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走近隤城寨遺址
□賀蘭山
更新時間:2023-7-14 9:23:32    來源:焦作晚報



  左上圖 隤城寨遺址。

(作者供圖)

  虛無縹緲不是曆史,曆史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之前,雖然沒有記載,但遺跡、遺存很多。這些遺跡、遺存,是華夏先民活動的痕跡,是留給後人的行為密碼。

  那時期,受人口少且生產力低下影響,人類聚集地少,因此,這些密碼彌足珍貴。在我市馬村區演馬街道隤城寨村,就存在這樣一個遺址。隤城寨遺址位於隤城寨村南,距焦作市區約15公裏。初夏時節,筆者懷著一顆朝聖的心來到了這裏。

隤城寨村名的演變

  關於隤城寨的村名,還有一段曆史淵源。隤城寨古時候因瀕臨吳澤陂而稱吳澤鎮。這裏依山傍水,風光宜人,是一個天然的大花園。

  相傳楚漢相爭天下,劉邦東征西討,浴血奮戰。一日,他率軍行至九裏山前,正與楚軍交戰時,他所騎的白馬突然暴病臥地,鞭抽不起。劉邦的軍師張良見狀即刻仰觀天象,說白馬臨陣暴病,乃不祥之兆,再戰必定失利。劉邦信奉天意不敢再戰,便安營紮寨於吳澤鎮。

  劉邦在吳澤鎮駐紮下之後,村裏各種手工業應運而生,各路商賈也雲集於此,小鎮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為了防止楚軍偷襲,劉邦又修築城牆自衛,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寨在此建成。三年後,劉邦率兵出征,與西楚霸王項羽又開始爭奪天下。漢定天下後,為紀念漢高祖劉邦,吳澤鎮將鎮名改為隤城寨,意為劉邦若無白馬臨陣有病,哪會有城鎮的興盛?

  翻看幾個版本的《康熙字典》,均可查到這個“隤”字:“隤”音tui,二聲。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隤。注:在修武縣北。《後漢·郡國誌》:河內郡修武有隤城。春秋周邑名,故城在今修武城北九裏山麓。

  那麼,村名中的第一個字為什麼變成現在的“聵”字了呢?

  自從實行電子身份證之後,電腦按當地村民發音“kui”打不出這個“隤”字,便不得已把這個擁有幾千年曆史文化的“隤城”誤寫為現在無處不在的“聵城”。一字之差,曆史頓失。

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隤城寨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麵積約10萬平方米,其北部為隤城寨村民房舍所壓,文化層厚度約3米,斷崖之上灰坑、房基清晰可見。省文物專家說,根據曆次調查結果可知,這裏包含有大量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文化遺存。因此,1963年這裏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6月,為了配合焦作礦務局(集煤集團前身)古漢山礦專用公路線的建設,市文物工作隊沿公路線進行了文物鑽探,在公路占地範圍內發現仍有文化層分布。同年9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平帶人在市文物工作隊配合下,在隤城寨遺址台地西南約400米處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因公路走向、寬度所限,考古人員依其走向開5米×5米探方9個,發掘麵積達225平方米,發掘一批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跡和遺物。最後形成了《河南焦作隤城寨遺址的發掘》報告,發表在《華夏考古》1998年04期雜誌上。

  那次發掘位置距離遺址台地較遠,屬遺址邊緣。

  仰韶文化因最早發現於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彩陶是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器物。而在隤城寨遺址,陶鼎、罐、缽、盆、尖底瓶、彩陶等器物殘片以及獸骨、鹿角、石塊被大量發現,這些在《河南焦作隤城寨遺址的發掘》報告中有詳細的記載。在隤城寨遺址發掘的文化遺跡主要有灶、柱洞、灰坑三種,文化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兩種,陶器以泥質紅陶為最多。

  而最初的發現時間,還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隤城寨村民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荒種地。在開荒種地時發現大量古代石器、陶片。那時候的村民還沒有文物意識,也不知道這些石器、陶片的曆史價值。

  當時村裏有一位喜歡讀書的年輕人,名字叫李學文,了解一些文物知識。村民就委托他給郭沫若先生寫信,彙報了村民的發現,並請教村名的來曆。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稱,“隤城”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另據史料記載,唐宋年間,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雄偉壯觀的樊噲廟,村南有一座香火極盛的梳風寺。鼎盛時期,梳風寺有七八百名和尚,數省的佛教信徒僧人來此誦經念佛。由此可見,隤城寨不僅是華夏先祖早期生活的場所,而且在曆史上久負盛名,

  在梳風寺遺址,筆者看到了飽經風霜的石碑,石碑上刻著“隤城寨遺址”的字樣,係焦作市人民政府所立。上書:“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6月20日公布”。在“隤城寨遺址”石碑的背麵,是遺址的簡介,記錄著遺址的方位和發現的文物名稱。來到這裏,沒有見到簡介上提到的陸真山,也不見了曾經的烏江河,遺址默默無語,石碑肅然靜立。

來自許昌的消息

  關於隤城寨遺址的文物,還有一段故事。

  隤城寨村黨支部原書記王躍溫繪聲繪色地給筆者講述了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

  當時的馬村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清雲突然有一天來到村裏找到王躍溫說:“你要出名了,隤城寨要出名了。”王躍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地問:“出什麼名?”張清雲說:“省裏組織參觀文物展覽,在許昌的展覽現場有一個隤城寨文物展區,整個展台上全是隤城寨的文物。人家寫有文物的出處,清清楚楚地寫著河南省焦作市隤城寨出土。身為文物原始發掘地的人,你們出麵去要回來,在隤城寨村設立文物展覽館,對出土文物進行實地展覽。這些文物一旦展出,隤城寨不就出名了?”

  王躍溫一聽十分上心。幾天後,他便帶了好幾個人開車去許昌。可是,到了文物展覽點,並沒有看到文物。人家說展覽已經結束,文物已經入庫。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今年70多歲的王躍溫出生於1951年,從1971年到2020年,他當過隤城寨村幾十年的領頭雁。可以看出,他對隤城寨的感情和對村裏文物流失到外地的遺憾。他恨自己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沒有認識到這些磚頭瓦塊、石頭疙瘩的價值,沒有做到守土盡責。

  文物不會說話,也許石鏟、石鐮毫不起眼,也許銅鏡、陶罐鏽跡斑斑,可是它們代表的是一個久遠的年代,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曆史,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文明。可是,在村民眼中,它們是不值錢的,能夠換來仨瓜倆棗已經是物有所值了,賤賣的結果直接導致這些珍貴的文物流落他鄉。

兩壇銅錢的風波

  在隤城寨村,我們來到村東一塊名叫“花園地”的長方形麥地旁,王躍溫說,正是在這裏,出土了兩壇宋代以前的銅錢,有1000餘公斤。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裏大搞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在這裏開挖一個大坑,準備將附近煤礦排出來的水儲存起來,灌溉農田。當時,隤城寨村的兩個生產隊從兩頭同時開挖。挖出銅錢的是第一生產隊,村民也不知道是文物,認為這些東西也許可以賣些錢,就論斤賣給了廢品收購站,500多公斤銅錢賣了930元錢,這在當時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消息傳到第二生產隊,二隊的人不願意了。正在這時,一隊在不遠的地方又挖出一壇銅錢。

  為了這一壇銅錢,兩個隊長吵了起來。事情鬧大了,文化館的人來了。

  文化館的人說:“你們為什麼不上報?”

  他們趕忙追查第一壇銅錢的下落,結果廢品收購站也已經轉手賣掉。文化館要將第二壇銅錢拉走,隤城寨的村民不答應。因為之前挖出來的東西都交給了文化館,可是一分錢也沒有得到,因此這次村民知道要錢了。

  最後經過協商,隤城寨將第二壇銅錢上繳市文化館,市文化館以獎勵的方式,在表彰大會上獎勵隤城寨村1380元。

  同樣的兩壇銅錢,不同的命運歸屬。

  上世紀70年代,500多公斤的銅錢換來了1380元的巨款,群眾心裏樂開了花。而一枚枚閃耀著千年光輝的宋代銅錢得以陳列在世人麵前。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裏相繼發現文物和漢墓,其中1982年12月出土的宋代綠釉刻花枕,經過修複現藏於焦作市博物館,1983年和1994年在隤城寨村發現漢墓30多座,同時出土五銖錢、陶壺、陶罐、陶盆等。王躍溫說,最多的一次,向文物部門送交古代石器15噸之多。

  站在隤城寨遺址前,筆者思緒翻飛。麵對遺址,作為後人的我們不知該做些什麼,不知該自豪還是該慚愧。家鄉焦作,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著華夏先民,這裏曾經是他們的家園,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幾千年前的他們,經曆刀耕火種,走過電閃雷鳴,飽經風雨滄桑,曆盡人間磨難,世世耕耘,代代傳承,才有了今天的模樣。沒有他們的艱難摸索,沒有一代又一代人鋪墊,怎麼會有今天的輝煌?無論如何,麵對遺址,我肅然起敬,麵對遺址,我再一次頂禮膜拜。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走近隤城寨遺址
    □賀蘭山
    2023-7-14 9:23:32    來源:焦作晚報



      左上圖 隤城寨遺址。

    (作者供圖)

      虛無縹緲不是曆史,曆史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之前,雖然沒有記載,但遺跡、遺存很多。這些遺跡、遺存,是華夏先民活動的痕跡,是留給後人的行為密碼。

      那時期,受人口少且生產力低下影響,人類聚集地少,因此,這些密碼彌足珍貴。在我市馬村區演馬街道隤城寨村,就存在這樣一個遺址。隤城寨遺址位於隤城寨村南,距焦作市區約15公裏。初夏時節,筆者懷著一顆朝聖的心來到了這裏。

    隤城寨村名的演變

      關於隤城寨的村名,還有一段曆史淵源。隤城寨古時候因瀕臨吳澤陂而稱吳澤鎮。這裏依山傍水,風光宜人,是一個天然的大花園。

      相傳楚漢相爭天下,劉邦東征西討,浴血奮戰。一日,他率軍行至九裏山前,正與楚軍交戰時,他所騎的白馬突然暴病臥地,鞭抽不起。劉邦的軍師張良見狀即刻仰觀天象,說白馬臨陣暴病,乃不祥之兆,再戰必定失利。劉邦信奉天意不敢再戰,便安營紮寨於吳澤鎮。

      劉邦在吳澤鎮駐紮下之後,村裏各種手工業應運而生,各路商賈也雲集於此,小鎮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為了防止楚軍偷襲,劉邦又修築城牆自衛,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寨在此建成。三年後,劉邦率兵出征,與西楚霸王項羽又開始爭奪天下。漢定天下後,為紀念漢高祖劉邦,吳澤鎮將鎮名改為隤城寨,意為劉邦若無白馬臨陣有病,哪會有城鎮的興盛?

      翻看幾個版本的《康熙字典》,均可查到這個“隤”字:“隤”音tui,二聲。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隤。注:在修武縣北。《後漢·郡國誌》:河內郡修武有隤城。春秋周邑名,故城在今修武城北九裏山麓。

      那麼,村名中的第一個字為什麼變成現在的“聵”字了呢?

      自從實行電子身份證之後,電腦按當地村民發音“kui”打不出這個“隤”字,便不得已把這個擁有幾千年曆史文化的“隤城”誤寫為現在無處不在的“聵城”。一字之差,曆史頓失。

    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隤城寨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麵積約10萬平方米,其北部為隤城寨村民房舍所壓,文化層厚度約3米,斷崖之上灰坑、房基清晰可見。省文物專家說,根據曆次調查結果可知,這裏包含有大量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文化遺存。因此,1963年這裏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6月,為了配合焦作礦務局(集煤集團前身)古漢山礦專用公路線的建設,市文物工作隊沿公路線進行了文物鑽探,在公路占地範圍內發現仍有文化層分布。同年9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平帶人在市文物工作隊配合下,在隤城寨遺址台地西南約400米處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因公路走向、寬度所限,考古人員依其走向開5米×5米探方9個,發掘麵積達225平方米,發掘一批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跡和遺物。最後形成了《河南焦作隤城寨遺址的發掘》報告,發表在《華夏考古》1998年04期雜誌上。

      那次發掘位置距離遺址台地較遠,屬遺址邊緣。

      仰韶文化因最早發現於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彩陶是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器物。而在隤城寨遺址,陶鼎、罐、缽、盆、尖底瓶、彩陶等器物殘片以及獸骨、鹿角、石塊被大量發現,這些在《河南焦作隤城寨遺址的發掘》報告中有詳細的記載。在隤城寨遺址發掘的文化遺跡主要有灶、柱洞、灰坑三種,文化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兩種,陶器以泥質紅陶為最多。

      而最初的發現時間,還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隤城寨村民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荒種地。在開荒種地時發現大量古代石器、陶片。那時候的村民還沒有文物意識,也不知道這些石器、陶片的曆史價值。

      當時村裏有一位喜歡讀書的年輕人,名字叫李學文,了解一些文物知識。村民就委托他給郭沫若先生寫信,彙報了村民的發現,並請教村名的來曆。郭沫若先生在回信中稱,“隤城”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另據史料記載,唐宋年間,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雄偉壯觀的樊噲廟,村南有一座香火極盛的梳風寺。鼎盛時期,梳風寺有七八百名和尚,數省的佛教信徒僧人來此誦經念佛。由此可見,隤城寨不僅是華夏先祖早期生活的場所,而且在曆史上久負盛名,

      在梳風寺遺址,筆者看到了飽經風霜的石碑,石碑上刻著“隤城寨遺址”的字樣,係焦作市人民政府所立。上書:“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6月20日公布”。在“隤城寨遺址”石碑的背麵,是遺址的簡介,記錄著遺址的方位和發現的文物名稱。來到這裏,沒有見到簡介上提到的陸真山,也不見了曾經的烏江河,遺址默默無語,石碑肅然靜立。

    來自許昌的消息

      關於隤城寨遺址的文物,還有一段故事。

      隤城寨村黨支部原書記王躍溫繪聲繪色地給筆者講述了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

      當時的馬村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清雲突然有一天來到村裏找到王躍溫說:“你要出名了,隤城寨要出名了。”王躍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地問:“出什麼名?”張清雲說:“省裏組織參觀文物展覽,在許昌的展覽現場有一個隤城寨文物展區,整個展台上全是隤城寨的文物。人家寫有文物的出處,清清楚楚地寫著河南省焦作市隤城寨出土。身為文物原始發掘地的人,你們出麵去要回來,在隤城寨村設立文物展覽館,對出土文物進行實地展覽。這些文物一旦展出,隤城寨不就出名了?”

      王躍溫一聽十分上心。幾天後,他便帶了好幾個人開車去許昌。可是,到了文物展覽點,並沒有看到文物。人家說展覽已經結束,文物已經入庫。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今年70多歲的王躍溫出生於1951年,從1971年到2020年,他當過隤城寨村幾十年的領頭雁。可以看出,他對隤城寨的感情和對村裏文物流失到外地的遺憾。他恨自己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沒有認識到這些磚頭瓦塊、石頭疙瘩的價值,沒有做到守土盡責。

      文物不會說話,也許石鏟、石鐮毫不起眼,也許銅鏡、陶罐鏽跡斑斑,可是它們代表的是一個久遠的年代,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曆史,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文明。可是,在村民眼中,它們是不值錢的,能夠換來仨瓜倆棗已經是物有所值了,賤賣的結果直接導致這些珍貴的文物流落他鄉。

    兩壇銅錢的風波

      在隤城寨村,我們來到村東一塊名叫“花園地”的長方形麥地旁,王躍溫說,正是在這裏,出土了兩壇宋代以前的銅錢,有1000餘公斤。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裏大搞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在這裏開挖一個大坑,準備將附近煤礦排出來的水儲存起來,灌溉農田。當時,隤城寨村的兩個生產隊從兩頭同時開挖。挖出銅錢的是第一生產隊,村民也不知道是文物,認為這些東西也許可以賣些錢,就論斤賣給了廢品收購站,500多公斤銅錢賣了930元錢,這在當時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消息傳到第二生產隊,二隊的人不願意了。正在這時,一隊在不遠的地方又挖出一壇銅錢。

      為了這一壇銅錢,兩個隊長吵了起來。事情鬧大了,文化館的人來了。

      文化館的人說:“你們為什麼不上報?”

      他們趕忙追查第一壇銅錢的下落,結果廢品收購站也已經轉手賣掉。文化館要將第二壇銅錢拉走,隤城寨的村民不答應。因為之前挖出來的東西都交給了文化館,可是一分錢也沒有得到,因此這次村民知道要錢了。

      最後經過協商,隤城寨將第二壇銅錢上繳市文化館,市文化館以獎勵的方式,在表彰大會上獎勵隤城寨村1380元。

      同樣的兩壇銅錢,不同的命運歸屬。

      上世紀70年代,500多公斤的銅錢換來了1380元的巨款,群眾心裏樂開了花。而一枚枚閃耀著千年光輝的宋代銅錢得以陳列在世人麵前。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裏相繼發現文物和漢墓,其中1982年12月出土的宋代綠釉刻花枕,經過修複現藏於焦作市博物館,1983年和1994年在隤城寨村發現漢墓30多座,同時出土五銖錢、陶壺、陶罐、陶盆等。王躍溫說,最多的一次,向文物部門送交古代石器15噸之多。

      站在隤城寨遺址前,筆者思緒翻飛。麵對遺址,作為後人的我們不知該做些什麼,不知該自豪還是該慚愧。家鄉焦作,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著華夏先民,這裏曾經是他們的家園,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幾千年前的他們,經曆刀耕火種,走過電閃雷鳴,飽經風雨滄桑,曆盡人間磨難,世世耕耘,代代傳承,才有了今天的模樣。沒有他們的艱難摸索,沒有一代又一代人鋪墊,怎麼會有今天的輝煌?無論如何,麵對遺址,我肅然起敬,麵對遺址,我再一次頂禮膜拜。

     

     

    文章編輯:劉佳 
     
    相關信息:
    盧多遜
    沁水之陽第一村
    多彩活動激活文旅消費“暑期檔”
    帶著孩子練太極
    禦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點亮夜遊新名片
    千年古城話孝道
    焦作之行處處是美景
    熱情焦作 好客懷川
    河南省非遺和智慧化中心發布非遺熱搜榜太極拳最出圈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