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反詐騙中心接到市民阮某某報警,他接到自稱支付寶客服的來電,稱要為其解決花唄信用問題。聽信對方話術的阮某某按照電話裏的引導,將22.8萬元欠款轉賬到指定賬戶,之後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記者調查發現,近幾個月以來,詐騙團夥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人員,以幫助消除不良征信為名實施的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數量,一度出現激增。公安部門提醒,公眾接到此類電話需提高警惕。
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激增
前不久,福建漳州市民林女士接到詐騙電話,對方以清償京東白條欠款為由,將林女士引導到其他貸款平台借款,並將14萬元借款轉賬至詐騙賬戶。漳州市反詐騙中心接警後及時止付,5分鍾內將14萬元攔截。
“大量詐騙分子偽裝成金融平台客服等身份,聲稱信用貸款賬戶存在違規額度,或稱不注銷可能影響個人征信,誘導受害者按照他們設定好的套路進行操作,誘騙受害者將資金轉入詐騙賬戶。”福州市公安局民警饒露明說.
福州、泉州、莆田等多地公安民警表示,去年七八月以來,以京東白條、支付寶花唄、校園貸等名義實施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量激增。以福州市鼓樓區為例,此類案件占電信詐騙類警情的比例,從去年8月的約8%增長到去年11月的約20%。
莆田市公安局民警謝風建介紹,虛假征信詐騙案件的典型“劇本”是:利用固定電話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來電,告知受害人不抓緊時間還款或注銷賬戶會影響個人征信,吸引受害人下載App並在借貸平台貸款,誘導受害人取出貸款並轉到詐騙賬戶。
“虛假征信詐騙就是詐騙團夥重新整合話術、上下遊黑灰產、洗錢通道等作案環節,利用人們重視征信的心理特點而設計的新圈套。”多地公安民警說。
基層辦案民警表示,虛假征信詐騙並非新出現的詐騙手法,較早出現在涉校園貸詐騙案件中,利用大學生防範意識低、社會經驗少的弱點實施詐騙,在打擊力度加大後發案量明顯下降。但隨著市麵上提供貸款服務的App增多,詐騙分子開始冒充支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客服人員,作案對象也擴大到更多群體。
詐騙手段不斷升級
去年11月,福州某中學教師陳某接到自稱是京東客服的電話,稱如果不解綁京東白條會影響征信,並發來一個網絡鏈接。陳某點開鏈接後進入自稱是銀聯客服的對話框,按照對方引導從指定的貸款平台借出26萬元錢款,再彙入詐騙團夥指定的銀行賬戶。
陳某說,由於自己確實是京東白條用戶,所以接到電話後就相信了對方。因為很看重個人征信,很快就被帶入陷阱,錢款轉賬出去後意識到被騙了。
利用“區號+座機號碼”等固定電話作案,是虛假征信詐騙的另一特點。泉州市公安局豐澤分局民警蘇景泉說,此前詐騙案件中,不法分子一般通過虛擬手機號、“95”號段號碼、“+”或“00”開頭的境外號碼等外撥電話。相較這些傳統方式,很多受害者看到是固話來電,就對對方的金融客服身份信以為真,欺騙性、隱蔽性大大增強,近期已偵破多起此類案件。
警方在一起案件中查明,有通信運營商的內部裝線工使用他人信息代開寬帶,並獲得對應的固話號碼。開通後,境外詐騙團夥人員指揮境內人員購買光貓、網關等通信設備,通過互聯網使用遠程操控軟件,以固定電話號碼外呼受害人,一個電話號碼一天撥打量超過1000次。
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日趨科技化、精準化,受害人一旦上鉤極易“入坑”。多起案件中,詐騙分子引導受害人下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遠程指導並觀看受害人的操作。在公安部刑偵局發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江蘇的吳先生接到自稱某平台工作人員電話,按要求下載了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並在對方遠程指導下完成借款、轉賬等程序,被騙11萬餘元。
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增強防騙意識
據了解,隨著公安機關打擊力度加大,今年1月,此類案件發案量已開始大幅下降。受訪公安民警表示,虛假征信詐騙案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詐騙團夥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更為精準,實施詐騙的目的性更強。多名民警表示,這反映購物訂單信息被泄露的風險較大,既有可能出現在快遞物流環節,也有可能是從互聯網電商平台流出。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於係統安全防護滯後等原因,互聯網企業、電商平台等儲存的大量公民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和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信息通過境外網站等平台進行非法交易,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在偵辦詐騙犯罪的同時,要加大對上遊個人信息泄露的溯源,堅持“一案雙查”、全鏈條打擊;同時,要進一步壓實互聯網平台個人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切實紮緊個人信息保護的“籬笆牆”。
謝風建等民警提示,公民需進一步增強反詐防騙意識,遇到陌生電話自稱為“某某金融客服”時,不可輕信對方,可以自行通過平台官方渠道進行核實;在與客服交流期間,拒絕加好友、下軟件、開視頻,隻要對方提到轉賬、保證金、手續費、安全賬戶等與資金有關詞彙,直接掛掉電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反詐騙中心接到市民阮某某報警,他接到自稱支付寶客服的來電,稱要為其解決花唄信用問題。聽信對方話術的阮某某按照電話裏的引導,將22.8萬元欠款轉賬到指定賬戶,之後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記者調查發現,近幾個月以來,詐騙團夥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人員,以幫助消除不良征信為名實施的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數量,一度出現激增。公安部門提醒,公眾接到此類電話需提高警惕。
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激增
前不久,福建漳州市民林女士接到詐騙電話,對方以清償京東白條欠款為由,將林女士引導到其他貸款平台借款,並將14萬元借款轉賬至詐騙賬戶。漳州市反詐騙中心接警後及時止付,5分鍾內將14萬元攔截。
“大量詐騙分子偽裝成金融平台客服等身份,聲稱信用貸款賬戶存在違規額度,或稱不注銷可能影響個人征信,誘導受害者按照他們設定好的套路進行操作,誘騙受害者將資金轉入詐騙賬戶。”福州市公安局民警饒露明說.
福州、泉州、莆田等多地公安民警表示,去年七八月以來,以京東白條、支付寶花唄、校園貸等名義實施虛假征信類詐騙案件量激增。以福州市鼓樓區為例,此類案件占電信詐騙類警情的比例,從去年8月的約8%增長到去年11月的約20%。
莆田市公安局民警謝風建介紹,虛假征信詐騙案件的典型“劇本”是:利用固定電話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來電,告知受害人不抓緊時間還款或注銷賬戶會影響個人征信,吸引受害人下載App並在借貸平台貸款,誘導受害人取出貸款並轉到詐騙賬戶。
“虛假征信詐騙就是詐騙團夥重新整合話術、上下遊黑灰產、洗錢通道等作案環節,利用人們重視征信的心理特點而設計的新圈套。”多地公安民警說。
基層辦案民警表示,虛假征信詐騙並非新出現的詐騙手法,較早出現在涉校園貸詐騙案件中,利用大學生防範意識低、社會經驗少的弱點實施詐騙,在打擊力度加大後發案量明顯下降。但隨著市麵上提供貸款服務的App增多,詐騙分子開始冒充支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客服人員,作案對象也擴大到更多群體。
詐騙手段不斷升級
去年11月,福州某中學教師陳某接到自稱是京東客服的電話,稱如果不解綁京東白條會影響征信,並發來一個網絡鏈接。陳某點開鏈接後進入自稱是銀聯客服的對話框,按照對方引導從指定的貸款平台借出26萬元錢款,再彙入詐騙團夥指定的銀行賬戶。
陳某說,由於自己確實是京東白條用戶,所以接到電話後就相信了對方。因為很看重個人征信,很快就被帶入陷阱,錢款轉賬出去後意識到被騙了。
利用“區號+座機號碼”等固定電話作案,是虛假征信詐騙的另一特點。泉州市公安局豐澤分局民警蘇景泉說,此前詐騙案件中,不法分子一般通過虛擬手機號、“95”號段號碼、“+”或“00”開頭的境外號碼等外撥電話。相較這些傳統方式,很多受害者看到是固話來電,就對對方的金融客服身份信以為真,欺騙性、隱蔽性大大增強,近期已偵破多起此類案件。
警方在一起案件中查明,有通信運營商的內部裝線工使用他人信息代開寬帶,並獲得對應的固話號碼。開通後,境外詐騙團夥人員指揮境內人員購買光貓、網關等通信設備,通過互聯網使用遠程操控軟件,以固定電話號碼外呼受害人,一個電話號碼一天撥打量超過1000次。
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日趨科技化、精準化,受害人一旦上鉤極易“入坑”。多起案件中,詐騙分子引導受害人下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遠程指導並觀看受害人的操作。在公安部刑偵局發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江蘇的吳先生接到自稱某平台工作人員電話,按要求下載了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並在對方遠程指導下完成借款、轉賬等程序,被騙11萬餘元。
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增強防騙意識
據了解,隨著公安機關打擊力度加大,今年1月,此類案件發案量已開始大幅下降。受訪公安民警表示,虛假征信詐騙案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詐騙團夥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更為精準,實施詐騙的目的性更強。多名民警表示,這反映購物訂單信息被泄露的風險較大,既有可能出現在快遞物流環節,也有可能是從互聯網電商平台流出。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於係統安全防護滯後等原因,互聯網企業、電商平台等儲存的大量公民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和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信息通過境外網站等平台進行非法交易,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在偵辦詐騙犯罪的同時,要加大對上遊個人信息泄露的溯源,堅持“一案雙查”、全鏈條打擊;同時,要進一步壓實互聯網平台個人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切實紮緊個人信息保護的“籬笆牆”。
謝風建等民警提示,公民需進一步增強反詐防騙意識,遇到陌生電話自稱為“某某金融客服”時,不可輕信對方,可以自行通過平台官方渠道進行核實;在與客服交流期間,拒絕加好友、下軟件、開視頻,隻要對方提到轉賬、保證金、手續費、安全賬戶等與資金有關詞彙,直接掛掉電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