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孝子丁蘭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沁陽是丁蘭的故裏。西漢《孝子傳》、晉《搜神記》、北宋《太平禦覽》均載:“丁蘭,河內野王人”。晉《逸人傳》、唐《初學記》記載:“丁蘭者,河內人也。”明、清時期的《懷慶府誌》《河內縣治》也均有漢孝子丁蘭為“河內人”的記載。
據記載,西漢時期,河內縣(今沁陽市)人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麵見,從不懈怠。此事便成為二十四孝之一“刻木事親”的故事。
民國《沁陽縣誌》載:“孝子丁蘭墓,在水北關村,碑石猶存。”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沁陽文物》記載,沁陽市懷慶街道水北關村西北有丁蘭巷,相傳為漢孝子丁蘭故裏,丁蘭巷西頭舊有丁蘭祠,原祠建造時間、規模不詳。民國年間,丁蘭祠廢圮,僅存清乾隆五十二年所立“漢孝子丁蘭故裏”碑平躺於原地,2003年被沁陽市文物局搬遷至該村湯帝廟內。
此次發現的“重修丁蘭祠序”碑,為長方形青石質地,長94厘米,寬50厘米,厚11厘米,碑文楷書,碑題1列,正文24列,捐款名單2列,正文滿列20字,全文共495字,原鑲嵌於沁陽市水北關村丁蘭巷丁蘭祠內。該碑記述了丁蘭祠因地勢低窪,每值沁水泛濫,屢被其患,且曆久而祠宇傾頹,清道光廿十六年(1846),懷慶府知府汪大人、河內知縣許大人帶頭捐銀重修丁蘭祠的經過,並鑲刻有“懷慶府印”“河內縣印”印章各一枚。新建的丁蘭祠有大殿三楹、拜殿三楹、齋房四楹,規模變大,使人見祠感懷興孝思之心。
“重修丁蘭祠序”碑是繼清乾隆“漢孝子丁蘭故裏”碑之後的又一新發現,該碑的發現為了解和研究漢孝子丁蘭故裏以及傳承和弘揚孝親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丁蘭祠的變遷有著非常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記者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