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辟謠平台 > 媒體求證 > 正文

辟謠平台

喝綠茶治糖尿病?理解科學研究不能想當然
更新時間:2020-4-16 9:21:15    來源:河南省網絡辟謠平台

  10月24日,我國科學家“以茶為令”啟動人工設計的基因調控係統,進而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作為封麵文章在線發表。這項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得到驗證的研究隨後卻被誤解為證明了喝綠茶能治糖尿病。

  有網友對相關報道評論道:按老鼠的劑量估計人一天要吃兩斤茶,獲得最高點讚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關報道還獲得了以“瑜伽”“養生”等為關鍵詞的微博的轉載。

  “我們不是研究喝綠茶控血糖,很多評論似乎並沒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論文通訊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他表示,最關鍵的是把微膠囊包裹的工程改造過的細胞移植到體內,有這種細胞的存在,喝綠茶才會啟動胰島素基因表達分泌產生胰島素,從而控製血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工設計的關鍵細胞,喝再多綠茶也難發揮作用。

  和養生不搭邊,研究屬合成生物學領域

  “此前科學家在一種以芳香族化合物為能量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有蛋白能夠被原兒茶酸調控,我當時預感到這個蛋白有潛力成為‘開關’。”葉海峰說,自然界之前就存在著強啟動子(啟動基因表達),如果找到有負向的抑製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構造係統傳遞類似計算機中“0、1”的命令。

  有了這樣的思路,葉海峰帶領團隊設計出響應這種轉錄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為生物元件,通過設計合成,構建了基因表達的控製開關,而這種開關正是受綠茶的代謝物原兒茶酸控製的。可見,對於這個“邏輯係統”來說,綠茶代謝物原兒茶酸碰巧是觸發物,與綠茶養生沒有任何關係。

  此類研究隸屬於新興的合成生物學的範疇,其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生物係統,讓它們像電路一樣運行。傳統生物學參透生命本質,而合成生物學根據需要再造,其關係與《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類似。因此,生命機製和通路是基礎,而是否精準、是否擁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評判標準。

  試驗表明,控製係統在調控轉基因表達上展現出良好的時間、劑量依賴性以及可逆性。並且,無論是注射、口服原兒茶酸以及飲用定製的濃縮綠茶方式均可以調控移植在小鼠體內的控製係統進行轉基因表達。

  一個基因調控係統,改變細胞命運

  有了可精準調控的係統,就好比可以在身體內部安插一個“特洛伊木馬”,可以控製細胞的命運。

  “將係統接入胰島素表達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時開啟胰島素的表達,將其轉變為人工類胰島細胞。”葉海峰說,將該細胞用微膠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動物模型中,通過口服原兒茶酸或者飲用定製濃縮綠茶就能夠激發細胞釋放胰島素,而不飲用時,胰島素表達的基因就會靜默。

  當然,“特洛伊木馬”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的“戰場”上。如果將係統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編碼基因編輯的向導RNA基因,它就會控製基因編輯是否會被進行。“我認為,它是在體外幹預CAR-T(精確製導的T細胞)治療的理想手段。”葉海峰說,CAR是嵌合抗原受體,它發現了腫瘤細胞就會帶領T細胞攻擊,如果在CAR上裝一個“遙控”,就可以在攻擊出現細胞因子風暴時叫停,而綠茶的調控係統就可以充當“遙控”的角色——需要CAR-T療法工作時,喝下綠茶,需要CAR-T療法休戰時,不喝綠茶。

  “相較於此前有過抗生素、食物添加劑、防腐劑作為觸發物的研究,以綠茶代謝物為觸發物的係統對人體無毒副作用。”葉海峰說,喝茶就能觸發開關,將更具安全性優勢。

  在這項生命科學前沿研究中,綠茶更像一把“鑰匙”,而科學家發明的是一把與之匹配的“鎖”,這把鎖控製著大門的開關,門背後有著可臨床應用的“無限風光”,包括對糖尿病人血糖的控製。將其誤解成“喝綠茶治糖尿病”的忽悠,無疑是忽略了整個過程的斷章取義。

  專家點評 謝震 清華大學研究員: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在理解生命現象的同時,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創造新的生物功能,用於解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麵臨的重大難題。在這項合成生物學研究中,華東師範大學葉海峰研究員的團隊,成功利用了一種受綠茶代謝物控製的基因表達開關,調控胰島素的產生和分泌,在將含有這種細胞的“微膠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體內後,降低了兩種動物的血糖。

  隻看到“綠茶”和“降血糖”的標題,就直接將二者連線,理解科學研究工作要不得這樣的“想當然”。科學研究中的創新元素需要科學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態度,用“剝洋蔥”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層都可能是科學家不分晝夜“辣眼睛”的推進。當公眾、評審專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讀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輕信謠言、斷章取義,才能正確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才能有助於提升全社會的科學素養。

文章編輯:楊銘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喝綠茶治糖尿病?理解科學研究不能想當然
2020-4-16 9:21:15    來源:河南省網絡辟謠平台

  10月24日,我國科學家“以茶為令”啟動人工設計的基因調控係統,進而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作為封麵文章在線發表。這項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得到驗證的研究隨後卻被誤解為證明了喝綠茶能治糖尿病。

  有網友對相關報道評論道:按老鼠的劑量估計人一天要吃兩斤茶,獲得最高點讚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關報道還獲得了以“瑜伽”“養生”等為關鍵詞的微博的轉載。

  “我們不是研究喝綠茶控血糖,很多評論似乎並沒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論文通訊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他表示,最關鍵的是把微膠囊包裹的工程改造過的細胞移植到體內,有這種細胞的存在,喝綠茶才會啟動胰島素基因表達分泌產生胰島素,從而控製血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工設計的關鍵細胞,喝再多綠茶也難發揮作用。

  和養生不搭邊,研究屬合成生物學領域

  “此前科學家在一種以芳香族化合物為能量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有蛋白能夠被原兒茶酸調控,我當時預感到這個蛋白有潛力成為‘開關’。”葉海峰說,自然界之前就存在著強啟動子(啟動基因表達),如果找到有負向的抑製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構造係統傳遞類似計算機中“0、1”的命令。

  有了這樣的思路,葉海峰帶領團隊設計出響應這種轉錄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為生物元件,通過設計合成,構建了基因表達的控製開關,而這種開關正是受綠茶的代謝物原兒茶酸控製的。可見,對於這個“邏輯係統”來說,綠茶代謝物原兒茶酸碰巧是觸發物,與綠茶養生沒有任何關係。

  此類研究隸屬於新興的合成生物學的範疇,其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生物係統,讓它們像電路一樣運行。傳統生物學參透生命本質,而合成生物學根據需要再造,其關係與《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類似。因此,生命機製和通路是基礎,而是否精準、是否擁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評判標準。

  試驗表明,控製係統在調控轉基因表達上展現出良好的時間、劑量依賴性以及可逆性。並且,無論是注射、口服原兒茶酸以及飲用定製的濃縮綠茶方式均可以調控移植在小鼠體內的控製係統進行轉基因表達。

  一個基因調控係統,改變細胞命運

  有了可精準調控的係統,就好比可以在身體內部安插一個“特洛伊木馬”,可以控製細胞的命運。

  “將係統接入胰島素表達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時開啟胰島素的表達,將其轉變為人工類胰島細胞。”葉海峰說,將該細胞用微膠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動物模型中,通過口服原兒茶酸或者飲用定製濃縮綠茶就能夠激發細胞釋放胰島素,而不飲用時,胰島素表達的基因就會靜默。

  當然,“特洛伊木馬”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的“戰場”上。如果將係統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編碼基因編輯的向導RNA基因,它就會控製基因編輯是否會被進行。“我認為,它是在體外幹預CAR-T(精確製導的T細胞)治療的理想手段。”葉海峰說,CAR是嵌合抗原受體,它發現了腫瘤細胞就會帶領T細胞攻擊,如果在CAR上裝一個“遙控”,就可以在攻擊出現細胞因子風暴時叫停,而綠茶的調控係統就可以充當“遙控”的角色——需要CAR-T療法工作時,喝下綠茶,需要CAR-T療法休戰時,不喝綠茶。

  “相較於此前有過抗生素、食物添加劑、防腐劑作為觸發物的研究,以綠茶代謝物為觸發物的係統對人體無毒副作用。”葉海峰說,喝茶就能觸發開關,將更具安全性優勢。

  在這項生命科學前沿研究中,綠茶更像一把“鑰匙”,而科學家發明的是一把與之匹配的“鎖”,這把鎖控製著大門的開關,門背後有著可臨床應用的“無限風光”,包括對糖尿病人血糖的控製。將其誤解成“喝綠茶治糖尿病”的忽悠,無疑是忽略了整個過程的斷章取義。

  專家點評 謝震 清華大學研究員: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在理解生命現象的同時,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創造新的生物功能,用於解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麵臨的重大難題。在這項合成生物學研究中,華東師範大學葉海峰研究員的團隊,成功利用了一種受綠茶代謝物控製的基因表達開關,調控胰島素的產生和分泌,在將含有這種細胞的“微膠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體內後,降低了兩種動物的血糖。

  隻看到“綠茶”和“降血糖”的標題,就直接將二者連線,理解科學研究工作要不得這樣的“想當然”。科學研究中的創新元素需要科學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態度,用“剝洋蔥”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層都可能是科學家不分晝夜“辣眼睛”的推進。當公眾、評審專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讀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輕信謠言、斷章取義,才能正確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才能有助於提升全社會的科學素養。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