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在福建泉州推廣普及情況的報道
長峰太極拳館經常組織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在該市道教聖地清源山老君造像前習練太極拳。
記者 陳作華 攝
福建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而今,這座擁有豐富曆史文化積澱且又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又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來自中原腹地的陳式太極拳。
新年伊始,本報記者專程前往著名僑鄉泉州,采訪從我市太極拳發源地前來這裏授拳的教練,探尋其教拳傳道所走過的路,了解這裏的太極拳推廣普及情況,實地感受這座古城的太極文化。
陳式太極闖僑鄉
地處閩南金三角地區的古城泉州,各種曆史文化遺存星羅棋布。而陳式太極拳的“登陸”,似乎是一種期待已久的曆史契合。
泉州市清源山,被列為全國道教文化名山。地處半山腰的老君造像,是全國現存最大、曆史最久遠的道家石雕。“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太極拳的創生,本就源於中國古典哲學太極的理念。而今,當記者目睹老君造像前蕩起陣陣太極拳風之時,一種“天人合一”的感慨油然而生。
在泉州市,從我市溫縣陳家溝來到這裏教拳的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長峰,向記者介紹了陳式太極拳“登陸”閩南金三角的經曆。
“陳式太極拳一開始並不被泉州人廣泛認知。21世紀初的時候,這裏還沒有專門的太極拳教練場館,習練陳式太極拳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且以競賽套路為主,幾乎沒有見到能打傳統太極拳的人。”陳長峰說,2003年,他作為外派教練來到泉州市,起初在該市下屬的永春縣給一位私企老板教拳。
對口教拳任務結束後,這位老板向陳長峰介紹了幾十個學員,陳長峰就開始在當地公園裏教拳。可這些人對陳式太極拳並沒有多少認識,大多數人是出於好奇,且當地人多習練詠春拳、南少林和楊式太極拳,所以不到一年時間,他的學員隻剩下三四個人,以致他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
“就在我幾乎到了‘卷鋪蓋走人’的時候,一個當地鄉鎮領導推薦我去某景區當保安。在之後的一年裏,我白天巡山,早晚練拳。這座山上常有一些登山鍛煉的人,他們有時會停下腳步看我練拳。一天,一位登山者主動與我搭訕,問我打的是什麼拳,想不想下山教拳。”陳長峰說,“原來,這人是永春縣的副縣長。就這樣,我來到縣政府大院,開始了新一輪教拳。”
泉州湧起太極風
“在縣政府大院禮堂裏,起初是那位副縣長等幾個人跟我學拳,後來發展到十幾人、幾十人。再後來,國稅、地稅、電信、廣電等單位也聘請我教拳。許多機關工作人員反映,自從練拳後精神狀態好了,體能增強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於是,我的學員越來越多,除了機關大院教拳點外,縣體育館也成了新的教拳點。”陳長峰說,“到了2008年,在縣體育館足球場活動的一大半人都是學練太極拳的。我明顯感到,陳式太極拳在當地得到了認可,我和妻子走在街上都有人跟我們打招呼。”
在跟陳長峰學拳的人中,有十幾人是在永春縣掛職鍛煉的泉州市機關幹部。2009年,他們回到泉州後希望能接著學拳,於是陳長峰就在泉州市開設了教拳點。起初,陳長峰打算兩頭兼顧,可教拳點一開班,他就回不去了,因為開班當天報名學拳的人就有30多個,而且報名人數還不斷增加。
2009年,陳長峰在泉州市開設了第一家太極拳館,取名長峰太極拳館。之後,由於學員不斷增加,遂將拳館麵積擴大至1000多平方米。2013年,長峰太極拳館實現第三次搬遷。新館位於清源山下一處環境幽靜之地,占地5畝,訓練場地達2500多平方米,館內設有學員宿舍、餐廳等生活設施。
如今,除位於清源山下的總館外,陳長峰還在泉州市區及安溪縣設有兩處分館。3個拳館平日學員近400人,加上學校、機關、醫院的教拳點,每天約有千餘人在習練陳式太極拳。“我自從來到泉州後,由我直接教拳和通過拳館教練學習陳式太極拳的當地人已有上萬人。”陳長峰說。
“我的教拳宗旨是給人們提供健身養生運動方式,在教拳的同時注重傳揚武德。對經濟困難的學員不收費或少收費,整個拳館的學員就像一個大家庭。”陳長峰說,“在重大節日裏,我們經常組織學員到公共場所演練太極拳,以此起到宣傳和推廣普及太極拳的作用。”
太極拳惠及閩南人
“你問太極拳給當地人帶來的健康養生效果?這方麵的事情太多了。”陳長峰隨口向記者講起幾個例子。
泉州市一所民營高校的老師,一天散步時突發腦溢血摔倒,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出血控製後卻仍有腦脊液滲出。醫生建議開顱手術,隻因為當時快到春節了,所以把手術時間推到了節後。
這位平時忙慣了的老師,此時不僅不能工作,連日常活動都受到限製,於是出現了抑鬱和心情煩躁等症狀。此時,有人建議他練練太極拳,這位老師的家屬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陳長峰約到了家裏。“我用太極放鬆功幫他放鬆身體、調節呼吸、疏通筋脈,改善氣血循環。到了第三天,他開始出汗了,我繼續對他輔導。3周後他到醫院複查,醫生說腦脊液滲出減少了。我接著引導他循序漸進做一些舒緩柔和的太極拳動作。”陳長峰說。
“元宵節後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他說原本打算到醫院做手術,可醫生認為手術可以不做了。他接著習練太極拳3個月後,再到醫院複查,腦脊液完全消失。那一天,他高興地像個孩子,說自己有一種刑滿釋放的感覺。”陳長峰說。
“學練太極拳的人中,有許多是身體欠佳或有病的。我們往往用太極放鬆功來幫他們入門。這種放鬆功是結合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演變而成的,在教拳實踐中很有效果,為此《泉州晚報》曾用一個整版的篇幅給予報道。”采訪時,陳長峰指著一位走過身邊的中年女性學員說,她也是通過太極放鬆功入門的。
原來,這是一位姓朱的幼兒園教師,今年40歲。她之前患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僵硬,走路不穩,夜裏疼痛難眠,於是總是借酒催眠,來這裏學拳前,本打算到北京做手術。她從放鬆功做起,3個月後疼痛基本消失,接著習練傳統套路。半年後,關節僵硬、行動不便的情況神奇消失了,如今她能流暢地打出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
近年來,陳式太極拳在泉州的影響越來越大,習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匹克資本集團與長峰太極拳館達成協議,雙方合資成立了福建長峰太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陳長峰介紹說,公司計劃在2~3年內,在福建全省開設20家陳式太極拳分館,並力爭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太極拳文化產業公司。
記者手記
接納與融入,是記者此行赴泉州采訪的突出感受。
接納,即曆史文化名城泉州對陳式太極拳及其前來教拳的懷川人的認可和接受。融入,即陳式太極拳融入閩南文化之中,授拳的人在閩南金三角站住了腳、紮下了根。
著實可喜,著實不易。其實,泉州當地並不缺少拳法,南少林、詠春拳等在武林中聞名遐邇。即使太極拳,也有楊式捷足先登。而陳式太極拳後來居上,建起泉州第一家太極拳館,且得到風投資本的垂青,雙方合作開辦了太極拳文化傳播公司,足見陳式太極拳的真功夫與大魅力。
從中原腹地、黃河岸邊走出的太極拳教練,能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立住腳,且將太極拳做成產業,是一件令人欣喜和具有借鑒意義的事情。在跟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長峰的接觸中,記者聽到他的口音已經閩南化。毋庸置疑,他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已完成了“轉型”。
其實,“轉型”隻是“融入”的客觀條件,焦作人勤勞苦幹、誠懇待人、誠信做事,當是實現“融入”的根本要素。《泉州晚報》策劃部主任王金沛對此一言以概之:“陳長峰不但拳好,而且人好,所以他很受認可。”
開欄的話
為充分報道太極拳在神州大地推廣普及情況,展現太極拳運動對健身養生的益處,進一步提高太極拳的影響和魅力,配合我市“太極文化城”建設,本報自今日起推出“太極拳 神州行”外埠采訪係列報道。
“太極拳 神州行”報道組將跟蹤從我市走出的太極拳教練足跡,在全國各省選擇太極拳推廣普及力度大、群眾基礎好的城市進行實地采訪。報道內容包括當地太極拳推廣普及狀況、習練太極拳給市民帶來的健康效果、太極拳產業發展情況等。采訪不分流派,采取點麵結合的方式,既有對當地體育主管部門、武協、太極拳協會的采訪,也有對太極拳館、教練點、市民練拳場所的采訪,還有對太極拳愛好者的隨機訪問。采訪內容將以文字、圖片、短評等方式在本報《太極拳》周刊發表,敬請垂注。記者 陳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