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缺點在於從采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
6月25日,北京11人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有10人完成流調。記者發現,其中3人在初次接受核酸檢測時出現陰性結果,但抗體檢測出陽性。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否意味著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靈敏”?有必要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嗎?
為何確診者核酸檢測為陰?
一位北京三甲醫院感染科專家分析,這三名患者在初次核酸檢測中,應是遇到了“假陰性”的情況。即患者體內實際存在新冠病毒,但未被檢測出來。
記者了解到,初次核酸檢測為陰性、隨後確診的病例,並非第一次發生,此前,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甚至多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2月5日,一位從武漢前往北京的發熱肺炎患者,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在入院前,患者三次的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曾以重症甲流收入院。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後,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為什麼會出現“假陰”?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製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在實際操作中,采樣質量、感染時間、標本類型、檢測試劑等,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結果,如下呼吸道標本陽性率就明顯高於上呼吸道標本。因此單憑一次核酸檢測,不能100%診斷或排除。
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靠譜”嗎?
明明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核酸檢測卻沒有立即得出陽性結果,反倒是抗體檢測出陽性,這是否意味著在診斷新冠肺炎時,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加“靠譜”?
上述感染科專家否認了這一看法。他表示,核酸檢測雖然很難回避“假陰”,但能直接檢測出人體內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其陽性結果有重要意義,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抗體檢測,是通過查找人體內是否存在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來判斷是否有或者曾經有過新冠病毒。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
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哪怕沒有出現症狀,也能通過檢測病毒基因來發現是否感染。缺點在於從采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
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抗體IgM通常在發病後3-6天方能檢出,抗體IgG在發病後10-18天方能檢測出,達不到早診斷的要求。此外,即便檢出抗體陽性,也未必等同於患者此時正處於感染狀態。
抗體檢測可以彌補核酸檢測靈敏度的不足,但不能取代核酸檢測。當然,根據最新版的診療方案,如果兩種抗體都是陽性,也能作為診斷的一個標準。
更“靈敏”的抗體檢測 是否應大範圍推廣?
由於核酸檢測“假陰性”時有發生,有市民疑惑,是否應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以提高篩查的可靠性?
專家表示,以北京目前極低的感染率,都做抗體檢測,費效比太低,沒有必要。而且,任何檢測都不是萬能的,抗體檢測也會有“假陽性”,在進行大範圍篩查時,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就算隻有千分之一的假陽性,哪怕北京隻有200萬人進行抗體檢測,也會出現2000人的誤判,這個數字已經遠超這十多天累計確診的人數了。意義不大,也容易造成社會恐慌。抗體檢測的作用,主要還是有針對性地“補漏”。比如發熱患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要高於沒有流行病學史的普通人,所以發熱門診增加了抗體檢測。疾控部門進行流調溯源時,抗體也能提供一些線索。
為什麼核酸檢測要求是七日內有效呢?
國家衛健委官網6月25日發布《關於做好精準健康管理推薦人員有序流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有中高風險等級地區旅居史的人員,跨地區流動時須持有到達目的地前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能夠出示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碼“綠碼”。
“核酸檢測隻有七天有效,是因為在流行區感染新冠病毒7天左右,在上呼吸道就能檢測出來核酸。”樹蘭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盛國平解釋說,一般新冠病毒是感染後第3~7天的時候,就會有症狀表現出來了,到第7天的時候,檢測出來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這時陽性的幾率就明顯增加了。
短期內的檢測,可以盡可能篩選出無症狀感染者,符合應檢盡檢的要求,並減少傳播風險。如果做完核酸檢測七天後,萬一又接觸到了新冠感染者,還是可能成為一個感染者,尤其是高危地區的人。
那麼如果有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在做核酸檢測時距離感染時間不到3天,還沒有出現症狀,有沒有可能核酸檢測也是陰性呢?
“當然也不排除這種極個別的情況會發生,這也是為什麼會要求多次檢測的原因。”北京佑安醫院肝病內分泌科主任徐斌徐斌主任介紹,就是因為有一些個例情況存在的可能性,所以還是要求大家都戴好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離做好個人防護,如果核酸檢測超過7天,還需要再次檢測。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缺點在於從采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
6月25日,北京11人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有10人完成流調。記者發現,其中3人在初次接受核酸檢測時出現陰性結果,但抗體檢測出陽性。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否意味著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靈敏”?有必要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嗎?
為何確診者核酸檢測為陰?
一位北京三甲醫院感染科專家分析,這三名患者在初次核酸檢測中,應是遇到了“假陰性”的情況。即患者體內實際存在新冠病毒,但未被檢測出來。
記者了解到,初次核酸檢測為陰性、隨後確診的病例,並非第一次發生,此前,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甚至多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2月5日,一位從武漢前往北京的發熱肺炎患者,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在入院前,患者三次的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曾以重症甲流收入院。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後,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為什麼會出現“假陰”?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製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在實際操作中,采樣質量、感染時間、標本類型、檢測試劑等,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結果,如下呼吸道標本陽性率就明顯高於上呼吸道標本。因此單憑一次核酸檢測,不能100%診斷或排除。
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靠譜”嗎?
明明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核酸檢測卻沒有立即得出陽性結果,反倒是抗體檢測出陽性,這是否意味著在診斷新冠肺炎時,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加“靠譜”?
上述感染科專家否認了這一看法。他表示,核酸檢測雖然很難回避“假陰”,但能直接檢測出人體內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其陽性結果有重要意義,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抗體檢測,是通過查找人體內是否存在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來判斷是否有或者曾經有過新冠病毒。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
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哪怕沒有出現症狀,也能通過檢測病毒基因來發現是否感染。缺點在於從采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
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抗體IgM通常在發病後3-6天方能檢出,抗體IgG在發病後10-18天方能檢測出,達不到早診斷的要求。此外,即便檢出抗體陽性,也未必等同於患者此時正處於感染狀態。
抗體檢測可以彌補核酸檢測靈敏度的不足,但不能取代核酸檢測。當然,根據最新版的診療方案,如果兩種抗體都是陽性,也能作為診斷的一個標準。
更“靈敏”的抗體檢測 是否應大範圍推廣?
由於核酸檢測“假陰性”時有發生,有市民疑惑,是否應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以提高篩查的可靠性?
專家表示,以北京目前極低的感染率,都做抗體檢測,費效比太低,沒有必要。而且,任何檢測都不是萬能的,抗體檢測也會有“假陽性”,在進行大範圍篩查時,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就算隻有千分之一的假陽性,哪怕北京隻有200萬人進行抗體檢測,也會出現2000人的誤判,這個數字已經遠超這十多天累計確診的人數了。意義不大,也容易造成社會恐慌。抗體檢測的作用,主要還是有針對性地“補漏”。比如發熱患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要高於沒有流行病學史的普通人,所以發熱門診增加了抗體檢測。疾控部門進行流調溯源時,抗體也能提供一些線索。
為什麼核酸檢測要求是七日內有效呢?
國家衛健委官網6月25日發布《關於做好精準健康管理推薦人員有序流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有中高風險等級地區旅居史的人員,跨地區流動時須持有到達目的地前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能夠出示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碼“綠碼”。
“核酸檢測隻有七天有效,是因為在流行區感染新冠病毒7天左右,在上呼吸道就能檢測出來核酸。”樹蘭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盛國平解釋說,一般新冠病毒是感染後第3~7天的時候,就會有症狀表現出來了,到第7天的時候,檢測出來的可能性是最大的,這時陽性的幾率就明顯增加了。
短期內的檢測,可以盡可能篩選出無症狀感染者,符合應檢盡檢的要求,並減少傳播風險。如果做完核酸檢測七天後,萬一又接觸到了新冠感染者,還是可能成為一個感染者,尤其是高危地區的人。
那麼如果有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在做核酸檢測時距離感染時間不到3天,還沒有出現症狀,有沒有可能核酸檢測也是陰性呢?
“當然也不排除這種極個別的情況會發生,這也是為什麼會要求多次檢測的原因。”北京佑安醫院肝病內分泌科主任徐斌徐斌主任介紹,就是因為有一些個例情況存在的可能性,所以還是要求大家都戴好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離做好個人防護,如果核酸檢測超過7天,還需要再次檢測。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