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二月裏,有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因此整個二月都似乎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氣氛,就連謠言也趕著趟兒變著法兒地來湊熱鬧。
這不,當人們在大雪中盡情撒歡玩耍時,一條溫馨提示:“有些地方由於久不降雪所以采取人工增雪的措施,這種措施會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讓不少人心裏怎麼也溫馨不起來;正值應季蔬菜紮堆上市時節,“空心菜重金屬超標千萬別吃”的傳言也讓主婦們的心裏充滿糾結;而30年後再也吃不到巧克力的消息又不知令多少吃貨哭暈在廁所……
披上了科學的馬甲,謠言變得頗具迷惑性。不過,別擔心,我們請專家來粉碎謠言、還原真相,將你的疑惑、害怕和糾結一掃而光。
謠言一 空心菜大多重金屬超標
立春過後,許多應季蔬菜開始大量上市。空心菜作為代表之一,深受人們喜愛。最近有傳言說,空心菜是空心結構,又長在汙水中,很容易吸附重金屬,所以市麵上的空心菜大多重金屬超標,在國外根本沒有人吃。
專家表示,空心菜是空心結構沒錯,但汙水中種植空心菜的說法是空穴來風,由於空心菜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質不達標,空心菜根本無法生長存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空心菜是速生綠葉菜,旱地水田都能長,隻是水生的空心菜比旱地裏的粗大。”
“空心菜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關鍵是要看種在哪裏,怎麼種的。”朱毅說,空心菜本身的重金屬含量,取決於種植環境中土壤和水的重金屬含量,潔淨環境中生長的空心菜不會存在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相反,如果種植環境不達標,即便“不愛”吸附重金屬的作物,估計也難達到國家標準。
而所謂的國外沒人吃空心菜,這鍋不能讓空心菜來背。出於飲食習慣,外國人更偏愛西紅柿、土豆、西蘭花等蔬菜,因此空心菜在國外並不普及。但若僅依據這個,就把空心菜歸屬於有毒蔬菜,那就太冤了。
如果實在擔心重金屬的問題,那麼空心菜就最好吃莖不吃葉。“建議消費者去正規場所購買,或者換著產地來買,也能規避重金屬汙染的風險。”朱毅說。
謠言二 人工降雪危害人體健康
2月中旬,全國多地迎來了一次降雪過程,河北、山東等地抓住有利時機,利用人工增雪的方式來增加雪量。然而,微信朋友圈這樣的一則消息被很多人轉發:人工增雪用的炮彈是碘化銀,雪中會含有,因此會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注意不要讓小孩吃雪、出門要戴口罩……
據了解,在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製定的清潔水法案中,碘化銀被列為有毒物質。碘化銀為碘和銀的化合物,不易溶於水,但見光就分解為碘離子和銀離子。人體長期接觸碘和銀的化學物質也可出現中毒現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離開劑量談毒性和危害並不科學。雖然碘化銀中的銀離子是重金屬,但人工增雪的碘化銀用量極小,且分散在很大的區域範圍,單位麵積的含量微乎其微。
德州氣象工作人員解釋說,人工增雪采用發射火箭彈的方式,利用火箭彈中碘化銀催化劑,形成凝結核。一枚火箭彈僅含碘化銀幾克,可以形成幾十萬億個凝結核微粒進入雲中,形成上百億個冰晶產生降雪,對環境無影響,空氣中也沒有碘化銀漂浮物。
濟南市氣象局也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在人工影響天氣中使用的碘化銀,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所以市民不必擔心。
河北省氣象台專家提醒,不建議小朋友或好奇心重的朋友吃雪,即便碘化銀不易造成危害,但雪中還會有其他汙染物和雜質,吃雪是很不衛生的。
謠言三 景區山體被遊客戳成“蜂窩煤”
近日,一段四川樂山大佛景區“丹霞山體被遊客戳成蜂窩煤”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有導遊稱,這些岩壁上的孔洞都是遊人為了轉運,用手指戳出來的。
乍一看視頻,還真像那麼回事,水滴都能穿石,何況丹霞山體本就土質疏鬆,經不住遊客們的輪番指戳。不少人也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判。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很快,劇情反轉。有媒體報道稱,該短視頻內容“不屬實”,視頻中的導遊並非景區專業導遊。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微博回應稱,視頻中的岩壁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北門棧道入口處,但岩壁上的孔洞係天然形成,並非遊客人為造成。
曾任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副理事長的羅成德教授告訴媒體,這些孔洞是丹霞地貌的一種微地貌,名為“蜂窩岩地貌”。幹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在烈日照射下,儲水蒸發,濃縮成鹹水,最後幹枯,鹽分就保存在岩石中,導致紅砂岩有的層位含易溶的石膏、芒硝之類的鹽分就多,這樣的岩石風化時,表麵就會形成一些孔洞,這就是蜂窩岩地貌的成因。據羅成德介紹,全國以丹霞地貌著名的貴州赤水、四川古藺黃荊和廣東丹霞山等地,都有這種蜂窩岩地貌,它們的規模和孔洞直徑比樂山大佛景區山體上的都要大得多。
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表示,由於岩壁並非文物,並無相關法律法規禁止觸摸,同時遊客的觸摸是否會導致岩壁風化加速也無科學論證,因此管理難度較大。
雖然是一起烏龍事件,但也給我們提了個醒:眼見耳聞的並不一定屬實,文明出遊才是最美的風景。
謠言四 30年後再也吃不到巧克力
一說到多少年後有些東西會消失,人們心中總會泛起一絲失落。最近,一些媒體帶來了一則壞消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30年後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如果全球變暖的步伐持續行進,將導致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
“可可樹喜生在溫度高、濕度大、土壤肥沃的環境。要求栽培地區年平均溫度22.4至26.7攝氏度,月最低平均溫度15攝氏度,絕對最低溫度10攝氏度,雨量1400—2000毫米,怕大風和積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付鵬說,因30年間全球氣候變暖便導致可可滅絕的說法未免過於武斷。
他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對可可屬物種產生影響,但更多的是幹旱或洪澇帶來的危害,氣溫本身不是問題。“其實,可可在我國廣東、浙江、北京等地大棚內也有栽培,隻要控製好溫濕度即可。”
“這是美國海洋大氣氣候組織專家的一個預測,在未來30年裏,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需要大量水分的可可吃不飽水而產量大跌,最終會導致人類吃不上巧克力。”朱毅說,而科學家們已經先天下之憂而憂了,他們正在對可可樹進行基因編輯,讓它們能夠耐熱抗旱,所以吃貨們應該不用太擔心未來享受不到巧克力的甜蜜滋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二月裏,有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因此整個二月都似乎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氣氛,就連謠言也趕著趟兒變著法兒地來湊熱鬧。
這不,當人們在大雪中盡情撒歡玩耍時,一條溫馨提示:“有些地方由於久不降雪所以采取人工增雪的措施,這種措施會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讓不少人心裏怎麼也溫馨不起來;正值應季蔬菜紮堆上市時節,“空心菜重金屬超標千萬別吃”的傳言也讓主婦們的心裏充滿糾結;而30年後再也吃不到巧克力的消息又不知令多少吃貨哭暈在廁所……
披上了科學的馬甲,謠言變得頗具迷惑性。不過,別擔心,我們請專家來粉碎謠言、還原真相,將你的疑惑、害怕和糾結一掃而光。
謠言一 空心菜大多重金屬超標
立春過後,許多應季蔬菜開始大量上市。空心菜作為代表之一,深受人們喜愛。最近有傳言說,空心菜是空心結構,又長在汙水中,很容易吸附重金屬,所以市麵上的空心菜大多重金屬超標,在國外根本沒有人吃。
專家表示,空心菜是空心結構沒錯,但汙水中種植空心菜的說法是空穴來風,由於空心菜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質不達標,空心菜根本無法生長存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空心菜是速生綠葉菜,旱地水田都能長,隻是水生的空心菜比旱地裏的粗大。”
“空心菜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關鍵是要看種在哪裏,怎麼種的。”朱毅說,空心菜本身的重金屬含量,取決於種植環境中土壤和水的重金屬含量,潔淨環境中生長的空心菜不會存在重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相反,如果種植環境不達標,即便“不愛”吸附重金屬的作物,估計也難達到國家標準。
而所謂的國外沒人吃空心菜,這鍋不能讓空心菜來背。出於飲食習慣,外國人更偏愛西紅柿、土豆、西蘭花等蔬菜,因此空心菜在國外並不普及。但若僅依據這個,就把空心菜歸屬於有毒蔬菜,那就太冤了。
如果實在擔心重金屬的問題,那麼空心菜就最好吃莖不吃葉。“建議消費者去正規場所購買,或者換著產地來買,也能規避重金屬汙染的風險。”朱毅說。
謠言二 人工降雪危害人體健康
2月中旬,全國多地迎來了一次降雪過程,河北、山東等地抓住有利時機,利用人工增雪的方式來增加雪量。然而,微信朋友圈這樣的一則消息被很多人轉發:人工增雪用的炮彈是碘化銀,雪中會含有,因此會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注意不要讓小孩吃雪、出門要戴口罩……
據了解,在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製定的清潔水法案中,碘化銀被列為有毒物質。碘化銀為碘和銀的化合物,不易溶於水,但見光就分解為碘離子和銀離子。人體長期接觸碘和銀的化學物質也可出現中毒現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離開劑量談毒性和危害並不科學。雖然碘化銀中的銀離子是重金屬,但人工增雪的碘化銀用量極小,且分散在很大的區域範圍,單位麵積的含量微乎其微。
德州氣象工作人員解釋說,人工增雪采用發射火箭彈的方式,利用火箭彈中碘化銀催化劑,形成凝結核。一枚火箭彈僅含碘化銀幾克,可以形成幾十萬億個凝結核微粒進入雲中,形成上百億個冰晶產生降雪,對環境無影響,空氣中也沒有碘化銀漂浮物。
濟南市氣象局也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在人工影響天氣中使用的碘化銀,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所以市民不必擔心。
河北省氣象台專家提醒,不建議小朋友或好奇心重的朋友吃雪,即便碘化銀不易造成危害,但雪中還會有其他汙染物和雜質,吃雪是很不衛生的。
謠言三 景區山體被遊客戳成“蜂窩煤”
近日,一段四川樂山大佛景區“丹霞山體被遊客戳成蜂窩煤”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有導遊稱,這些岩壁上的孔洞都是遊人為了轉運,用手指戳出來的。
乍一看視頻,還真像那麼回事,水滴都能穿石,何況丹霞山體本就土質疏鬆,經不住遊客們的輪番指戳。不少人也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判。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很快,劇情反轉。有媒體報道稱,該短視頻內容“不屬實”,視頻中的導遊並非景區專業導遊。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微博回應稱,視頻中的岩壁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北門棧道入口處,但岩壁上的孔洞係天然形成,並非遊客人為造成。
曾任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副理事長的羅成德教授告訴媒體,這些孔洞是丹霞地貌的一種微地貌,名為“蜂窩岩地貌”。幹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在烈日照射下,儲水蒸發,濃縮成鹹水,最後幹枯,鹽分就保存在岩石中,導致紅砂岩有的層位含易溶的石膏、芒硝之類的鹽分就多,這樣的岩石風化時,表麵就會形成一些孔洞,這就是蜂窩岩地貌的成因。據羅成德介紹,全國以丹霞地貌著名的貴州赤水、四川古藺黃荊和廣東丹霞山等地,都有這種蜂窩岩地貌,它們的規模和孔洞直徑比樂山大佛景區山體上的都要大得多。
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表示,由於岩壁並非文物,並無相關法律法規禁止觸摸,同時遊客的觸摸是否會導致岩壁風化加速也無科學論證,因此管理難度較大。
雖然是一起烏龍事件,但也給我們提了個醒:眼見耳聞的並不一定屬實,文明出遊才是最美的風景。
謠言四 30年後再也吃不到巧克力
一說到多少年後有些東西會消失,人們心中總會泛起一絲失落。最近,一些媒體帶來了一則壞消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30年後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如果全球變暖的步伐持續行進,將導致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
“可可樹喜生在溫度高、濕度大、土壤肥沃的環境。要求栽培地區年平均溫度22.4至26.7攝氏度,月最低平均溫度15攝氏度,絕對最低溫度10攝氏度,雨量1400—2000毫米,怕大風和積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付鵬說,因30年間全球氣候變暖便導致可可滅絕的說法未免過於武斷。
他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對可可屬物種產生影響,但更多的是幹旱或洪澇帶來的危害,氣溫本身不是問題。“其實,可可在我國廣東、浙江、北京等地大棚內也有栽培,隻要控製好溫濕度即可。”
“這是美國海洋大氣氣候組織專家的一個預測,在未來30年裏,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需要大量水分的可可吃不飽水而產量大跌,最終會導致人類吃不上巧克力。”朱毅說,而科學家們已經先天下之憂而憂了,他們正在對可可樹進行基因編輯,讓它們能夠耐熱抗旱,所以吃貨們應該不用太擔心未來享受不到巧克力的甜蜜滋味。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