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裏程碑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
更新時間:2019-4-23 9:14:09 來源:焦作日報
|
水質固定重要監測站點。 | |
|
黃河南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黃隧洞入水口。 | |
|
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建設、四麵篆刻著“國之大策”“心靈呼喚”“責任如山”“飲水思源”的紀念碑屹立在黃河北岸。 | |
|
南水北調,千秋偉業;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 |
|
深63米的豎井螺旋步道。 | |
|
黃河南岸已建成的豐樂櫻花園旅遊景點。 | |
|
施工中的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隧洞(拍攝於2009年7月)。 | |
|
2014年7月,本報“南水北調中線行”的記者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現場采訪。 | |
|
豎井井底檢修泵。 | |
|
穿黃工程隧洞出口降壓站。 | |
|
黃河北岸,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出水口的豎井、出口降壓站等建築物。 | |
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說起穿城而過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人津津樂道。“忠誠擔當、頑強拚搏、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在傳承和發揚。
那麼,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關鍵性和控製性項目的穿越黃河工程,人們卻了解得很少。
4月17日,記者再次來到南水北調中線穿越黃河工程的黃河南北岸,一探究竟。
黃河南岸,槐花盛開,撲鼻的馨香沁人心脾,昔日宏大的施工場景,早已被借助南水北調穿黃工程文化建設的豐樂櫻花園所取代,這裏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博物館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透過飛行器的鏡頭,穿黃隧洞入水口的四周建築物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站在邙山隧道山頂的觀景台向北極目遠眺,黃河以及穿黃隧洞段、出口建築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孤柏嘴控導工程等盡收眼底。
中午,太陽火辣辣的,記者驅車繞焦作鞏義黃河公路大橋一路北上,途徑溫縣陳家溝村再折返至黃河北岸。遠遠望去,豎井、出口降壓站等建築物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耀眼,從豎井出來的丹江水湧起巨大的波浪,水中遨遊的不知名的淡水魚,足有半米多長。
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管理處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沿著豎井螺旋步道,深入63米的井底探秘。井底機器轟鳴、幹淨整潔,隻見碩大的出水彎管道占據了整個豎井的三分之二,南水北調的水就是從這裏湧向北岸的。
南水北調看中線,中線工程看穿黃。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是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鄭州滎陽市王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到焦作溫縣,再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工程。穿黃工程最重要也是施工難度最大的,當屬穿黃隧洞和退水洞。穿黃隧洞是南水北調工程中規模最大、單項工期最長、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複雜的交叉建築物。穿黃隧洞是有壓隧洞,承擔著將長江水從黃河底部運輸過河的任務,全長4250米,其中過河段隧洞3450米、邙山段隧洞800米,兩條隧洞平行布置,中心線間距28米。
據新華社消息,南水北調中線穿越黃河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曆時9年,設計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工程總投資達31.37億元。2014年2月22日,穿黃工程兩條隧洞開始充水試驗。截至2019年2月15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輸水200億立方米,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有5300多萬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500多萬人告別了高氟水、苦鹹水。
(記者 趙耀東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