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原題:領紅包贈流量聽上去很美購物打折實為放餌釣魚
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隨著科技發展,老年人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如果將受騙廣泛定義為詐取錢財、欺騙感情、傳播謠言、虛假宣傳等多方麵,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者疑似上當受騙過)的中老年人比例高達67.3%。被騙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騙的信息類型主要是免費領紅包(60.3%)、贈送手機流量(52.3%)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48.6%)。
麵對互聯網環境,中老年人該如何適應,又麵臨哪些風險?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免費紅包實為廣告鏈接
陳唐是北京一家熟食店的老板,今年63歲,退休前在一家水泥廠工作。2017年8月20日上午6點,陳唐加入的一個微信群裏出現一個鏈接,標題為“某某(電影名)票房劍指60億,慶功夜宴,撒錢啦,我剛刷到……”陳唐對電影內容沒有太多關注,但是隱約記得不久前聽孫子提起過這部電影,加之是紅包鏈接,便放鬆了警惕,沒有多想就點了進去。
陳唐向記者描述,他點擊鏈接後,手機上出現的並非普通的微信紅包頁麵,而是類似於遊戲界麵,需要通過不斷下拉刷新頁麵來搶紅包。單次搶到的紅包越多、參與遊戲次數越多,相應賺到的錢也就越多。
陳唐參與了兩次遊戲,他向記者發來的微信頁麵截圖顯示,陳唐第二次搶到了148個紅包,總計14.35元,兩次遊戲累計紅包金額為40.96元,頁麵上還有“玩得越多,獎勵越大”等字樣。
兩次遊戲後,陳唐選擇“不玩了,立即提現”這一選項,但令他意外的是,這筆錢並不能被直接轉到他的微信零錢中,屏幕上“需要進一步分享至微信群之後才能領取”的提示讓他有些疑惑。陳唐又將鏈接分享至自己所在的另一個微信群,但分享之後又接到還需再分享至另外兩個微信群後才能提現的通知。陳唐將鏈接分享至3個微信群後發現,領取紅包還需要下載一款名為“某某商城”的應用。
經過進一步查詢,陳唐發現這款應用的宣傳語為“百萬紅包免費領,收益高達90%”,他這才察覺到不對勁,連忙終止了操作。
“這種騙術確實是令人防不勝防,如果不小心點開了就會被騙分享到好幾個群裏,導致多人連環被騙,最後在各個群裏泛濫。”陳唐說,他到最後一步才發現這有可能是某貸款融資平台的廣告鏈接,回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
“我們年紀大了,對於網上的一些東西不像年輕人懂得那麼多,不管怎樣以後都得長個記性了。”陳唐說。
領流量後銀行卡被盜刷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孫晴的父親在微信家庭群裏轉發了自己銀行卡的支出短信,短信顯示兩次支出累計600餘元。孫晴的父親今年59歲,在北京市昌平區經營一家小超市。
孫晴說,父親當天並沒有使用那張銀行卡進行任何消費,家人判斷這很有可能與父親當天早晨在朋友圈領取的“免費流量”有關。
據孫晴的父親回憶,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贈送流量的鏈接,聲稱隻要點擊、分享鏈接就可免費領取500兆流量。他點進去後發現,頁麵中提示流量需要實名領取,還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才能獲得領取資格,於是他便按照要求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信息。
孫晴說:“我爸爸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麵子,損失的錢數量不大,我們就沒有報警,最後帶他去銀行重新更改了密碼。我爸爸用智能手機有兩三年了,之前一直沒有出過什麼事情,我們也覺得挺放心,平常就沒有刻意在這方麵給他一些提醒。現在想來,還是應該多提醒他,畢竟老人對網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騙。”
58歲的趙梅也曾中過免費流量的招,她和女兒一家居住在北京市豐台區,現在的“工作”是照顧外孫。
趙梅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微信文章,其中有一個贈送免費4G流量的活動,隻需輸入手機號便能領取每月1G流量。領取流量後,頁麵上出現了抽獎活動,趙梅順勢參與,之後便收到了“中獎”提醒,活動方顯示她抽中了一款電子手表,填寫個人信息及收貨地址等便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將禮品直接送到她的手中。
趙梅認為手表的描述看起來很“高檔”,正好可以給自己的小外孫玩,於是便支付了30元郵費。
一周後,趙梅收到獎品才發現,手表根本不能用。趙梅說,她完全是掉進了圈套,“手表是壞的,我還白白花了幾十元運費,以後再也不能相信這些東西了”。
網絡購物遭遇退款陷阱
李芳今年67歲,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員工,今年1月,她在某網購平台的一家旗艦店購買了一件衣服,不久卻收到了一名自稱客服的女性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公司發現李芳所購買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標問題,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公司會安排快遞員上門取貨,退回後由公司統一銷毀。
這名“客服”說,貨款已經退回到李芳的支付寶賬號,李芳打開支付寶查看並沒有發現退款,反饋之後對方將電話轉交給一名自稱是經理的男子。
“經理”建議李芳添加客服微信,通過微信把當天的支付寶賬單截圖發給客服,以核實李芳確實沒有收到貨款,然後才能繼續安排退款。李芳照做後,收到了客服發來的支付寶二維碼,客服對李芳說,掃描二維碼後再告訴她下一步操作流程。李芳掃描了對方提供的二維碼後,出現了支付寶的支付頁麵,並要求她輸入賬號和密碼。
“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奇怪,雖然我平常很少用手機付款,但是我知道在超市付款時微信和支付寶是兩個不同的二維碼,所以用微信肯定不能掃支付寶的二維碼。然後我就打電話問了我女兒,我女兒立馬告訴我這是騙子,我就沒有再繼續,轉頭把那個客服給拉黑了。”李芳說。
周葉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她母親今年65歲,退休在家將近10年,已經成為微信用戶兩年了。前些日子,周葉的媽媽在朋友圈微商處購買了5斤芒果。
“微商發朋友圈自稱是泰國進口芒果,打5折出售,結果我媽收到貨後發現,芒果都特別小,而且有好多都爛了,根本沒辦法吃,白花了40多塊錢。”對於母親的行為,周葉又生氣又好笑,對記者說,“以後真的不希望她亂買這些看似打折的東西,便宜沒好貨,結果十有八九都是被坑。”(記者 杜曉 實習生 劉潔瓊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防止老人受騙跨部門監管機製亟待建立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
《法製日報》記者 杜曉
《法製日報》實習生:劉潔瓊
記者:老年人接觸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為什麼一些老年人在網上比較容易受騙?
劉俊海:老年人在互聯網上往往喪失警惕和自我保護意識,因為互聯網上存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老人看到各種新鮮的打折、贈送手機流量、免費紅包等廣告就覺得互聯網真不錯,送這個送那個,所以老年人由此就缺乏必要警惕,就覺得各種各樣的好處都來了。
其實,多數老人並不了解互聯網另一端的情況,對方的價值觀、誠信度如何,老年人都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優惠其實大多都是誘餌,用來釣魚,就是把老年人釣上鉤,直至騙到他們的錢為止。所以,老年人在互聯網上比現實生活當中更容易上當受騙,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會問一問,但是到網上就忽略了這一點。
記者:我們在采訪中發現,有些刻意針對老年人的騙局開始走網絡化路線。
劉俊海:從老年人自身來看,有些老年人往往認為互聯網經濟就是免費經濟,送流量是正常的事情。針對老年人的騙局會走網絡化路線,是因為網絡上的違法犯罪成本相對比較低,違法收益大,破案不容易。有些詐騙團夥甚至人在境外或是在外地,老年人向本地公安機關報案,破案還需要外地公安機關配合,導致出現受害者成片化、作案者網絡化的現象。
另外,有些老年人愛占小便宜,這也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
記者:如何提高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安全意識?
劉俊海:老年人一定要樹立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文明消費、安全消費、有償消費的理念,千萬要看好錢袋子。
記者:一旦發現被騙,老年人及其家人應當如何應對?
劉俊海:老人要善於固定和保全證據,上的什麼網站,該截屏的截屏、該錄音錄像的錄音錄像,要把證據都留好。家人要盡可能陪同老年人上網,切忌指責老年人。很多子女在老人上當受騙以後責怪老人,老人自己其實也是後悔又自責,再加上孩子的指責,老人心裏就更加難受,影響健康,很容易造成危險。
如果需要法律專業知識支持可以聘請律師,必要的話及時向法院提供證據。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老年人應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預防為上,做好自我保護。
記者:從互聯網監管來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加強對此類行為的監管?
劉俊海:目前我們有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對於保護老年人免受互聯網欺詐或詐騙提供了相應的保護。但是問題在於,雖然有法律規則,但監管仍存在盲區漏洞。下一步要加大監管力度,各個部門要齊抓共管,可以開展打擊針對老年人詐騙違法犯罪的專項行動,還可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安全、保護老年人免受網絡詐騙的指導意見。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原題:領紅包贈流量聽上去很美購物打折實為放餌釣魚
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隨著科技發展,老年人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如果將受騙廣泛定義為詐取錢財、欺騙感情、傳播謠言、虛假宣傳等多方麵,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者疑似上當受騙過)的中老年人比例高達67.3%。被騙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騙的信息類型主要是免費領紅包(60.3%)、贈送手機流量(52.3%)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48.6%)。
麵對互聯網環境,中老年人該如何適應,又麵臨哪些風險?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免費紅包實為廣告鏈接
陳唐是北京一家熟食店的老板,今年63歲,退休前在一家水泥廠工作。2017年8月20日上午6點,陳唐加入的一個微信群裏出現一個鏈接,標題為“某某(電影名)票房劍指60億,慶功夜宴,撒錢啦,我剛刷到……”陳唐對電影內容沒有太多關注,但是隱約記得不久前聽孫子提起過這部電影,加之是紅包鏈接,便放鬆了警惕,沒有多想就點了進去。
陳唐向記者描述,他點擊鏈接後,手機上出現的並非普通的微信紅包頁麵,而是類似於遊戲界麵,需要通過不斷下拉刷新頁麵來搶紅包。單次搶到的紅包越多、參與遊戲次數越多,相應賺到的錢也就越多。
陳唐參與了兩次遊戲,他向記者發來的微信頁麵截圖顯示,陳唐第二次搶到了148個紅包,總計14.35元,兩次遊戲累計紅包金額為40.96元,頁麵上還有“玩得越多,獎勵越大”等字樣。
兩次遊戲後,陳唐選擇“不玩了,立即提現”這一選項,但令他意外的是,這筆錢並不能被直接轉到他的微信零錢中,屏幕上“需要進一步分享至微信群之後才能領取”的提示讓他有些疑惑。陳唐又將鏈接分享至自己所在的另一個微信群,但分享之後又接到還需再分享至另外兩個微信群後才能提現的通知。陳唐將鏈接分享至3個微信群後發現,領取紅包還需要下載一款名為“某某商城”的應用。
經過進一步查詢,陳唐發現這款應用的宣傳語為“百萬紅包免費領,收益高達90%”,他這才察覺到不對勁,連忙終止了操作。
“這種騙術確實是令人防不勝防,如果不小心點開了就會被騙分享到好幾個群裏,導致多人連環被騙,最後在各個群裏泛濫。”陳唐說,他到最後一步才發現這有可能是某貸款融資平台的廣告鏈接,回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
“我們年紀大了,對於網上的一些東西不像年輕人懂得那麼多,不管怎樣以後都得長個記性了。”陳唐說。
領流量後銀行卡被盜刷
2017年12月25日下午,孫晴的父親在微信家庭群裏轉發了自己銀行卡的支出短信,短信顯示兩次支出累計600餘元。孫晴的父親今年59歲,在北京市昌平區經營一家小超市。
孫晴說,父親當天並沒有使用那張銀行卡進行任何消費,家人判斷這很有可能與父親當天早晨在朋友圈領取的“免費流量”有關。
據孫晴的父親回憶,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贈送流量的鏈接,聲稱隻要點擊、分享鏈接就可免費領取500兆流量。他點進去後發現,頁麵中提示流量需要實名領取,還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才能獲得領取資格,於是他便按照要求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信息。
孫晴說:“我爸爸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麵子,損失的錢數量不大,我們就沒有報警,最後帶他去銀行重新更改了密碼。我爸爸用智能手機有兩三年了,之前一直沒有出過什麼事情,我們也覺得挺放心,平常就沒有刻意在這方麵給他一些提醒。現在想來,還是應該多提醒他,畢竟老人對網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騙。”
58歲的趙梅也曾中過免費流量的招,她和女兒一家居住在北京市豐台區,現在的“工作”是照顧外孫。
趙梅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微信文章,其中有一個贈送免費4G流量的活動,隻需輸入手機號便能領取每月1G流量。領取流量後,頁麵上出現了抽獎活動,趙梅順勢參與,之後便收到了“中獎”提醒,活動方顯示她抽中了一款電子手表,填寫個人信息及收貨地址等便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將禮品直接送到她的手中。
趙梅認為手表的描述看起來很“高檔”,正好可以給自己的小外孫玩,於是便支付了30元郵費。
一周後,趙梅收到獎品才發現,手表根本不能用。趙梅說,她完全是掉進了圈套,“手表是壞的,我還白白花了幾十元運費,以後再也不能相信這些東西了”。
網絡購物遭遇退款陷阱
李芳今年67歲,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員工,今年1月,她在某網購平台的一家旗艦店購買了一件衣服,不久卻收到了一名自稱客服的女性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公司發現李芳所購買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標問題,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公司會安排快遞員上門取貨,退回後由公司統一銷毀。
這名“客服”說,貨款已經退回到李芳的支付寶賬號,李芳打開支付寶查看並沒有發現退款,反饋之後對方將電話轉交給一名自稱是經理的男子。
“經理”建議李芳添加客服微信,通過微信把當天的支付寶賬單截圖發給客服,以核實李芳確實沒有收到貨款,然後才能繼續安排退款。李芳照做後,收到了客服發來的支付寶二維碼,客服對李芳說,掃描二維碼後再告訴她下一步操作流程。李芳掃描了對方提供的二維碼後,出現了支付寶的支付頁麵,並要求她輸入賬號和密碼。
“那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奇怪,雖然我平常很少用手機付款,但是我知道在超市付款時微信和支付寶是兩個不同的二維碼,所以用微信肯定不能掃支付寶的二維碼。然後我就打電話問了我女兒,我女兒立馬告訴我這是騙子,我就沒有再繼續,轉頭把那個客服給拉黑了。”李芳說。
周葉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她母親今年65歲,退休在家將近10年,已經成為微信用戶兩年了。前些日子,周葉的媽媽在朋友圈微商處購買了5斤芒果。
“微商發朋友圈自稱是泰國進口芒果,打5折出售,結果我媽收到貨後發現,芒果都特別小,而且有好多都爛了,根本沒辦法吃,白花了40多塊錢。”對於母親的行為,周葉又生氣又好笑,對記者說,“以後真的不希望她亂買這些看似打折的東西,便宜沒好貨,結果十有八九都是被坑。”(記者 杜曉 實習生 劉潔瓊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防止老人受騙跨部門監管機製亟待建立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
《法製日報》記者 杜曉
《法製日報》實習生:劉潔瓊
記者:老年人接觸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為什麼一些老年人在網上比較容易受騙?
劉俊海:老年人在互聯網上往往喪失警惕和自我保護意識,因為互聯網上存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老人看到各種新鮮的打折、贈送手機流量、免費紅包等廣告就覺得互聯網真不錯,送這個送那個,所以老年人由此就缺乏必要警惕,就覺得各種各樣的好處都來了。
其實,多數老人並不了解互聯網另一端的情況,對方的價值觀、誠信度如何,老年人都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優惠其實大多都是誘餌,用來釣魚,就是把老年人釣上鉤,直至騙到他們的錢為止。所以,老年人在互聯網上比現實生活當中更容易上當受騙,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會問一問,但是到網上就忽略了這一點。
記者:我們在采訪中發現,有些刻意針對老年人的騙局開始走網絡化路線。
劉俊海:從老年人自身來看,有些老年人往往認為互聯網經濟就是免費經濟,送流量是正常的事情。針對老年人的騙局會走網絡化路線,是因為網絡上的違法犯罪成本相對比較低,違法收益大,破案不容易。有些詐騙團夥甚至人在境外或是在外地,老年人向本地公安機關報案,破案還需要外地公安機關配合,導致出現受害者成片化、作案者網絡化的現象。
另外,有些老年人愛占小便宜,這也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
記者:如何提高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安全意識?
劉俊海:老年人一定要樹立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文明消費、安全消費、有償消費的理念,千萬要看好錢袋子。
記者:一旦發現被騙,老年人及其家人應當如何應對?
劉俊海:老人要善於固定和保全證據,上的什麼網站,該截屏的截屏、該錄音錄像的錄音錄像,要把證據都留好。家人要盡可能陪同老年人上網,切忌指責老年人。很多子女在老人上當受騙以後責怪老人,老人自己其實也是後悔又自責,再加上孩子的指責,老人心裏就更加難受,影響健康,很容易造成危險。
如果需要法律專業知識支持可以聘請律師,必要的話及時向法院提供證據。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老年人應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預防為上,做好自我保護。
記者:從互聯網監管來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加強對此類行為的監管?
劉俊海:目前我們有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對於保護老年人免受互聯網欺詐或詐騙提供了相應的保護。但是問題在於,雖然有法律規則,但監管仍存在盲區漏洞。下一步要加大監管力度,各個部門要齊抓共管,可以開展打擊針對老年人詐騙違法犯罪的專項行動,還可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安全、保護老年人免受網絡詐騙的指導意見。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