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辟謠平台 > 媒體求證 > 正文

辟謠平台

網傳“隔夜銀耳產生亞硝酸鹽” 隔夜銀耳真的有毒嗎
更新時間:2020-4-20 14:42:00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秋冬天氣幹燥,不少市民開始煲銀耳羹。“早晨上班時間緊,經常睡前泡發上銀耳,第二天直接熬粥。”但讓陳女士糾結的是,隔夜的銀耳會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泡發的銀耳隔夜後有毒,不能食用”。傳言中,隔夜銀耳中的硝酸鹽會大量分解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正是這個“毒”說法的來源。這是真的嗎?

  本期《食品謠言粉碎機》欄目為您求證——

  實驗材料

  10月初,記者從華聯商廈嘉華店、經六路一便利店、京東商城等各購買1袋幹製銀耳,並將每袋銀耳一分為二。

  記者對6批次銀耳分別泡發處理——3批次銀耳泡發後常溫放置12小時以上;3批次銀耳泡發後,常溫放置不超過1小時。需要說明的是,屋內常溫約20攝氏度,泡發使用水為自來水。

  準備完畢後,6批次銀耳均送至山東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

  實驗過程

  技術人員對6批次銀耳樣本的亞硝酸鹽指標進行對比檢測。

  實驗結果

  根據國家規定,蔬菜類食品中亞硝酸鹽的含量不得超過4mg/kg,檢測結果顯示,6批次銀耳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均小於1mg/kg。按照檢測標準,小於1mg/kg可視同未檢出。

  因此,不論是剛泡發好的銀耳,還是隔夜銀耳均符合安全標準。

  實驗解讀

  “隔夜銀耳有毒”說法不成立

  傳言中泡發後隔夜的銀耳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但亞硝酸鹽不可能“憑空而生”。這個實驗首先要明白,亞硝酸鹽是怎麼產生的。

  公開資料顯示,通常蔬菜中的亞硝酸鹽來自土壤。因為土壤和肥料中的氮在土壤固氮菌和硝酸鹽生成菌的作用下轉變成硝酸鹽,蔬菜從土壤中吸收硝酸鹽,在硝酸鹽還原菌的作用下轉變成亞硝酸鹽。

  但是銀耳呢?銀耳的生產和其他菌藻類一樣,依賴人工木屑或者天然木頭生長,幾乎不接觸土壤;另一方麵,銀耳中並不含有硝酸鹽還原菌,所以銀耳中硝酸鹽含量微乎其微。

  “並且市售的銀耳基本為幹製品,將新鮮銀耳製成幹品的工藝中,硝酸鹽、亞硝酸鹽會有損失。”檢測人員告訴記者,銀耳在食用前都要經過泡發,微量的硝酸鹽、亞硝酸鹽會被水稀釋,安全性更高。“完全沒必要擔心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雖然說泡發的銀耳隔夜後不宜食用的說法並不正確,但檢測人員提醒,若泡發時間過長,不僅影響銀耳的營養價值和口感,還容易滋生細菌。“建議用冷水或溫水泡2-3小時,其間多次替換清水,泡發後擇淨根部的雜質,用清水清洗幾次即可烹製。”

  很多人有這樣的認知:食物要新鮮吃,放久了營養成分會流失,口感也不行。但要告訴大家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新鮮吃才好,比如銀耳。

  關於銀耳的“這些事”是真的“鮮銀耳”要遠離

  1984年,山東省東平縣發生了第一起因食用變質鮮銀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為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了培植中的鮮銀耳,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鮮銀耳腐爛變質,而培植戶唯恐浪費,饋贈親朋好友或自家炒食、涼拌變質的鮮銀耳,導致老人、兒童及親友中毒、死亡。迄今,未見因食用幹銀耳引起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報道。

  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曾發布消費警示,受培植環境及土壤的影響,鮮銀耳容易汙染致病菌並產生毒素,因此在人工栽培銀耳的地區,禁止在農貿市場出售自家采摘的鮮銀耳。栽培銀耳的農戶,務必及時丟棄已經變質的鮮銀耳。

  “黃皮膚”的銀耳才“正”

  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由10餘片薄而多皺褶的菌片組成。鮮銀耳純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經過烘幹處理之後,幹銀耳質硬而脆,呈米黃或金黃色,有股清香味。但若色澤過白,則可能是被硫磺違規熏製過。

  因此,市民選購時一定要慎重,購買銀耳後要進行合理加工。國家食藥監總局提醒,幹銀耳經水泡發後,應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如發現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不成形、發粘、無彈性,有異臭味時,應丟棄,不能食用。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銀耳基底部發生褐變的部分。銀耳宜充分加熱煮食。

文章編輯:楊銘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網傳“隔夜銀耳產生亞硝酸鹽” 隔夜銀耳真的有毒嗎
2020-4-20 14:42:00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秋冬天氣幹燥,不少市民開始煲銀耳羹。“早晨上班時間緊,經常睡前泡發上銀耳,第二天直接熬粥。”但讓陳女士糾結的是,隔夜的銀耳會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泡發的銀耳隔夜後有毒,不能食用”。傳言中,隔夜銀耳中的硝酸鹽會大量分解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正是這個“毒”說法的來源。這是真的嗎?

  本期《食品謠言粉碎機》欄目為您求證——

  實驗材料

  10月初,記者從華聯商廈嘉華店、經六路一便利店、京東商城等各購買1袋幹製銀耳,並將每袋銀耳一分為二。

  記者對6批次銀耳分別泡發處理——3批次銀耳泡發後常溫放置12小時以上;3批次銀耳泡發後,常溫放置不超過1小時。需要說明的是,屋內常溫約20攝氏度,泡發使用水為自來水。

  準備完畢後,6批次銀耳均送至山東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

  實驗過程

  技術人員對6批次銀耳樣本的亞硝酸鹽指標進行對比檢測。

  實驗結果

  根據國家規定,蔬菜類食品中亞硝酸鹽的含量不得超過4mg/kg,檢測結果顯示,6批次銀耳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均小於1mg/kg。按照檢測標準,小於1mg/kg可視同未檢出。

  因此,不論是剛泡發好的銀耳,還是隔夜銀耳均符合安全標準。

  實驗解讀

  “隔夜銀耳有毒”說法不成立

  傳言中泡發後隔夜的銀耳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但亞硝酸鹽不可能“憑空而生”。這個實驗首先要明白,亞硝酸鹽是怎麼產生的。

  公開資料顯示,通常蔬菜中的亞硝酸鹽來自土壤。因為土壤和肥料中的氮在土壤固氮菌和硝酸鹽生成菌的作用下轉變成硝酸鹽,蔬菜從土壤中吸收硝酸鹽,在硝酸鹽還原菌的作用下轉變成亞硝酸鹽。

  但是銀耳呢?銀耳的生產和其他菌藻類一樣,依賴人工木屑或者天然木頭生長,幾乎不接觸土壤;另一方麵,銀耳中並不含有硝酸鹽還原菌,所以銀耳中硝酸鹽含量微乎其微。

  “並且市售的銀耳基本為幹製品,將新鮮銀耳製成幹品的工藝中,硝酸鹽、亞硝酸鹽會有損失。”檢測人員告訴記者,銀耳在食用前都要經過泡發,微量的硝酸鹽、亞硝酸鹽會被水稀釋,安全性更高。“完全沒必要擔心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雖然說泡發的銀耳隔夜後不宜食用的說法並不正確,但檢測人員提醒,若泡發時間過長,不僅影響銀耳的營養價值和口感,還容易滋生細菌。“建議用冷水或溫水泡2-3小時,其間多次替換清水,泡發後擇淨根部的雜質,用清水清洗幾次即可烹製。”

  很多人有這樣的認知:食物要新鮮吃,放久了營養成分會流失,口感也不行。但要告訴大家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新鮮吃才好,比如銀耳。

  關於銀耳的“這些事”是真的“鮮銀耳”要遠離

  1984年,山東省東平縣發生了第一起因食用變質鮮銀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為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了培植中的鮮銀耳,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鮮銀耳腐爛變質,而培植戶唯恐浪費,饋贈親朋好友或自家炒食、涼拌變質的鮮銀耳,導致老人、兒童及親友中毒、死亡。迄今,未見因食用幹銀耳引起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報道。

  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曾發布消費警示,受培植環境及土壤的影響,鮮銀耳容易汙染致病菌並產生毒素,因此在人工栽培銀耳的地區,禁止在農貿市場出售自家采摘的鮮銀耳。栽培銀耳的農戶,務必及時丟棄已經變質的鮮銀耳。

  “黃皮膚”的銀耳才“正”

  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由10餘片薄而多皺褶的菌片組成。鮮銀耳純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經過烘幹處理之後,幹銀耳質硬而脆,呈米黃或金黃色,有股清香味。但若色澤過白,則可能是被硫磺違規熏製過。

  因此,市民選購時一定要慎重,購買銀耳後要進行合理加工。國家食藥監總局提醒,幹銀耳經水泡發後,應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如發現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不成形、發粘、無彈性,有異臭味時,應丟棄,不能食用。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銀耳基底部發生褐變的部分。銀耳宜充分加熱煮食。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