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東西兩漢400多年,修武因兩位開國之君和一位末代皇帝在中國曆史上熠熠生輝。修武不大,方圓不過百裏;修武不小,卻在某個程度上承載了大漢興衰的部分曆史使命,這是修武的幸運,也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曆史對修武的鍾情,集中體現在兩漢400多年的時間內。尤其是兩漢的關鍵時期,漢高帝劉邦、光武帝劉秀、漢獻帝劉協都與修武發生過重大關聯,甚至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修武地處當時的“三河之地”(即河南、河內、河東)之一的河內之地。河南即河洛之地,是當時全國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河內、河東作為富庶的經濟發達地區,則是全國的兩個副中心,河內又在河洛邊緣,加之在太行和黃河之間,軍事戰略地位也是格外重要。所以,兩漢三帝在修武實現命運轉折,是曆史的巧合,也是曆史的必然。
1漢高帝劉邦智奪韓信兵權
2000多年前的楚漢之爭,最初楚強漢弱,漢軍一度在成皋之圍中幾乎全軍覆滅,甚至漢王劉邦本人差點被楚王項羽活捉。但劉邦很快從頹勢中走出來,原因就是他從成皋逃到修武後智奪韓信兵權,變成重新手握重兵的實力派。對此,《漢書·高帝紀》載:“三年六月,羽遂圍成皋。漢王跳,獨於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收兵趙地。漢王得韓信軍,複大振。八月,臨河南鄉,軍小修武,欲複戰。”
原來,劉邦手下有一名大將名叫韓信。韓信初屬項羽,因不能用,繼歸劉邦,在蕭何的舉薦下,被任命為大將,多次勝敵,逐漸擁兵自重,不願接受劉邦調度。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包圍在成皋。劉邦向駐紮在修武城的韓信求救,韓信遲遲按兵不動。劉邦從重圍中逃出,幾番周折,向北渡過黃河,當天傍晚趕到修武城外的小修武城。這時隻有夏侯嬰一個人跟隨著劉邦。在小修武,劉邦聽說韓信和趙王、張耳就駐紮在附近。劉邦對韓信的按兵不動十分生氣,更何況韓信的兵力日漸強大,已經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要借此機會削弱韓信的兵權。這天夜裏,劉邦和夏侯嬰商定了一個奪取韓信兵權的計策。第二天淩晨,劉邦單身獨騎進入修武城,馳向韓信和張耳的營帳。守營衛士攔住去路,劉邦自稱:“我是漢王使者,有重要軍情向韓將軍報告。”劉邦進入營帳後,發現韓張二人還在酣睡未起,就收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接著,又用大將的旗幟召集軍中將領。韓信、張耳聞聽外麵人聲鼎沸,起來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漢王劉邦正在軍前發號施令。他們二人趕緊上前請罪,劉邦當麵責怪他們:“身為大將,不知警惕,而且紀律不嚴,防務鬆弛。”於是他宣布:“趙王張耳堅守趙國之地,韓信收集還沒有發往滎陽的軍隊,改道攻打齊國。”
劉邦這次奪取韓信兵權的計策極為巧妙和危險。因為劉邦作為漢王名分雖高,但此時已無一兵一卒。而趙王張耳和大將韓信名分雖低,卻是掌握雄兵的實力派。因此,劉邦到了韓信、張耳的軍中,能不能受到二人的尊重,二人能不能服從他的指揮,是兩可之間的事。一旦韓、張倚仗自己的實力不聽他的指揮,反而將其控製起來,劉邦可就成了自投羅網了。但是劉邦采取了反客為主的策略,迅速闖入他們的軍營,奪走他們的印信和兵符,趁張耳和韓信還沒有起床的機會,召集眾將,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全麵掌握了張耳和韓信的軍隊。待張耳和韓信起床後,才發現軍營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此時,他們已經無力左右自己的部隊。
劉邦奪取張耳、韓信軍權的行為頗為無賴,但極為實用,劉邦牢牢地將指揮張耳、韓信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對於扭轉漢軍敗勢和左右楚漢戰爭局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後劉邦果然開始轉敗為勝,並最終在烏江之戰中全殲項羽的楚軍,建立了西漢王朝。
漢初,修武縣為修武、山陽二縣,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又合為修武一縣。
2光武帝劉秀經營河內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隻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劉秀生在西漢末年,正逢亂世。王莽新朝代漢而立,隨後天下反叛。公元22年,“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正式起兵反莽。公元23年,劉秀率軍在昆陽大破新莽百萬之師,新朝迅速土崩瓦解。隨後,劉秀與更始政權展開漢統之爭。公元25年,劉秀在部將的擁立下稱帝,國號為漢,年號建武。之後,他開始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就是在這個時候,他來到了修武。《光武帝紀》記載:“建武二年二月己酉幸修武。”《資治通鑒》記載:“車駕幸修武。鮑永、馮衍審知更始已亡,乃發喪,出諸大伯等,封上印綬,悉罷兵,幅巾詣河內。”其大意是公元26年劉秀率兵親征修武,所向披靡。更始政權的河內郡守將鮑永、馮衍等得知更始帝劉玄已被諸將內訌殺死,就和部下封上印綬,收繳兵器,身著平民服裝奔赴修武,向劉秀投降。劉秀占據河內後,發現這裏沒有遭到兵火焚屠,並且“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他審時度勢,慨然曰:“吾將因是而起!”決定經營此地,作為自己一統天下的根基。
之後,劉秀任命寇恂為河內太守,將河內視為漢高帝時的關中,將寇恂比作鎮守關中的蕭何。這方寶地果然沒有讓劉秀失望,為他的部隊提供了充足的軍糧、戰馬和各種裝備,“時軍食急之,恂以輦車驪駕轉輸,前後不絕”。富庶的河內,為漢劉中興大業,為東漢帝國的最終建立,起到了決定性的後勤保障作用。
3漢獻帝劉協貶居濁鹿城
兩漢因修武而興,可以稱之為大漢福地。但在大漢王朝最終走向衰亡之時,古修武也以熱情的懷抱接納了它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後漢書·獻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冬十月乙卯,魏王曹丕為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製,都山陽之濁鹿城。”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字伯和,東漢靈帝之中子。他8歲登基,先被董卓挾持,後受製於曹操,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繼承魏王。在曹丕的授意下,群臣勸說漢獻帝以堯舜故事禪位魏王。他雖然很不情願,但深知漢室早已明存實亡,遂三下詔書,設壇禪位。曹丕受禪,封劉協為山陽公,國都為濁鹿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五裏源鄉李固村),並命他即日起行,前往封地山陽(其境域包括今河南省焦作市區和修武縣西部、北部)。
劉協在山陽的事跡正史不載,但在這一帶至今流傳著他廣施仁政的故事。相傳,他來到濁鹿城後,稍作安頓,便離開王宮,四處巡遊體察民情。當時,由於連年征戰和疫病流行,勞力不足加上沉重的賦稅,致使山陽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看到這些破衣爛衫、麵黃肌瘦的百姓,勾起了劉協對少年時期朝不保夕的痛苦記憶,更堅定了他治理山陽的信念。第二天,他就派人四處張貼榜文,宣布以後所有賦稅一概減半,墾荒種植者,免繳三年賦稅。消息傳出,山陽百姓奔走相告,無不稱頌。其後,他還經常深入民間訪貧問苦,並利用自己在宮中向太醫們學得的精湛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行醫之餘則入山采藥,所采之藥無償施與,針灸、拔罐、刮痧等皆為免費,外購之藥,酌收成本。焦作一帶有“中藥不還價,針灸不要錢”之俗,此即劉協傳下的千年老規矩。此外,這裏民間生子石灰圍門避生人之俗,相傳也和劉協有關。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山陽人民安居樂業,百業興旺。空閑時,劉協喜歡到濁鹿城北的小山上登高遠眺。盛夏季節,他常到百家岩遊玩,一邊納涼,一邊觀賞吼聲如雷、噴珠濺玉的天門瀑布,在那裏留下了避暑台等遺跡。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54歲的劉協終於告別了自己哭笑不得的人生。他的內侄,魏明帝曹睿聞訊,“素服發喪”,諡其為漢孝獻皇帝。在大司空崔林的監護下,經過近半年的準備,漢獻帝被以天子之禮葬在濁鹿城西北十裏之處(即今修武縣七賢鎮古漢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