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台
近日,移動電商平台拚多多針對近期網上流傳的“砍價被盜銀行賬號”、“1分錢抽獎詐騙”等謠言,對外發布百萬元懸賞,想揪出幕後造謠黑手。此舉引來大量網民圍觀。多數網民批評了造謠者,讚成互聯網企業主動辟謠,但仍有部分網民質疑“百萬追謠”的行為。
成立於2015年9月的拚多多,以低價的商品、社交電商的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顧客,但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言也如影隨形。湖北省@荊州網警巡查執法曾發布聲明稱“監利女子因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等信息不實,但謠言始終禁而未絕。
因互聯網謠言而懸賞追“謠”的企業不止拚多多一家。據報道,針對“婦幼保健院緊急通知,娃哈哈等品牌飲料中含有肉毒菌”這則謠言,娃哈哈曾懸賞10萬元鼓勵舉報造謠者。金龍魚也曾懸賞1000萬元追討“地溝油被金龍魚回收”的網絡造謠黑手,並出資3000萬元設立專項打擊網絡謠言基金,呼籲社會共同抵製網絡食品謠言。
對於網絡謠言,越來越多企業放棄了聽之任之坐等平息的消極應對,主動走到網絡辟謠前線,這值得肯定。本次拚多多的高調辟謠,也引發了輿論熱議,一度登上5月8日新浪微博熱搜榜前二十。
媒體經抽樣1000條網民評論分析發現,近四成網民對網絡謠言“深惡痛絕”,支持互聯網企業下力氣辟謠。網友“大晴天wrz”稱,“雖然不用拚多多,但是朋友圈裏確實有人無任何根據地相信並且轉發,一眼就知道是假消息”。也有網友表示,自己確實受到謠言的“忽悠”,不再使用拚多多。
網友“在下名為茯苓”直言,“惡意中傷與人身攻擊已成網絡毒瘤,因為網絡難以追蹤的特性導致公安機關難以麵麵俱到,所以淨化網絡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鏟除互聯網謠言需要社會各方參與。有學者指出,謠言總是從長期埋藏的社會矛盾中汲取養分,依靠民眾的一種廣泛的共同感受和集體利益發展壯大。網絡謠言也不例外。
本次輿情樣本中,超三成網民質疑,拚多多商品價廉有時卻並不物美,也許是謠言產生的土壤之一。“從拚多多上買了幾次東西,實物和圖片不符”等評論比比皆是。
不到兩成的網民反感拚多多的營銷模式,認為其文案有誤導消費者的傾向。知乎網友“王亮”指出,“拚多多的一個文案是‘0.01元購買iPhone X’,給你的錯覺是‘買’而非‘抽獎’。它從來沒強調過抽獎,拚團完成後,我才知道這是抽獎不是購買”。還有網友吐槽其優惠方式,“真的很煩人,天天收群發消息讓‘砍一刀’,讓好多朋友點擴散信息才優惠,簡直是強製‘殺熟’”。
不到一成的網民認為,此舉“辟謠是假,打廣告是真”。如網民“我是孤傲的薔薇oot”吐槽,“抓不抓造謠的就先不說了,反正拚多多這把廣告又打出去了”。
拚多多的高調辟謠,招致部分網民質疑,引發了次生輿情。不過“危”中蘊含“機”,互聯網創業企業或許能借此發現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金龍魚曾因“地溝油”謠言深陷輿論漩渦,當時對此謠言深信不疑的網民,將矛頭直指金龍魚在食用油生產過程中缺乏監管。據報道,在謠言出現後,金龍魚為了讓消費者放心,“積極推進‘透明工廠’行動,邀請消費者和媒體記者走進工廠,參觀食品生產過程,見證安全食品鏈管理體係”,提高了生產的透明度,也讓消費者安心。
所以,辟謠不能僅停留在遏製謠言本身,辟謠者更應關注每一則“大有市場”的謠言,背後隱含的輿論訴求。造謠者正是利用了顧客的每一次“差評”、每一個質疑,打造了謠言“起飛”的跑道。正視輿論的聲音,不斷在完善問題中塑造更優秀的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根本。
網絡謠言毫無疑問是需要抵製的。不過在抵製它的過程中,也讓一些當事機構意識到,網絡辟謠不是“花錢免災”,也不是“一勞永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謠言就像病毒,它帶來的“副作用”是在刺激機構自身不斷“免疫”與改良,關鍵在於當事機構如何抓住“危”中的“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移動電商平台拚多多針對近期網上流傳的“砍價被盜銀行賬號”、“1分錢抽獎詐騙”等謠言,對外發布百萬元懸賞,想揪出幕後造謠黑手。此舉引來大量網民圍觀。多數網民批評了造謠者,讚成互聯網企業主動辟謠,但仍有部分網民質疑“百萬追謠”的行為。
成立於2015年9月的拚多多,以低價的商品、社交電商的模式迅速吸引了大批顧客,但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言也如影隨形。湖北省@荊州網警巡查執法曾發布聲明稱“監利女子因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等信息不實,但謠言始終禁而未絕。
因互聯網謠言而懸賞追“謠”的企業不止拚多多一家。據報道,針對“婦幼保健院緊急通知,娃哈哈等品牌飲料中含有肉毒菌”這則謠言,娃哈哈曾懸賞10萬元鼓勵舉報造謠者。金龍魚也曾懸賞1000萬元追討“地溝油被金龍魚回收”的網絡造謠黑手,並出資3000萬元設立專項打擊網絡謠言基金,呼籲社會共同抵製網絡食品謠言。
對於網絡謠言,越來越多企業放棄了聽之任之坐等平息的消極應對,主動走到網絡辟謠前線,這值得肯定。本次拚多多的高調辟謠,也引發了輿論熱議,一度登上5月8日新浪微博熱搜榜前二十。
媒體經抽樣1000條網民評論分析發現,近四成網民對網絡謠言“深惡痛絕”,支持互聯網企業下力氣辟謠。網友“大晴天wrz”稱,“雖然不用拚多多,但是朋友圈裏確實有人無任何根據地相信並且轉發,一眼就知道是假消息”。也有網友表示,自己確實受到謠言的“忽悠”,不再使用拚多多。
網友“在下名為茯苓”直言,“惡意中傷與人身攻擊已成網絡毒瘤,因為網絡難以追蹤的特性導致公安機關難以麵麵俱到,所以淨化網絡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鏟除互聯網謠言需要社會各方參與。有學者指出,謠言總是從長期埋藏的社會矛盾中汲取養分,依靠民眾的一種廣泛的共同感受和集體利益發展壯大。網絡謠言也不例外。
本次輿情樣本中,超三成網民質疑,拚多多商品價廉有時卻並不物美,也許是謠言產生的土壤之一。“從拚多多上買了幾次東西,實物和圖片不符”等評論比比皆是。
不到兩成的網民反感拚多多的營銷模式,認為其文案有誤導消費者的傾向。知乎網友“王亮”指出,“拚多多的一個文案是‘0.01元購買iPhone X’,給你的錯覺是‘買’而非‘抽獎’。它從來沒強調過抽獎,拚團完成後,我才知道這是抽獎不是購買”。還有網友吐槽其優惠方式,“真的很煩人,天天收群發消息讓‘砍一刀’,讓好多朋友點擴散信息才優惠,簡直是強製‘殺熟’”。
不到一成的網民認為,此舉“辟謠是假,打廣告是真”。如網民“我是孤傲的薔薇oot”吐槽,“抓不抓造謠的就先不說了,反正拚多多這把廣告又打出去了”。
拚多多的高調辟謠,招致部分網民質疑,引發了次生輿情。不過“危”中蘊含“機”,互聯網創業企業或許能借此發現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金龍魚曾因“地溝油”謠言深陷輿論漩渦,當時對此謠言深信不疑的網民,將矛頭直指金龍魚在食用油生產過程中缺乏監管。據報道,在謠言出現後,金龍魚為了讓消費者放心,“積極推進‘透明工廠’行動,邀請消費者和媒體記者走進工廠,參觀食品生產過程,見證安全食品鏈管理體係”,提高了生產的透明度,也讓消費者安心。
所以,辟謠不能僅停留在遏製謠言本身,辟謠者更應關注每一則“大有市場”的謠言,背後隱含的輿論訴求。造謠者正是利用了顧客的每一次“差評”、每一個質疑,打造了謠言“起飛”的跑道。正視輿論的聲音,不斷在完善問題中塑造更優秀的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根本。
網絡謠言毫無疑問是需要抵製的。不過在抵製它的過程中,也讓一些當事機構意識到,網絡辟謠不是“花錢免災”,也不是“一勞永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謠言就像病毒,它帶來的“副作用”是在刺激機構自身不斷“免疫”與改良,關鍵在於當事機構如何抓住“危”中的“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