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這兩年,臨期食品突然火了起來,走在商場裏,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所謂臨期食品,也就是距離過期隻有幾個月或者幾天的食品,價格卻比日期新鮮的同類商品低了不少。
這也變相反映出,人們對保質期的要求往往是極高的。
但過期真的如此可怕嗎?一包薯片在到期那一天的24點之前吃,和24點之後吃,就會有本質的區別嗎?
保質期,保的到底是什麼?
在這裏,要明確一下,我們擔心的“過期了能不能吃”中的“能不能吃”往往是從安全性的角度出發;即過期了的食品,吃了會不會對人體有害。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一些食物,過期了絕對不能吃,比如鮮奶、鮮肉這類需要冷藏儲存且保質期極短的。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相似的體驗,同樣是肉類,冷藏的就比冷凍的貴。
而牛奶裏,新鮮的牛奶也總是比保質期長的好喝。這是由於,生鮮類的食物減少了保鮮技術的介入,往往更容易保留原有風味,也因此必須采取成本更高的冷鏈等方式儲存。
但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滋生細菌的可能性要遠超其他食品。如果不盡快吃完,不但口味和營養會大打折扣,安全係數也會大幅降低。其實,保質期這個概念的最初設定,就是為了安全起見。
不過,對於許多商家而言,為了規避風險,也為了商業利益,他們通常會把保質期的標準抬高一些。
像是薯片之類保質期長達一年的膨化食品,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就已經用了比較嚴苛的防腐工藝,減少了細菌入侵與滋生的可能。商家們設置的保質期,保的不僅是安全性,還多了“風味”與“口感”。畢竟,薯片作為零食,吃的就是美味以及哢哢脆的爽快。如果薯片一買來就是軟的,就算沒有安全問題,想必你也會直接拉黑這個品牌。
為了不砸招牌,商家可謂是煞費苦心:對食品設定多個指標,並且不斷進行實驗與改良,綜合確定出一個日期,在這個日期前,保證食品的各項數據——尤其是與風味有關的數據都能達標。
所以,咱們一般說的“保質期”,其實本身就包含好幾層意思。就拿隔壁的日本來說吧,在食品日期的標注上一般有三個不同的說法:最佳賞味期、安全使用期以及貨架期。對於那些保質期比較長的食品來說,其實用最佳賞味期來描述才相對符合。
所以,這類食品就算是在“過期一天”的情況下吃,也是可以的。
保質不僅在於日期,還在於儲存
有人會想,為了口味和安全的雙保險,隻要在保質期前吃掉就絕對沒問題了。實際上,這個觀點並不全麵。
一般來說,保質期往往和另一個指標挨著,那就是“儲存方式”。
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GB7718-2011)中的定義,保質期指的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儲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例如,采取巴氏滅菌法的鮮奶,往往會注明在冰箱裏冷藏儲存,有的甚至還會標出具體的溫度區間。
如果在太陽下放著,不用等到保質期裏說的三四天,可能兩小時就已經沒法吃了。
諸如海苔這類外包裝套著小包裝的食品也是同理;如果拆開外包裝,將其放置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儲存,再拿出來的時候,很可能就已經失去了脆脆的口感。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也極容易被人忽視的:開了包裝的食物和全新包裝的食物相比,保質期要重新計算。
當你打開包裝之後,食品原本的環境就會被破壞,這種破壞性也會隨食物種類的不同而變化。
例如鮮肉,在真空包裝裏能放兩三天,但在打開包裝令其接觸外來空氣的那一刻,細菌就已經在滋生、繁衍。
哪怕采取將其重新冷藏、放在密封袋裏保鮮等措施,也避免不了其在原定的保質期前就會變質的可能。
對於那些保質期長的食品而言,打開包裝的那一刻,它的美味程度就注定會直線下降了。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家族聚餐,買了瓶大容量的碳酸飲料,當晚喝的時候還是刺激感滿滿,但第二天再打開瓶蓋倒出來喝,就幾乎隻剩甜味了。
怎樣依據保質期判斷能不能吃?
關於過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怎樣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這裏,就為大家奉上一份攻略。
1.保質期較短的食品
如鮮肉、鮮奶,或者在店裏購買的蛋糕、壽司、便當等即做即食類食品,此類食品,建議按照食品包裝上的建議進行儲存,過期了就算未開袋也不要再食用了。
如果一次沒有吃完,最好做好保鮮措施,如放進保鮮袋裏密封並在冰箱儲存,盡快吃完。
2.保質期較長的食品
相對而言,這類食物,隻要沒有異味,表麵沒有發黴痕跡,即使過了保質期幾天也是可以吃的,隻不過口感可能沒以前那樣好了。
但要注意的是,保質期當天的24點以前吃和24點以後吃區別不大,但過期1天和過期1年差別可就大了。
畢竟,誰知道《重慶森林》裏隻買鳳梨罐頭的金城武,是因為吃了太多酸的鳳梨還是因為吃了太多過期鳳梨而吐。
3.特別注意
除了上麵提到的這些買來可能短期內就會吃掉的食品,生活中還有一類食品,由於太過常見而被人們忽略了它們的保質期。那就是每天做飯都離不開的調料。
很多人習慣把調料單獨拿出來,放在好看的調料盒裏,每次拿取也方便,但這樣其實就已經在縮減它的保質時間了,畢竟,既開了包裝、又換了儲存的地方。
而且,對於這些調料的儲存方式,很多人是不太會注意的。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你到廚房拿起蠔油瓶仔細看,會發現,它上麵標注了要冷藏儲存。
但是想解決,辦法也很簡單:調料瓶最好用能密封的,並且寫上它的存放時間。
這個攻略在常常做飯的家庭裏,也許用不著,但是對於那些偶爾才做一頓飯,一盒鹽能用幾個月的打工人而言,可就太有必要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這兩年,臨期食品突然火了起來,走在商場裏,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所謂臨期食品,也就是距離過期隻有幾個月或者幾天的食品,價格卻比日期新鮮的同類商品低了不少。
這也變相反映出,人們對保質期的要求往往是極高的。
但過期真的如此可怕嗎?一包薯片在到期那一天的24點之前吃,和24點之後吃,就會有本質的區別嗎?
保質期,保的到底是什麼?
在這裏,要明確一下,我們擔心的“過期了能不能吃”中的“能不能吃”往往是從安全性的角度出發;即過期了的食品,吃了會不會對人體有害。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一些食物,過期了絕對不能吃,比如鮮奶、鮮肉這類需要冷藏儲存且保質期極短的。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相似的體驗,同樣是肉類,冷藏的就比冷凍的貴。
而牛奶裏,新鮮的牛奶也總是比保質期長的好喝。這是由於,生鮮類的食物減少了保鮮技術的介入,往往更容易保留原有風味,也因此必須采取成本更高的冷鏈等方式儲存。
但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滋生細菌的可能性要遠超其他食品。如果不盡快吃完,不但口味和營養會大打折扣,安全係數也會大幅降低。其實,保質期這個概念的最初設定,就是為了安全起見。
不過,對於許多商家而言,為了規避風險,也為了商業利益,他們通常會把保質期的標準抬高一些。
像是薯片之類保質期長達一年的膨化食品,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就已經用了比較嚴苛的防腐工藝,減少了細菌入侵與滋生的可能。商家們設置的保質期,保的不僅是安全性,還多了“風味”與“口感”。畢竟,薯片作為零食,吃的就是美味以及哢哢脆的爽快。如果薯片一買來就是軟的,就算沒有安全問題,想必你也會直接拉黑這個品牌。
為了不砸招牌,商家可謂是煞費苦心:對食品設定多個指標,並且不斷進行實驗與改良,綜合確定出一個日期,在這個日期前,保證食品的各項數據——尤其是與風味有關的數據都能達標。
所以,咱們一般說的“保質期”,其實本身就包含好幾層意思。就拿隔壁的日本來說吧,在食品日期的標注上一般有三個不同的說法:最佳賞味期、安全使用期以及貨架期。對於那些保質期比較長的食品來說,其實用最佳賞味期來描述才相對符合。
所以,這類食品就算是在“過期一天”的情況下吃,也是可以的。
保質不僅在於日期,還在於儲存
有人會想,為了口味和安全的雙保險,隻要在保質期前吃掉就絕對沒問題了。實際上,這個觀點並不全麵。
一般來說,保質期往往和另一個指標挨著,那就是“儲存方式”。
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GB7718-2011)中的定義,保質期指的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儲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例如,采取巴氏滅菌法的鮮奶,往往會注明在冰箱裏冷藏儲存,有的甚至還會標出具體的溫度區間。
如果在太陽下放著,不用等到保質期裏說的三四天,可能兩小時就已經沒法吃了。
諸如海苔這類外包裝套著小包裝的食品也是同理;如果拆開外包裝,將其放置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儲存,再拿出來的時候,很可能就已經失去了脆脆的口感。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也極容易被人忽視的:開了包裝的食物和全新包裝的食物相比,保質期要重新計算。
當你打開包裝之後,食品原本的環境就會被破壞,這種破壞性也會隨食物種類的不同而變化。
例如鮮肉,在真空包裝裏能放兩三天,但在打開包裝令其接觸外來空氣的那一刻,細菌就已經在滋生、繁衍。
哪怕采取將其重新冷藏、放在密封袋裏保鮮等措施,也避免不了其在原定的保質期前就會變質的可能。
對於那些保質期長的食品而言,打開包裝的那一刻,它的美味程度就注定會直線下降了。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家族聚餐,買了瓶大容量的碳酸飲料,當晚喝的時候還是刺激感滿滿,但第二天再打開瓶蓋倒出來喝,就幾乎隻剩甜味了。
怎樣依據保質期判斷能不能吃?
關於過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怎樣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這裏,就為大家奉上一份攻略。
1.保質期較短的食品
如鮮肉、鮮奶,或者在店裏購買的蛋糕、壽司、便當等即做即食類食品,此類食品,建議按照食品包裝上的建議進行儲存,過期了就算未開袋也不要再食用了。
如果一次沒有吃完,最好做好保鮮措施,如放進保鮮袋裏密封並在冰箱儲存,盡快吃完。
2.保質期較長的食品
相對而言,這類食物,隻要沒有異味,表麵沒有發黴痕跡,即使過了保質期幾天也是可以吃的,隻不過口感可能沒以前那樣好了。
但要注意的是,保質期當天的24點以前吃和24點以後吃區別不大,但過期1天和過期1年差別可就大了。
畢竟,誰知道《重慶森林》裏隻買鳳梨罐頭的金城武,是因為吃了太多酸的鳳梨還是因為吃了太多過期鳳梨而吐。
3.特別注意
除了上麵提到的這些買來可能短期內就會吃掉的食品,生活中還有一類食品,由於太過常見而被人們忽略了它們的保質期。那就是每天做飯都離不開的調料。
很多人習慣把調料單獨拿出來,放在好看的調料盒裏,每次拿取也方便,但這樣其實就已經在縮減它的保質時間了,畢竟,既開了包裝、又換了儲存的地方。
而且,對於這些調料的儲存方式,很多人是不太會注意的。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你到廚房拿起蠔油瓶仔細看,會發現,它上麵標注了要冷藏儲存。
但是想解決,辦法也很簡單:調料瓶最好用能密封的,並且寫上它的存放時間。
這個攻略在常常做飯的家庭裏,也許用不著,但是對於那些偶爾才做一頓飯,一盒鹽能用幾個月的打工人而言,可就太有必要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