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宋寨銅穀洞
圖① 東洞一覽。牛永利 攝
圖② 重修陽洛山碑。 牛永利 攝
沁陽宋寨銅穀洞,位於道教聖地陽洛山山穀中,在金元時期,道教第五任掌教丘處機在此修煉,元代兩次任掌教的苗道一也活動於此,周邊洞府林立,風景優美,是避暑覽勝的好去處。除此之外,這裏還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古代銅礦遺址之一,見證了焦作的冶金史。
銅穀洞,位於沁陽市西北25公裏的紫陵鎮宋寨村北陽洛山,洞的位置海拔約300米,由寒武紀頁岩組成。東邊是懸穀山,西邊是濟源五龍口鎮東逯寨鳳凰台,南邊是丘陵坡地。銅穀洞長約2公裏,北部有海拔900米的銅溝頂。銅穀洞分布在山溝東西兩側,是鄉民開采銅礦石遺留的山洞。銅穀洞除了是開銅礦遺址外,還是一處宗教聖地,金元時期為道教,清代又增加了觀音信仰。1987年1月7日,沁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一、洞府一覽
西側洞僅一處,洞口青石壘砌,石額“南海洞”,寬約2米,洞內寬約7米,何時開鑿不知。洞外北側立一通碑記,名《重修南海洞碑記》,1994年農曆三月初三立。在東側洞最南的洞口立有一通清同治十一年碑記,文載“……己巳夏本村信女呂門邢氏等……又募化小大資財,創建□□堂水蓮老母一尊,從此西洞有主也”。由此可知,西洞供奉神像始於清同治年間,並且僅一尊神像,祀水蓮老母。
東側洞較多,共6個洞。南側有上下兩個洞,2004年,清理廢墟時在此處發現一對石獅。上邊的洞似天然形成,內有不少彩繪泥塑神像。據洞口南側清代碑記可知,同治十一年,宋寨、覆背村、屈塚村等信士重新彩繪了各洞神像。據洞口北側《重修長生爺洞碑記》可知,此洞名為“長生爺洞”。碑文講此洞創建於金代。由此碑可以知道,西洞供奉南海觀音是在1994年前後。其下洞洞口原立一通元代《重修陽洛山記》碑,現在雲陽山神農像北側財主殿西山牆處。
據元代碑記可知,金元時期,此處為道教聖地,北部陽洛山洞府奇多,有隱元台、黑清洞、上清洞、太清洞、紅遠石堂、王良洞、西石堂、海蟾洞、西岩洞、玉霄洞、龍仙石堂、龍蒙之洞、翠花洞、玉妃洞、苟芒大洞、蘇材室、清虛室、丹陽洞、桃花洞、長生洞、紫陽洞、太古洞、熊氏洞、葵□洞、神參庵。《重修陽洛山記》碑立於此,說明銅穀洞道場在元代道教界的地位較其他洞高。
下洞亦為天然洞,洞口還立一通明末碑記。就碑文所述,可知至少在金元時期,此洞就開始供奉道教神祇,參與修建的人涉及懷慶府東關、東紫陵、窯頭、高村等村民,立碑時間為大順永昌元年二月,說明李自成的勢力已經控製了河內縣。此碑北側洞壁有摩崖一處,摹刻於明嘉靖年間,據內容可知,鄭藩王府施三清聖像等,大概此洞名為“三清洞”。
往北有洞一間。此洞緊鄰的北邊有上下兩個洞,上洞為自然洞,洞口成圓形。下洞為向內開采的礦洞,洞口青磚壘砌,北側石塊壘砌成台階,可通上洞。上下洞內供奉神祇。洞西不遠處有一眼古井,井口直徑約30厘米,井深約6米。
往北的洞為開采留下的礦洞。洞前北側有一座無梁殿,石塊壘砌,麵闊三間,內奉玉帝,稱玉帝殿。
銅穀洞東洞繁密,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它們大小不等、深淺不一,造成銅穀洞易進難出,因進去後主洞、支洞難辨。
二、冶金追憶
西側洞僅一處,向內開鑿為礦洞,洞內又有3個洞,長的約30米,三洞開采麵寬達15米,東西礦洞內岩壁上遺留有很多釺孔,分為圓形和三角形兩種,不知何時開鑿。
銅穀洞東洞礦洞較多,有3個礦洞,最南側洞口堆放著大量礦渣。中間下層洞為礦洞,主洞長120米,寬2米至3米,高約2米,主洞兩邊有若幹個支洞,呈魚翅狀分布,支洞長10米到20米不等。最北側開采深約20米。
銅穀洞開采銅礦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無法考證。西洞洞口《重修南海洞碑記》,文載,“沁陽市西北邊陲宋寨村北太行山麓有銅穀洞……為覃懷遊覽盛景……青銅器時代先人曾在此鑿洞采礦煉銅造器”。未免過於誇張。鄧宏禮在《文化沁陽》中寫道:“據有關資料: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尚書崔亮奏請,在懷州(今沁陽)之太行山采銅鑄錢,且係北魏中後期時七處銅礦之一……據《魏書·食貨誌》,尚書崔亮曾奏請開采的河內郡懷州銅礦,每鬥得銅4兩到8兩不等。”《沁陽文物》推測應在明、清兩代,人們是在古真人洞室裏向大山深處開礦的。1958年至1963年,當地群眾又在原開采礦洞的基礎上繼續向深處開采,礦石含銅量少,故放棄開采。
銅穀洞在戰亂年代,還是一處保命保財的地方。1938年,日寇進入沁陽,燒殺搶掠,宋寨村民、牲畜藏在銅穀洞內,生命財產得以保全。
20世紀90年代,神農山風景區管理處及宋寨村委帶領人員修路,重修各洞並塑繪神像,發展沁陽旅遊業。銅穀洞東西兩山重巒疊嶂,溝內鳥語花香,夏季洞內清幽涼爽,泉聲瀝瀝。二廣高速公路濟晉段穿沁而過,途經穀溝上空,建起雙道橋,其橋橫空飛跨兩山,相當壯觀,真是避暑覽勝的好去處。
總之,銅穀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銅礦遺址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古代礦址之一,它對我們研究沁陽宗教、民間信仰、冶金曆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牛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