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麥子熟時杏子黃,布穀聲聲農人忙。”麥收時節,黃澄澄的杏、青裏透紅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紛紛上市。說起杏兒和它的桃李“兄弟”們,既有諸如“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等民諺,也有類似“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的“忠告”。那麼,這些說法到底哪個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養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傷人”隻能少嚐嗎?
桃子“養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就開始栽種的本土水果。“園有桃,其實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裏,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豐富的核果,鮮桃中有超過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教授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說,“桃養人”的說法可能與吃桃易帶來的飽腹感有關。所謂飽腹感,即沒有吃很多東西就有飽的感覺。研究表明,熱量同等的情況下,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容易讓人覺得飽(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讓人覺得飽)。此外,膳食纖維含量高、顆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讓人有很強的飽腹感。而桃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後讓人有明顯的飽腹感。
相對於杏和李子來說,桃子的熱量高一些。同時,桃子含的糖分雖然主要是甜度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數僅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膠對預防三高、緩解便秘、減輕體重等,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被認為是“友好”到可以“養人”的水果。
不過,這並不意味人們可以不加節製地吃桃子。
劉少偉分析說,桃子畢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過多會造成糖分攝取過量,長期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肥胖,特別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製桃子的攝入量。而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是嬰幼兒腸胃功能差,無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質,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發紅、脫皮、瘙癢等症狀。特別是帶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幹淨,也不能完全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適量吃杏並不“傷人”
杏的故鄉同樣也在中國。在我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則華;四月,囿有見杏”的敘述。
杏雖曾是人們眼中的珍貴果品,但人們對它的戒備似乎由來已久。北宋的《本草衍義》中有“小兒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中,“杏傷人”的說法更加直白。
劉少偉分析說,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的經驗雖並不“普適”,但確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豐富的果酸和水楊酸,過量食用會導致胃酸過多,造成消化道不適,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應少吃。從中醫學角度看,杏是一種性溫偏熱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導致火熱蘊積、口舌生瘡、大便燥結等。如《本草衍義》中之所以強調小兒不宜吃杏,是因為杏吃多了易“致瘡癰及上膈熱”。
杏吃多了有安全隱患,但不意味著它就不能吃。畢竟,就營養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現著實不差。
劉少偉說,相對於桃子和李子來說,杏肉中的維生素A含量較高,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礦物質,這些有益人體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樣,含有的熱量少、水分多,是減肥的佳品。杏的含鐵量高,是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理想輔助食物;含鉀多、含鈉少,適合水腫病人食用;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潤腸通便。
所以,“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的說法雖然誇張,但也是對杏食療價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種植曆史。李子果實酸甜多汁,可以鮮食或製作果醬、釀李子酒等。李子品種多樣、果色繁多,從黃色、紅色到紫紅、紫黑色……飽滿圓潤、惹人喜愛。連《詩經》中都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可見李子是絕對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麼,古人為什麼勸誡人們少吃李子,甚至說“李子樹下埋死人”呢?
劉少偉介紹說,李子危害人體的說法由來已久。隋唐醫藥學家孫思邈說:“不可多食,令人虛。”而《滇南本草》中稱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損傷脾胃”。
從食品營養與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李子含有較多果酸,適量食用能促進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過量、果酸攝入過多,就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導致胃反酸、燒心等不適感。腸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還容易引起輕微腹瀉。此外,食用李子後,如果不及時清潔口腔,酸性成分長時間滯留在口腔內,還會損傷牙釉質。
青澀沒熟透的李子含有氫氰酸,一定劑量的氫氰酸(約為每公斤體重攝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劉少偉提醒人們不要吃沒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雖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顆即可。體質虛弱的患者,宜少食。
劉少偉強調,民諺中桃子、杏、李子這三種水果的利與害都是相對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適量就可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日水果的推薦食用量為200克—350克,且盡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攝取更多種類的營養。這個建議,同樣適用於夏日常見的桃李杏“三兄弟”。(記者李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麥子熟時杏子黃,布穀聲聲農人忙。”麥收時節,黃澄澄的杏、青裏透紅的桃子、紫色的李子紛紛上市。說起杏兒和它的桃李“兄弟”們,既有諸如“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等民諺,也有類似“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的“忠告”。那麼,這些說法到底哪個才是正解?真的是桃子“養人”可以多吃,杏和李子“傷人”隻能少嚐嗎?
桃子“養人”也不能多吃
桃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就開始栽種的本土水果。“園有桃,其實之殽”“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裏,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
桃子是甜美可口、汁水豐富的核果,鮮桃中有超過80%的水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教授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說,“桃養人”的說法可能與吃桃易帶來的飽腹感有關。所謂飽腹感,即沒有吃很多東西就有飽的感覺。研究表明,熱量同等的情況下,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容易讓人覺得飽(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易讓人覺得飽)。此外,膳食纖維含量高、顆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也能讓人有很強的飽腹感。而桃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食用速度慢,食用後讓人有明顯的飽腹感。
相對於杏和李子來說,桃子的熱量高一些。同時,桃子含的糖分雖然主要是甜度較高的蔗糖,但升糖指數僅為西瓜的三分之一。桃中含有的果膠對預防三高、緩解便秘、減輕體重等,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被認為是“友好”到可以“養人”的水果。
不過,這並不意味人們可以不加節製地吃桃子。
劉少偉分析說,桃子畢竟是水果,不是主食,一次食用過多會造成糖分攝取過量,長期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肥胖,特別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更需要控製桃子的攝入量。而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是嬰幼兒腸胃功能差,無法消化桃子中大量的大分子物質,食用桃子易引起嘴角發紅、脫皮、瘙癢等症狀。特別是帶毛的桃子,即使洗得很幹淨,也不能完全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適量吃杏並不“傷人”
杏的故鄉同樣也在中國。在我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就有“正月,梅杏施桃則華;四月,囿有見杏”的敘述。
杏雖曾是人們眼中的珍貴果品,但人們對它的戒備似乎由來已久。北宋的《本草衍義》中有“小兒尤不可食”杏,而到了明代的《滇南本草》中,“杏傷人”的說法更加直白。
劉少偉分析說,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的經驗雖並不“普適”,但確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杏含有豐富的果酸和水楊酸,過量食用會導致胃酸過多,造成消化道不適,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應少吃。從中醫學角度看,杏是一種性溫偏熱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導致火熱蘊積、口舌生瘡、大便燥結等。如《本草衍義》中之所以強調小兒不宜吃杏,是因為杏吃多了易“致瘡癰及上膈熱”。
杏吃多了有安全隱患,但不意味著它就不能吃。畢竟,就營養和味道而言,杏的表現著實不差。
劉少偉說,相對於桃子和李子來說,杏肉中的維生素A含量較高,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礦物質,這些有益人體的元素比很多水果都高。此外,杏和桃李一樣,含有的熱量少、水分多,是減肥的佳品。杏的含鐵量高,是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理想輔助食物;含鉀多、含鈉少,適合水腫病人食用;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潤腸通便。
所以,“端午吃個杏,到老沒有病”的說法雖然誇張,但也是對杏食療價值的肯定。
熟透的李子放心吃
李子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有3000多年的種植曆史。李子果實酸甜多汁,可以鮮食或製作果醬、釀李子酒等。李子品種多樣、果色繁多,從黃色、紅色到紫紅、紫黑色……飽滿圓潤、惹人喜愛。連《詩經》中都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可見李子是絕對拿得出手的好果子。
那麼,古人為什麼勸誡人們少吃李子,甚至說“李子樹下埋死人”呢?
劉少偉介紹說,李子危害人體的說法由來已久。隋唐醫藥學家孫思邈說:“不可多食,令人虛。”而《滇南本草》中稱其之所以“不可多食”,是因它“損傷脾胃”。
從食品營養與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李子含有較多果酸,適量食用能促進胃酸和胃消化酶分泌,有改善食欲、促消化作用,但一旦食用過量、果酸攝入過多,就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導致胃反酸、燒心等不適感。腸胃功能弱、消化不好的人,還容易引起輕微腹瀉。此外,食用李子後,如果不及時清潔口腔,酸性成分長時間滯留在口腔內,還會損傷牙釉質。
青澀沒熟透的李子含有氫氰酸,一定劑量的氫氰酸(約為每公斤體重攝取2毫克左右)可能致人中毒。因此,劉少偉提醒人們不要吃沒有熟透的李子,而熟透的李子雖然可以放心吃,但每天最多吃五六顆即可。體質虛弱的患者,宜少食。
劉少偉強調,民諺中桃子、杏、李子這三種水果的利與害都是相對而言的,日常食用注意適量就可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日水果的推薦食用量為200克—350克,且盡量混搭不同的水果一起食用,以攝取更多種類的營養。這個建議,同樣適用於夏日常見的桃李杏“三兄弟”。(記者李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