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讓黃河文化潤澤百裏懷川
更新時間:2020-9-22 9:46:50    來源:新華社

  溫縣黃河風光。

記者 王龍卿 攝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年來,焦作在黃河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方麵,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渾厚婉轉的黃河泥塤之聲常常響起在“萬裏黃河第一觀”——武陟嘉應觀。嘉應觀景區專門組織了一支黃河泥塤演奏團隊,將來自黃河泥土的聲音融入治水文化中,打造景區文化新亮點。

  孟州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偉,忙於將孟州黃河澄泥硯推向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

  受到焦作黃河文化發展的影響,沁陽野王貯器代表性傳承人靳麗萍正在研發更多新產品,為沁陽野王貯器文化拓展新空間。

  與黃河文化相關的座談會、研討會、交流會等直線增加,各學術單位、團隊無不在圍繞焦作黃河文化做文章。

   ……

  焦作,正在跟緊黃河文化發展的快節奏。

  我市深處黃河流域文化腹地,目前28處國保單位中的大多數集聚沿黃河一線。

  在孟州,韓愈文化是黃河文化璀璨的明珠。這裏,擁有黃河文化苑、黃河左岸堤防零公裏起點、現存黃河故道上唯一的鎖水閣、大王廟、顯聖王廟等豐富的文旅資源,還有黃河土硪號子、黃河澄泥硯、火龍舞、喬家製鼓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溫縣,太極文化在黃河岸邊熠熠生輝。這裏,是懷藥之鄉;這裏,是“孔門十哲”卜子夏、“一代帝王”司馬懿、“一代宗師”陳王廷故裏。

  在武陟,鑲嵌著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金字招牌。這裏,是黃河中下遊左岸的分界點;這裏,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治水文化的核心;這裏,是殷商舊都。在這裏,黃河岸邊分布著5處國保單位、22處省保單位,嘉應觀、妙樂寺、青龍宮、千佛閣、董永故裏、何瑭故裏、“竹林七賢”山濤與向秀故裏、清代名人毛昶熙故裏、人民勝利渠渠首等人文史跡燦若星河。

   不負黃河,不負時代。

  手握黃河文化王牌的焦作,該如何點“牌”成金呢?

  一年來,我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開展對重要文物遺跡保護和利用工作,把黃河古文明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

  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正在被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品牌。

  嘉應觀、陳家溝、黃河中下遊分界點、沁河入黃口、妙樂寺、韓園等一批遺存遺址被修複保護。

  我市建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黃河文化苑,推動嘉應觀、陳家溝等景區入選“中國大黃河旅遊十大精品線路”,正在打造區域黃河文明傳承的“核心區”。

  我市啟動了《焦作黃河誌》的編撰工作,聯合承辦河南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打造講述懷川大地黃河文化的新窗口。

   目前,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已調查、摸排焦作黃河文化沿線文化旅遊點149個,正在依托貫穿黃河岸邊東西的王園線,製作標識標牌,用於引導遊客,並全麵介紹焦作黃河文化旅遊概況和廊道情況。

  日前,記者再走王園線,這處在我市總投資54.3億元的生態文化旅遊觀光線,蜿蜒於黃河北岸,引來遊人如織。

  焦作黃河文化再展魅力,新時代黃河文化左岸的文化地標正在形成。

  近期,記者采訪了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太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錕。這一年多來,河南理工大學太行發展研究院始終關注焦作黃河文化的發展趨勢。

   張錕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深入挖掘黃河兩岸曆史文化資源,搶占黃河流域文化高地,可以為鄭州大都市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他建議,以人民勝利渠渠首為中心,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應觀等文物古跡,以黃沁河沿岸傳統村落為依托,打造國內第一個以中華治水文化為主題、以文旅康養為主導產業形態的特色小鎮。還可以以陳家溝、月山寺、靜應廟等為基地,以太極拳、八極拳、《黃庭經》等為載體,打造中華太極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總之,要突出黃河沿岸地域特色,係統展現不同區域的獨特文化魅力,將一座座文化地標融入當代生活,建設成為傳承曆史文脈的精神高地。

記者 王瑋萱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讓黃河文化潤澤百裏懷川
    2020-9-22 9:46:50    來源:新華社

      溫縣黃河風光。

    記者 王龍卿 攝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年來,焦作在黃河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方麵,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渾厚婉轉的黃河泥塤之聲常常響起在“萬裏黃河第一觀”——武陟嘉應觀。嘉應觀景區專門組織了一支黃河泥塤演奏團隊,將來自黃河泥土的聲音融入治水文化中,打造景區文化新亮點。

      孟州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偉,忙於將孟州黃河澄泥硯推向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

      受到焦作黃河文化發展的影響,沁陽野王貯器代表性傳承人靳麗萍正在研發更多新產品,為沁陽野王貯器文化拓展新空間。

      與黃河文化相關的座談會、研討會、交流會等直線增加,各學術單位、團隊無不在圍繞焦作黃河文化做文章。

       ……

      焦作,正在跟緊黃河文化發展的快節奏。

      我市深處黃河流域文化腹地,目前28處國保單位中的大多數集聚沿黃河一線。

      在孟州,韓愈文化是黃河文化璀璨的明珠。這裏,擁有黃河文化苑、黃河左岸堤防零公裏起點、現存黃河故道上唯一的鎖水閣、大王廟、顯聖王廟等豐富的文旅資源,還有黃河土硪號子、黃河澄泥硯、火龍舞、喬家製鼓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溫縣,太極文化在黃河岸邊熠熠生輝。這裏,是懷藥之鄉;這裏,是“孔門十哲”卜子夏、“一代帝王”司馬懿、“一代宗師”陳王廷故裏。

      在武陟,鑲嵌著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金字招牌。這裏,是黃河中下遊左岸的分界點;這裏,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治水文化的核心;這裏,是殷商舊都。在這裏,黃河岸邊分布著5處國保單位、22處省保單位,嘉應觀、妙樂寺、青龍宮、千佛閣、董永故裏、何瑭故裏、“竹林七賢”山濤與向秀故裏、清代名人毛昶熙故裏、人民勝利渠渠首等人文史跡燦若星河。

       不負黃河,不負時代。

      手握黃河文化王牌的焦作,該如何點“牌”成金呢?

      一年來,我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開展對重要文物遺跡保護和利用工作,把黃河古文明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

      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正在被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品牌。

      嘉應觀、陳家溝、黃河中下遊分界點、沁河入黃口、妙樂寺、韓園等一批遺存遺址被修複保護。

      我市建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黃河文化苑,推動嘉應觀、陳家溝等景區入選“中國大黃河旅遊十大精品線路”,正在打造區域黃河文明傳承的“核心區”。

      我市啟動了《焦作黃河誌》的編撰工作,聯合承辦河南省社科界“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理論研討會,打造講述懷川大地黃河文化的新窗口。

       目前,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已調查、摸排焦作黃河文化沿線文化旅遊點149個,正在依托貫穿黃河岸邊東西的王園線,製作標識標牌,用於引導遊客,並全麵介紹焦作黃河文化旅遊概況和廊道情況。

      日前,記者再走王園線,這處在我市總投資54.3億元的生態文化旅遊觀光線,蜿蜒於黃河北岸,引來遊人如織。

      焦作黃河文化再展魅力,新時代黃河文化左岸的文化地標正在形成。

      近期,記者采訪了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太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錕。這一年多來,河南理工大學太行發展研究院始終關注焦作黃河文化的發展趨勢。

       張錕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深入挖掘黃河兩岸曆史文化資源,搶占黃河流域文化高地,可以為鄭州大都市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他建議,以人民勝利渠渠首為中心,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應觀等文物古跡,以黃沁河沿岸傳統村落為依托,打造國內第一個以中華治水文化為主題、以文旅康養為主導產業形態的特色小鎮。還可以以陳家溝、月山寺、靜應廟等為基地,以太極拳、八極拳、《黃庭經》等為載體,打造中華太極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總之,要突出黃河沿岸地域特色,係統展現不同區域的獨特文化魅力,將一座座文化地標融入當代生活,建設成為傳承曆史文脈的精神高地。

    記者 王瑋萱

    文章編輯:趙銀岷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