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傳統村落東交口村
經典山陽
|
東交口村位於修武縣西村鄉,是兩河道於山口的交彙處,與千年瓷都當陽峪隔山而立。前不久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近日,記者到東交口村進行了采訪。
薑強在焦作市區工作、生活,老家在東交口村。從商多年,薑強跑遍了祖國各地,可讓他難舍難離的是鄉愁。近年來,保護和發展東交口村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在薑強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這座傳統村落。薑強介紹,之所以稱為交口,是因為山西柳樹口通往修武承恩鎮(今焦作市山陽區恩村)的古道,在到達修武長嶺後,分嶺上和溝底兩條小道,走溝底的由長嶺經葛溝池、連陰寨、窄門到達此處,走嶺上的從長嶺經西嶺後到達此處,最後兩道在此交會,合為一道,順甕澗河道南下經當陽峪等村到達商業重鎮承恩鎮。兩道相交,並由此出山口,故而得名為交字口,簡稱交口,並形成了村子,東邊的叫東交口,西邊的叫西交口,名字由此而來。
過去大荒之年的悲慘景象,人們可以從東交口村口的荒歲碑來了解。立於民國的荒歲碑上記錄著東交口一帶的悲痛往事。碑文內容摘錄如下:自古荒年之甚,莫甚於光緒三年,東至長垣,西至長安,南至汝州,北至太原,十分之中留二三。我東交口村三百餘口所留者六十有奇,西交口村五百餘口所留者亦六十有奇,嶺後、大掌、艾曲、東西岸、小南坡、圪料返、窪村、當陽峪大抵皆如是。最可駭者牛大肚河村二十餘家,逃荒回來者隻一人而已,真可悲也。當其時,家家食榆皮,食蒺藜,食杆草,食白矸,食骨頭,食皮繩,以延生命。人無門路,不能養生,所以食死人者有之,食活人者有之,甚至父食子、子食父,山川兩社不下數十家。
薑強說,從碑文中可知,光緒三年的饑荒,讓山區人口驟減,東交口原有三百餘口,災荒過後,僅剩六十餘口。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緩慢恢複,民國年間也不過有二百餘口人。到了1942年,豫北又發生了大旱,鋪天蓋地的蝗蟲讓莊稼顆粒無收,加上當時兵匪肆虐,戰亂不斷,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村民們能動的被迫到山西逃荒謀生,不能動的隻好在家坐以待斃。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在家被活活餓死。這場災荒下來,東交口人口又去了一半。現在的生活好了,人口又多了,目前村裏有800多口人。
河南理工大學教授陳興義說,東交口是建築的寶庫,有石頭房、土房、窯洞、四合院、地坑院等。東交口村有成群連片的80餘座清中晚期建築,是南太行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在東交口村,傳統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有豫北特色的土窯、石箍窯和土石樓院等,建築用材是煆石、片石、土坯等。《雲台山的58個第一》一書中記載了東交口村60餘套窯院的記錄,為修武縣窯院之最。其中薑家窯、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楊家土石瓦房院、樓院遺址很具代表性。楊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線條簡潔大方,風格粗獷樸實。在東交口村中的河道古井邊上,有一個建於1958年的水櫃,用於將水井的水抽上來,方便群眾使用。水櫃旁有防風孔,供晚上汲水、放燈使用,亦可放些雜物。
村中的南泉寺在古代規模宏大,十分有名。村中老人說,南泉寺中有用生鐵鑄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戰亂年間,村民把十八羅漢藏於村南地下進行保護,至今未找到,成為一個謎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聯十分顯眼:“禦四海濟蒼生功能配祀,駕六龍享庶物德可參天。”此聯是乾隆皇帝為北京房山一龍王廟題寫。道光五年,東交口村重修龍王廟時,東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來,刻此石柱。
南泉寺在“文革”期間遭到較嚴重的破壞,但村中許多地頭留存的精美石刻,反映了當年南泉寺的興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爺洞、龍王廟等組成,72副古門墩說明該寺在興盛時規模之宏大。龍王廟前保存的許多石刻的圖案,雕刻技藝精湛、風格迥異,經我市文物專家羅火金考證,有一塊石刻為北齊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應為北齊所建,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曆史了。
對於家鄉的美,薑強說自己是屬於後知後覺的。1992年,他遇到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焦作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楊有良在村中寫生,忍不住上前詢問:“這個村子有什麼可畫的?”楊有良答曰:“你不覺得這裏很美嗎?”自此,薑強才開始重新審視養育他的東交口村。後來,他遇到了越來越多到東交口創作的畫家和攝影家。
東交口還是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薑強說,村裏有9名烈士和2名戰鬥英雄,他們是全村人的驕傲。東交口村之所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出了這麼多英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修武這一帶山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東交口古道是溝通修武山下平原地帶和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山區道路之一,八路軍和抗日武裝不論是南下作戰,還是轉戰山西,這裏都是重要的據點。至今在東交口南山上殘存的連綿數公裏的石頭壘砌的防禦體係,就是當時的抗日武裝為伏擊進山日軍修建的。
2016年8月,東交口村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經媒體宣傳,東交口村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東交口村從一個破落寂寞的小村莊變身為焦作市山水畫研究會寫生基地、修武縣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多家影樓的取景地。東交口村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圖① 村口的荒歲碑記錄下了東交口村大荒之年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圖② 東交口村的古民居。
圖③④⑤ 南泉寺留存下來的石雕。
圖⑥ 窯洞劵栱上的雕刻圖案表明房屋建造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
圖⑦ 村裏的青石級縱橫上下,原始幽靜。
記者 吉亞南 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東交口村位於修武縣西村鄉,是兩河道於山口的交彙處,與千年瓷都當陽峪隔山而立。前不久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近日,記者到東交口村進行了采訪。
薑強在焦作市區工作、生活,老家在東交口村。從商多年,薑強跑遍了祖國各地,可讓他難舍難離的是鄉愁。近年來,保護和發展東交口村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在薑強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這座傳統村落。薑強介紹,之所以稱為交口,是因為山西柳樹口通往修武承恩鎮(今焦作市山陽區恩村)的古道,在到達修武長嶺後,分嶺上和溝底兩條小道,走溝底的由長嶺經葛溝池、連陰寨、窄門到達此處,走嶺上的從長嶺經西嶺後到達此處,最後兩道在此交會,合為一道,順甕澗河道南下經當陽峪等村到達商業重鎮承恩鎮。兩道相交,並由此出山口,故而得名為交字口,簡稱交口,並形成了村子,東邊的叫東交口,西邊的叫西交口,名字由此而來。
過去大荒之年的悲慘景象,人們可以從東交口村口的荒歲碑來了解。立於民國的荒歲碑上記錄著東交口一帶的悲痛往事。碑文內容摘錄如下:自古荒年之甚,莫甚於光緒三年,東至長垣,西至長安,南至汝州,北至太原,十分之中留二三。我東交口村三百餘口所留者六十有奇,西交口村五百餘口所留者亦六十有奇,嶺後、大掌、艾曲、東西岸、小南坡、圪料返、窪村、當陽峪大抵皆如是。最可駭者牛大肚河村二十餘家,逃荒回來者隻一人而已,真可悲也。當其時,家家食榆皮,食蒺藜,食杆草,食白矸,食骨頭,食皮繩,以延生命。人無門路,不能養生,所以食死人者有之,食活人者有之,甚至父食子、子食父,山川兩社不下數十家。
薑強說,從碑文中可知,光緒三年的饑荒,讓山區人口驟減,東交口原有三百餘口,災荒過後,僅剩六十餘口。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緩慢恢複,民國年間也不過有二百餘口人。到了1942年,豫北又發生了大旱,鋪天蓋地的蝗蟲讓莊稼顆粒無收,加上當時兵匪肆虐,戰亂不斷,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村民們能動的被迫到山西逃荒謀生,不能動的隻好在家坐以待斃。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在家被活活餓死。這場災荒下來,東交口人口又去了一半。現在的生活好了,人口又多了,目前村裏有800多口人。
河南理工大學教授陳興義說,東交口是建築的寶庫,有石頭房、土房、窯洞、四合院、地坑院等。東交口村有成群連片的80餘座清中晚期建築,是南太行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在東交口村,傳統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有豫北特色的土窯、石箍窯和土石樓院等,建築用材是煆石、片石、土坯等。《雲台山的58個第一》一書中記載了東交口村60餘套窯院的記錄,為修武縣窯院之最。其中薑家窯、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楊家土石瓦房院、樓院遺址很具代表性。楊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線條簡潔大方,風格粗獷樸實。在東交口村中的河道古井邊上,有一個建於1958年的水櫃,用於將水井的水抽上來,方便群眾使用。水櫃旁有防風孔,供晚上汲水、放燈使用,亦可放些雜物。
村中的南泉寺在古代規模宏大,十分有名。村中老人說,南泉寺中有用生鐵鑄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戰亂年間,村民把十八羅漢藏於村南地下進行保護,至今未找到,成為一個謎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聯十分顯眼:“禦四海濟蒼生功能配祀,駕六龍享庶物德可參天。”此聯是乾隆皇帝為北京房山一龍王廟題寫。道光五年,東交口村重修龍王廟時,東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來,刻此石柱。
南泉寺在“文革”期間遭到較嚴重的破壞,但村中許多地頭留存的精美石刻,反映了當年南泉寺的興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爺洞、龍王廟等組成,72副古門墩說明該寺在興盛時規模之宏大。龍王廟前保存的許多石刻的圖案,雕刻技藝精湛、風格迥異,經我市文物專家羅火金考證,有一塊石刻為北齊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應為北齊所建,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曆史了。
對於家鄉的美,薑強說自己是屬於後知後覺的。1992年,他遇到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焦作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楊有良在村中寫生,忍不住上前詢問:“這個村子有什麼可畫的?”楊有良答曰:“你不覺得這裏很美嗎?”自此,薑強才開始重新審視養育他的東交口村。後來,他遇到了越來越多到東交口創作的畫家和攝影家。
東交口還是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薑強說,村裏有9名烈士和2名戰鬥英雄,他們是全村人的驕傲。東交口村之所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出了這麼多英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修武這一帶山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東交口古道是溝通修武山下平原地帶和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山區道路之一,八路軍和抗日武裝不論是南下作戰,還是轉戰山西,這裏都是重要的據點。至今在東交口南山上殘存的連綿數公裏的石頭壘砌的防禦體係,就是當時的抗日武裝為伏擊進山日軍修建的。
2016年8月,東交口村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經媒體宣傳,東交口村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東交口村從一個破落寂寞的小村莊變身為焦作市山水畫研究會寫生基地、修武縣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多家影樓的取景地。東交口村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圖① 村口的荒歲碑記錄下了東交口村大荒之年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圖② 東交口村的古民居。
圖③④⑤ 南泉寺留存下來的石雕。
圖⑥ 窯洞劵栱上的雕刻圖案表明房屋建造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
圖⑦ 村裏的青石級縱橫上下,原始幽靜。
記者 吉亞南 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