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溫·故國遺夢
| ||
|
從夏時立國,至西周蘇忿生在此建立蘇國,古溫憑借優良的地理優勢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成為人類先祖的最佳棲息地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古溫從夏至秦戰亂如麻,多個政權在此頻繁更迭。
探秘古溫,就如同閱讀一部厚重的春秋大書。今日,《厚重懷川》欄目帶你走進春秋古溫,領略那段塵封了的曆史。
■從“溫國”到“溫邑”
——講述溫縣城的變遷
春秋,今泛指歲月。而其背後,又是一個來自3000多年前充滿殺戮、權謀與哲學思辨的沉甸甸的曆史歲月。古溫,置身其中,演繹著屬於自己的小城春秋。
在記者所能找到的各個年代的《溫縣誌》中,均有這樣的表述:“溫,以泉得名,在夏時已立國。”因而,我們本期的探訪,就從一個遙遠的神秘國度——古溫國開始。
人們口中的“溫國”到底在哪裏呢?11月22日,站在溫縣招賢鄉上苑村西北處的高台上,溫縣知名文化人張繼峰指著高台北邊的一片地方告訴記者:“這一帶就是故國舊址。”
記者所在的高台其實是清風嶺餘脈,名叫摩天嶺。傳說,周文王的弟弟虢仲曾在此會盟各諸侯國攻打晉國,因而又被稱為虢公台。摩天嶺北30米處的地形頗為奇特,平地之上兀自凸起一處高地。張繼峰說,多年前,摩天嶺北側全是高地,附近的百姓在高地處時常會撿到一些繩紋瓦片和箭頭。近年來,由於百姓起土蓋房,高地已變為平地。高地西側樹立了一塊石碑,碑上書“溫根”二字,溫縣人民政府曾在此召開“世界溫姓宗親尋根大會”。石碑東側十幾米的地形卻又迅速下沉,明顯是一處窪地,窪地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狀似河溝。張繼峰稱,這便是濟水故道。
在濟水故道西側的高嶺旁,記者又見到一塊石碑,上書“溫國故城遺址”。為何偏偏將“溫國故城遺址”石碑立於此呢?張繼峰解釋說,這裏曾是蘇忿生所封蘇國的核心位置,也是三國時期司馬家族的行宮——“安樂宮”的後花園,由此向西不遠就是孟州地界了。
寒風凜冽,吹過這些殘破卻又露出神秘感的高嶺與平地,眼前荒涼的情景不禁令記者想起南唐後主李煜的一句詩:“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稱“國”,地界當然不止於記者眼前的疆域。
古溫國的疆域向東達武陟境,向西達濟源境。據《春秋》載:周簡王六年,晉郤(xi,人名)至與周爭堠(hou,地名)田。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杜預曰:“堠,溫之別邑。今河內郡懷縣西南堠人亭是。”《武陟縣誌》中又稱:“故懷城,在今縣城西南十一裏;堠人亭,在縣城西南十五裏。”可見,古溫之疆域,周時已至今武陟境。
另據《郡國誌》載:溫,蘇子所都,有濟水出。其又載:溫出濟水,其此之謂矣。由此可以判斷,古溫的疆域周時西至濟源境。
從夏立國至商滅溫後劃歸其為畿內地,再至周初武王“以賜司寇蘇忿生”稱蘇國,又至春秋時期設溫邑,其間,古溫以“國”著稱,呈現了最輝煌的曆史時刻。
據民國時期《溫縣誌》載:春秋,周桓王於鄭。後周襄王又以賜晉,為晉南陽地,陽處父(人名,溫地為其封地)。郤至,欒豹(人名)先後食邑於此,至是,溫僅以地名,不複成國矣。周惠王十七年,邢(國名)遭狄(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患,齊桓公遷邢於夷儀(邢邱國的都城,今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
戰國時,秦攻趙邯鄲,李同帥其徒赴秦軍,秦軍退,李同死,趙封其父為李侯,邑於此,稱曰李城,即今溫縣地也,後又屬魏。周赧(nan)王四十年,秦伐魏,魏人割溫以和,又由魏而入於秦矣;
秦並天下,罷侯置守,屬三川郡;漢分置溫、平皋二縣;北魏屬武德郡;北齊省平皋入溫,旋並溫亦省;隋複置溫縣,屬河內郡,隋大業十三年移縣治於李城;唐武德四年,隋令周仲隱以溫來降,置平州,名縣城曰李城,尋複改溫縣,隸懷州。(唐高宗)顯慶三年改隸洛州,又改隸孟州;五代因之;宋屬濟源郡。金隸沁南軍,屬孟州防禦;元隸孟州,屬懷慶路;明初隸孟州,尋廢孟州,隸懷慶府;清因之;中華民國二年,懷慶府廢,直隸於河北道,十六年廢河北道,遂直隸於省政府。
■從暴君夏桀到勇士李同
——閑侃古溫的輝煌瞬間
作為河洛腹地較早興起的城市,夏時的古溫國國富民豐,作為國都的主要糧食產地及通往國都的交通要道,它或許已存在百年。而隨著夏桀——夏朝最後一位君主的上位,古溫國也隨之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史詩。
桀上位後便修築了一座壯觀卻充滿暴力的夏台,又沉迷於美色,引來各方諸侯不滿,反應最強烈的當屬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商。夏桀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桀命人將商侯履囚禁在夏台。一年以後,由於各諸侯國不滿此事,桀才將商侯履釋放。從此,商侯履眾望所歸,引來各方諸侯朝拜。實力更加強大的商終於在夏桀二十六年發動戰爭,首先商滅掉了溫,切斷了對方的後方供給及通往夏都的交通要道。
轉眼又是幾百年,暴君商紂王上演了幾乎與夏桀一樣的曆史。此時,古溫城中出了一位絕世美女——蘇妲己,她可稱得上是“商王朝的終結者”。或許是蘇妲己及其蘇氏家族滅商有功,因而周滅商後,周武王將古溫土地賜於蘇氏後人——蘇忿生。蘇忿生在古溫經營數年,使得古溫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而,民間習慣稱古溫為蘇國。
曆史上,再強大的王朝也難逃沒落的命運。春秋時期,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大局,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作為周朝重要的城池,古溫難逃厄運。
春秋時期,周桓王將溫地劃撥給鄭國。到了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因帶兵幫助周襄王恢複王位,周襄王便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包括原(今濟源)、溫等在內的土地賜給了晉國,被稱為南陽。晉國得到溫地後,便在這裏設邑,並委任狐溱為第一任溫大夫。當時,溫地屬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地。後來,郤(xi)、欒豹先後食邑於此。欒氏滅亡後,士匄(gai,人名,姬姓)、趙武、韓起都想要這塊地方。周惠王十七年,邢遭狄患,齊桓公遷邢國國都至今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因而,如今的北平皋遺址代表了古溫的又一段輝煌。
根據溫縣知名文化人楊連仲的研究,古溫縣城曾有三處:一是上苑村;二是司馬懿故裏招賢鄉安樂寨村;三是如今的溫泉鎮,曆史上稱作李城。李城,因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談(即李同,此處引用作者原文)而得名。相傳,秦趙大戰,趙國邯鄲城危在旦夕。這時,有一個叫李談的謀士勸說執政的平原君趙勝,要他拿出家產招募勇士。平原君采納了李談的意見,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與秦軍作戰。李談隨同3000人向圍城的秦軍發動了勇猛的反擊。趙軍最終等來了魏、楚兩國的救兵,他們內外夾擊,使秦軍大敗。在這次戰爭中,李談戰死。趙王便封李談的父親為李侯,將溫地賜予李侯,並在此修建了李城。
從上苑村的高台到安樂寨村的古城牆,再到北平皋村荒涼的都城,進而落腳到如今溫泉鎮的熱鬧街市,記者行走在古溫大地,仿佛穿越了3000年的時空隧道,看了一部部精彩的影視劇,劇中情景起伏跌宕,令人心潮澎湃。
圖① 溫縣知名文化人張繼峰在介紹古溫國遺址。
圖② 位於虢公台一側刻著“溫根”二字的石碑。
記者 楊 銘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