技創新是第一位的,其餘各項創新都是圍繞著科技創新來做的。從形勢和現狀上來分析,科學技術已從微觀向宏觀演進,學科多點突破、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新興學科不斷湧現。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清潔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呈現群體躍進態勢,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催生了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深圳市的創新主體在企業,所以一定要搞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該市場管的,一定要歸於市場;該政府管的,政府責無旁貸。
看點一
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創新就是要創造新的事物,凡有別於常規或者常人思路的見解或行動,我們就稱之為創新。每個人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可以做一點創新,積累起來就不可小覷。
創新方麵有一句話叫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創新有很多,包括管理的創新、模式的創新、要素的創新、投資模式的創新。為什麼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那些創新就不重要嗎?不是這樣的,那些創新也很重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際上那些創新一直在圍繞著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包括三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所以一定要有人才、有載體、有企業,還要有資金鏈作為基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這是四鏈融合。這四鏈融合,是創新必須要遵循的一個規律,就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這樣產業和資金就聯係起來了,政策鏈是全麵的統籌和協調,它貫穿前三個鏈。處理好這四個鏈的關係,科技創新才能做好。
我國原來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這些方式肯定有它的弊端,不太好用就要把它改掉,回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創新驅動可以彌補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所有缺陷。那麼,創新驅動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完全彌補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缺陷呢?這需要結合我們的發展現狀進行綜合分析。
看點二
深圳創新的理念與思考
梁永生說,不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演進的趨勢,所有的科技儲備都是徒勞。但是什麼人能把握住科技革命和產業演進的趨勢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找到這種人,所以隻有我們自己去尋找。
梁永生認為,認識到自己的困難和問題,既要尊重客觀,又不能妄自菲薄。深圳已經知道自己麵臨什麼樣的形勢,也知道應該怎樣去做。深圳一直在探索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去年,深圳在IT技術上增加產值758億元。深圳第二個關注的是生物技術,因為生物技術離不開IT。
深圳建有一個評價體係,對轄區企業的高、中、低端人才進行評價。世界創新版圖在加速重構,中國科技創新環境在不斷改善。怎麼樣去做?什麼是科技創意產業?政府應該搞清楚自身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凡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該政府做的事情不要去做。
看點三
深圳創新的 做法與舉措
梁永生認為,創新,首先就是引進人才。深圳要打造的第一個層麵是城市國際化,就是讓隻會說英語的人在深圳能夠自由生活。其次,要時刻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深圳有一大批創業園區,積聚了一大批孵化器。深圳每年拿出兩億元,力推孵化器加速發展。第四,建立全球化的創新網絡,大力開展創新工作。深圳在全球的定位是創新資源的集聚地,現在深圳是引進人才,未來是人才想來深圳。
企業該如何進行科技創新?梁永生認為,要精準定位,定位是基礎。深圳在支持創新方麵,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規劃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立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機製,努力形成新興產業集群等;其次是建設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國際創新資源集聚地等。記者 張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