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辟謠平台 > 權威發布 > 正文

辟謠平台

合力共治 破除“舌尖上的謠言”
更新時間:2020-7-3 10:07:08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食品安全領域是網絡謠言的重災區,“舌尖上的謠言”易引發消費者恐慌。謠言治理,需要多方力量協同參與,構建辟謠新生態

  食品是網絡謠言的高發領域

  福建楊梅產季已進入尾聲。近日,營養師阮光鋒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回應關於楊梅的三大謠言。

  吃一顆楊梅等於吃10條蟲子?楊梅果肉中的蟲子實則果蠅幼蟲,生來以水果為食,不攜帶傳染病菌,並無食用風險,鹽水浸泡即可輕鬆去除。

  楊梅都是注膠的?搓洗楊梅後留下的膠狀物其實是它的果肉,給楊梅注膠費時費力,還容易破壞果肉,不利儲運,得不償失。

  楊梅都是染色的?清洗楊梅時“掉色”,實際上是果肉中富含的水溶性花青素,染色可能性極低。

  作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已不是第一次為楊梅辟謠了。年年辟謠卻年年有謠言,這讓阮光鋒很無奈。

  早前,新華網主辦的中國食品辟謠論壇發布數據稱,網絡謠言涉及的諸多領域中,食品類別占比最高,達45%。“舌尖上的謠言”通常具有標題誇張、無明確時空信息、假專家坐鎮、呈現形態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等特征。同時,“季節謠”“舊謠翻新”現象顯著。每當時令農產品上市,老謠言便新瓶裝舊酒,添油加醋,死灰複燃。

  食品安全信息燃點低、觸點多、傳播快、影響大。“舌尖上的謠言”不僅易引發消費者恐慌,甚至衝擊了農業產業。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

  在專家看來,隻要具備基本常識,這些謠言便不攻自破。但科普並沒有想象中容易,尤其是麵向老年人等謠言易感人群。

  福建醫學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廈門市海滄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巫曉強說,遇到不少迷信食療以致貽誤病情的病例。高血壓患者聽信綠豆湯、南非葉降壓謠言,擅自停用降壓藥,結果血壓不降反升;糖尿病患者盲信紅豆杉根降糖法,血糖越吃越高。謠言經常針對患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患者一定要謹遵醫囑,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並定期複診。

  作為專業科普工作者,阮光鋒說,在給家人辟謠時,他們似乎更容易相信別人。這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成因——謠言總是比真相更吸引人,人們對未知的人和事更容易抱有幻想,更願意接受符合自己認知的說法,對顛覆認知的觀點天然存在抗拒心理。

  但這並不意味著科普無法開展。阮光鋒分享了家庭場景中的科普策略。

  “科普從娃娃抓起,給小孩子科普更加容易,且能通過孩子影響老人,減少老人的抗拒心理。”阮光鋒認為,家庭科普應以常識為主,而非高深的科學理論或仍處在論證階段的前沿研究。更重要的是,科普要具有人情味。“對老人多溝通、多陪伴,用他們願意接受的方式科普,譬如中老年人表情包,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偏見。”

  培育謠言治理新生態

  “舌尖上的謠言”滋生並傳播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謠言治理,首先要用正確的知識快速反擊,主動展開正麵宣傳,傳播普及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讓真相跑贏謠言。

  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食品安全領域謠言治理,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辟謠,通過專題講座、電台廣播等方式傳播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及時發布食品安全權威信息,消除謠言滋生的土壤。

  科學辟謠,需要專業支撐。早在2011年,我省便組建食品安全專家庫,並在此基礎上成立福建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麵對“舌尖上的謠言”,他們及時提供科學權威的專業谘詢、釋疑解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專家庫實行動態管理,實時進行調整和補充。

  提高造謠傳謠違法成本,同樣重要。

  業者認為,違法者炮製食品安全謠言,大多出於博取關注,吸粉變現,乃至敲詐勒索等目的。要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通過網絡傳播食品安全謠言擾亂市場秩序、從中牟利的惡劣行為嚴懲不貸,提高執法震懾力。

  謠言治理,不僅需要政府強化監管,更需要凝聚全社會智慧與共識,引導企業、媒體、專業機構、公眾等多方力量協同參與,合力共治,構建辟謠新生態。

文章編輯:楊銘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合力共治 破除“舌尖上的謠言”
2020-7-3 10:07:08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食品安全領域是網絡謠言的重災區,“舌尖上的謠言”易引發消費者恐慌。謠言治理,需要多方力量協同參與,構建辟謠新生態

  食品是網絡謠言的高發領域

  福建楊梅產季已進入尾聲。近日,營養師阮光鋒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回應關於楊梅的三大謠言。

  吃一顆楊梅等於吃10條蟲子?楊梅果肉中的蟲子實則果蠅幼蟲,生來以水果為食,不攜帶傳染病菌,並無食用風險,鹽水浸泡即可輕鬆去除。

  楊梅都是注膠的?搓洗楊梅後留下的膠狀物其實是它的果肉,給楊梅注膠費時費力,還容易破壞果肉,不利儲運,得不償失。

  楊梅都是染色的?清洗楊梅時“掉色”,實際上是果肉中富含的水溶性花青素,染色可能性極低。

  作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已不是第一次為楊梅辟謠了。年年辟謠卻年年有謠言,這讓阮光鋒很無奈。

  早前,新華網主辦的中國食品辟謠論壇發布數據稱,網絡謠言涉及的諸多領域中,食品類別占比最高,達45%。“舌尖上的謠言”通常具有標題誇張、無明確時空信息、假專家坐鎮、呈現形態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等特征。同時,“季節謠”“舊謠翻新”現象顯著。每當時令農產品上市,老謠言便新瓶裝舊酒,添油加醋,死灰複燃。

  食品安全信息燃點低、觸點多、傳播快、影響大。“舌尖上的謠言”不僅易引發消費者恐慌,甚至衝擊了農業產業。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

  在專家看來,隻要具備基本常識,這些謠言便不攻自破。但科普並沒有想象中容易,尤其是麵向老年人等謠言易感人群。

  福建醫學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廈門市海滄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巫曉強說,遇到不少迷信食療以致貽誤病情的病例。高血壓患者聽信綠豆湯、南非葉降壓謠言,擅自停用降壓藥,結果血壓不降反升;糖尿病患者盲信紅豆杉根降糖法,血糖越吃越高。謠言經常針對患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患者一定要謹遵醫囑,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並定期複診。

  作為專業科普工作者,阮光鋒說,在給家人辟謠時,他們似乎更容易相信別人。這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成因——謠言總是比真相更吸引人,人們對未知的人和事更容易抱有幻想,更願意接受符合自己認知的說法,對顛覆認知的觀點天然存在抗拒心理。

  但這並不意味著科普無法開展。阮光鋒分享了家庭場景中的科普策略。

  “科普從娃娃抓起,給小孩子科普更加容易,且能通過孩子影響老人,減少老人的抗拒心理。”阮光鋒認為,家庭科普應以常識為主,而非高深的科學理論或仍處在論證階段的前沿研究。更重要的是,科普要具有人情味。“對老人多溝通、多陪伴,用他們願意接受的方式科普,譬如中老年人表情包,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偏見。”

  培育謠言治理新生態

  “舌尖上的謠言”滋生並傳播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謠言治理,首先要用正確的知識快速反擊,主動展開正麵宣傳,傳播普及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讓真相跑贏謠言。

  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食品安全領域謠言治理,對社會上流傳較廣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辟謠,通過專題講座、電台廣播等方式傳播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及時發布食品安全權威信息,消除謠言滋生的土壤。

  科學辟謠,需要專業支撐。早在2011年,我省便組建食品安全專家庫,並在此基礎上成立福建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麵對“舌尖上的謠言”,他們及時提供科學權威的專業谘詢、釋疑解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專家庫實行動態管理,實時進行調整和補充。

  提高造謠傳謠違法成本,同樣重要。

  業者認為,違法者炮製食品安全謠言,大多出於博取關注,吸粉變現,乃至敲詐勒索等目的。要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通過網絡傳播食品安全謠言擾亂市場秩序、從中牟利的惡劣行為嚴懲不貸,提高執法震懾力。

  謠言治理,不僅需要政府強化監管,更需要凝聚全社會智慧與共識,引導企業、媒體、專業機構、公眾等多方力量協同參與,合力共治,構建辟謠新生態。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