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山百家岩景點在焦作市東北約20公裏、修武縣城北約15公裏處。百家岩上麵北部的高山東西兩側聳立,兩山中間有古代山洪衝刷山石遺留的溝壑,所以稱此穀為天門穀。天門穀下百家岩中間崖壁上有棧道通至山上和山下,棧道中段有一塊空地,長約40米、寬20米,有一小廟名叫觀音堂(又稱苦奶奶廟)。觀音堂所在的位置即是當年漢獻帝避暑台的位置。
圖 宋代人在百家岩崖壁上留下的題刻內容局部。 王 東 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曹操之子曹丕襲魏王之位;三月改元延康;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曹丕稱天子(魏文帝),貶漢獻帝到山陽縣,山陽縣為山陽公劉協及家人、侍從的食邑。奉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漢獻帝和曹節皇後居於山陽城(今輝縣市鄧城北側,又稱山陽故城、清陽城、濁鹿城、濁城、鄧城,這座城池當時在山陽縣地域範圍)魏改此地為山陽國,至309年結束,經曆89年。漢獻帝和曹節皇後少了皇帝的威儀,也少了許多麻煩和波折。他們遊曆天門山、百家岩、白鹿山、百泉等地,看奇峰巍峨、雲霧出岫、清水汩汩,感受風和氣清、樹陰花香、鶯歌燕舞,品嚐當地風味,為百姓醫病、減輕苦難,參加民俗活動,更有機會接近、了解百姓。
漢獻帝劉協從220年到234年去世,在山陽城居住14年。當時,山陽縣官吏在百家岩處修有亭台樓閣,供山陽公及其家人乘涼、避暑、遊覽使用,避暑台上留下漢獻帝及其家人多少辛酸或喜悅的記憶,我們不得而知。
隨著時代更替,漢獻帝避暑台處曾被改建為文昌閣、觀音殿等建築。
《修武縣誌》載,“漢獻帝避暑台”碑在(百家岩寺)寺西避暑台下。字徑尺許,筆致樸老,無年月款識,其側就岩刻題名數人,俱剝落不存,所可考者有元祐四年蔣之奇和杞國劉明之、鼓山宋鼎等人同遊。蓋“漢獻帝避暑台”六字亦宋人手筆也。
宋代人蔣之奇摩崖題刻在漢獻帝避暑台下麵兩丈、東側小路北邊崖壁上,“漢獻帝避暑台”六字在大致在其西側。“漢獻帝避暑台”、“劉靈醒酒台”、“嵇康淬劍池”等刻石字跡應為宋人留下的。如今,“漢獻帝避暑台”碑石字跡已經不存在了,它旁邊的宋代元祐四年蔣之奇、縣邑簿李□□等人來此遊覽、在崖壁上留下的刻石字跡仍存在,值得保護,不要等它們被損壞消失了,才覺得它們的珍貴。字跡如此,人也如此。
自從漢獻帝在百家岩留下遺跡,引得曆代無數遊子、佳人來此遊覽、憑吊,其中就有竹林七賢。□王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