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山陽尋跡 > 山陽尋跡 > 正文

經典山陽

劉自然庵遺址殘碑考
更新時間:2015-1-19 8:54:31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今年中秋節前兩天,我去劉自然庵遺址遊玩,正逢遺址大規模修建,當地一個老太太把我領到一通殘碑前對我說:“這塊碑是老碑,是前段時間施工時剛挖出來的。”我用尺子量了量,碑厚16厘米,寬54厘米,缺了碑首及碑右上角一塊(如圖)。碑文雖有剝蝕毀壞,但文字還可辨認,前半部分正是東方朔寫給劉自然的讚詞。

    劉自然,原名李自然,西漢著名道士,深諳吐納導引之術。據《河內縣誌》記載,李自然在今博愛縣柏山村東部的金傘山中建庵修煉,漢武帝聞訊後便駕臨柏山,親訪李自然,史稱“漢武帝柏山訪道”。李自然授養生之道,漢武帝大喜,欲請他為禦醫,李自然拒而不出;又贈他錢財,也拒而不納。漢武帝對李自然更加欽佩敬重,於是便賜其國姓“劉”,以示褒獎,由此李自然改為“劉自然”。漢武帝又下旨撥款在金傘山為其修建“萬壽觀”一座,今萬壽觀早已無存。《懷慶府誌·輿地誌》載:“金傘山在府城(今沁陽)東北25公裏,奇岩峭壁,崒嵂可愛,有仙人劉自然庵。”今金傘山上仍有劉自然庵遺址,傳說劉自然得道升天成神,所以當地人又稱劉自然為“李神仙”,劉自然修煉的山洞為神仙洞。又因漢武帝在此訪道,而皇帝又是真龍天子,故而,神仙洞又叫龍洞。劉自然仙逝後,漢武帝遣大臣東方朔來此憑吊,東方朔為其撰寫讚詞:《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讚》,刻碑立於萬壽觀前。《懷慶府誌·金石誌》記載有碑文:

    “漢大夫東方朔奉詔東幹,特謁金傘山萬壽觀主自然先生劉公古跡,追慕其德,乃留讚曰:妙哉至道,無極無窮。無影無形,無始無終。細無不入,大無不容。分判混沌,運斡元穹。造化川穀,備列西東。生育生物,孕產禽蟲。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隨緣禍福,應兆吉凶。非道能著,惟人可宏。昔者自然,天錫英雄。作用法則,動止謙恭。量若冥海,聲如巨鍾。解忿銼銳,知白知清。深達奧旨,洞曉真宗。金傘山側,萬壽觀中。持誦精懇,梵修至誠。飛符走籙,斬妖滅凶。迎神役鬼,降虎伏龍。拯濟水旱,時稔歲豐。製服靈夜,采餌赤鬆。吞日飲月,單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嬰童。回光返照,聖智圓通。靈丹濟鼎,彩霞飛虹。舊緣宿行,相契是功。金書赫赫,鶴駕騰騰。仙樂燎亮,嘯歌雍雍。祥雲蔽日,瑞氣淩空。履石遺跡,以記名崇。麾幡鼓節,迎歸洞宮。飄飄仙袂,隱隱叮咚。信士繼踵,洪波立封。秦室墮廢,戰國奸雄。歲月既久,觀壯頹崩。千載之後,再闡元風,自然遠嗣,重躍仙蹤。興修大廈,宏壯孤峰。寒灰複熾,枯木重榮。四方歸奉,萬裏和同。聖躬萬壽,帝道興隆。”

    《金石考》雲:碑載大漢乙卯歲八月一日安昌縣令劉德辛立石。從東方朔讚詞開頭“劉公古跡,追慕其德”可知,東方朔寫讚詞時劉自然已死,故“大漢乙卯歲(即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八月一日”不是漢武帝訪劉自然的時間,應是安昌縣令劉德辛立石的時間。此處就要談談“安昌縣”了,明萬曆版《武陟誌·地理誌》記載:(武陟)漢為懷縣,隸河內郡,或析置安昌縣。那麼安昌縣位於何處?我又查閱了史料得知,漢時安昌縣在今溫縣武德鎮。《金石考》對該碑有補充記載:“鄉舊皆雲,昔在山側屹然存立。時遷事改,遂致湮沒。今於本地崇善之家,得昔日所印真本,其文非常辭也。因再翻於石,以垂永久。大定二十一年正一(道教中的正一教)盟威法師李□□立石。”

    由此可知,劉德辛所立的碑早已“時遷事改,遂致湮沒”。而慶幸的是,“本地崇善之家,得昔日所印真本,”又於“大定二十一年”由一位姓李的盟威法師“再翻於石”。我把殘碑後半部分碑文抄錄如下:“道士常中一(注:此處‘中一’及下麵的‘安民’、‘布惠’、‘彥通’四個人名的字體明顯小於碑文正文字體,我認為或是後補,或是自謙,因這四個人都是劉自然的晚輩)書昔日在此山側屹然存立時遷事改遂□湮□今於本地崇善……真本其文所寓非常辭也莫可□□因而翻於石廣傳……歲次辛醜三月丁末朔七日癸醜太上初真十戒道士正一盟威法師李安民立石道士和布惠篆額書丹石匠璩彥通刊造。”這些殘缺碑文與《金石考》記載的基本吻合,而且從中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看法:

    該碑正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辛醜年)三月七日由李安民盟威法師立的,由道士常中一書寫的碑文,毀壞還未找到的碑額是由道士和布惠用篆字書寫的,由石匠璩彥通刻的。這通殘碑對劉自然的研究很有價值,也將成為即將修建一新的劉自然庵遺址的一個曆史景物,希望有關部門能加以保護。

    □ 許保金

 

文章編輯: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劉自然庵遺址殘碑考
    2015-1-19 8:54:31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今年中秋節前兩天,我去劉自然庵遺址遊玩,正逢遺址大規模修建,當地一個老太太把我領到一通殘碑前對我說:“這塊碑是老碑,是前段時間施工時剛挖出來的。”我用尺子量了量,碑厚16厘米,寬54厘米,缺了碑首及碑右上角一塊(如圖)。碑文雖有剝蝕毀壞,但文字還可辨認,前半部分正是東方朔寫給劉自然的讚詞。

        劉自然,原名李自然,西漢著名道士,深諳吐納導引之術。據《河內縣誌》記載,李自然在今博愛縣柏山村東部的金傘山中建庵修煉,漢武帝聞訊後便駕臨柏山,親訪李自然,史稱“漢武帝柏山訪道”。李自然授養生之道,漢武帝大喜,欲請他為禦醫,李自然拒而不出;又贈他錢財,也拒而不納。漢武帝對李自然更加欽佩敬重,於是便賜其國姓“劉”,以示褒獎,由此李自然改為“劉自然”。漢武帝又下旨撥款在金傘山為其修建“萬壽觀”一座,今萬壽觀早已無存。《懷慶府誌·輿地誌》載:“金傘山在府城(今沁陽)東北25公裏,奇岩峭壁,崒嵂可愛,有仙人劉自然庵。”今金傘山上仍有劉自然庵遺址,傳說劉自然得道升天成神,所以當地人又稱劉自然為“李神仙”,劉自然修煉的山洞為神仙洞。又因漢武帝在此訪道,而皇帝又是真龍天子,故而,神仙洞又叫龍洞。劉自然仙逝後,漢武帝遣大臣東方朔來此憑吊,東方朔為其撰寫讚詞:《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讚》,刻碑立於萬壽觀前。《懷慶府誌·金石誌》記載有碑文:

        “漢大夫東方朔奉詔東幹,特謁金傘山萬壽觀主自然先生劉公古跡,追慕其德,乃留讚曰:妙哉至道,無極無窮。無影無形,無始無終。細無不入,大無不容。分判混沌,運斡元穹。造化川穀,備列西東。生育生物,孕產禽蟲。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隨緣禍福,應兆吉凶。非道能著,惟人可宏。昔者自然,天錫英雄。作用法則,動止謙恭。量若冥海,聲如巨鍾。解忿銼銳,知白知清。深達奧旨,洞曉真宗。金傘山側,萬壽觀中。持誦精懇,梵修至誠。飛符走籙,斬妖滅凶。迎神役鬼,降虎伏龍。拯濟水旱,時稔歲豐。製服靈夜,采餌赤鬆。吞日飲月,單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嬰童。回光返照,聖智圓通。靈丹濟鼎,彩霞飛虹。舊緣宿行,相契是功。金書赫赫,鶴駕騰騰。仙樂燎亮,嘯歌雍雍。祥雲蔽日,瑞氣淩空。履石遺跡,以記名崇。麾幡鼓節,迎歸洞宮。飄飄仙袂,隱隱叮咚。信士繼踵,洪波立封。秦室墮廢,戰國奸雄。歲月既久,觀壯頹崩。千載之後,再闡元風,自然遠嗣,重躍仙蹤。興修大廈,宏壯孤峰。寒灰複熾,枯木重榮。四方歸奉,萬裏和同。聖躬萬壽,帝道興隆。”

        《金石考》雲:碑載大漢乙卯歲八月一日安昌縣令劉德辛立石。從東方朔讚詞開頭“劉公古跡,追慕其德”可知,東方朔寫讚詞時劉自然已死,故“大漢乙卯歲(即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八月一日”不是漢武帝訪劉自然的時間,應是安昌縣令劉德辛立石的時間。此處就要談談“安昌縣”了,明萬曆版《武陟誌·地理誌》記載:(武陟)漢為懷縣,隸河內郡,或析置安昌縣。那麼安昌縣位於何處?我又查閱了史料得知,漢時安昌縣在今溫縣武德鎮。《金石考》對該碑有補充記載:“鄉舊皆雲,昔在山側屹然存立。時遷事改,遂致湮沒。今於本地崇善之家,得昔日所印真本,其文非常辭也。因再翻於石,以垂永久。大定二十一年正一(道教中的正一教)盟威法師李□□立石。”

        由此可知,劉德辛所立的碑早已“時遷事改,遂致湮沒”。而慶幸的是,“本地崇善之家,得昔日所印真本,”又於“大定二十一年”由一位姓李的盟威法師“再翻於石”。我把殘碑後半部分碑文抄錄如下:“道士常中一(注:此處‘中一’及下麵的‘安民’、‘布惠’、‘彥通’四個人名的字體明顯小於碑文正文字體,我認為或是後補,或是自謙,因這四個人都是劉自然的晚輩)書昔日在此山側屹然存立時遷事改遂□湮□今於本地崇善……真本其文所寓非常辭也莫可□□因而翻於石廣傳……歲次辛醜三月丁末朔七日癸醜太上初真十戒道士正一盟威法師李安民立石道士和布惠篆額書丹石匠璩彥通刊造。”這些殘缺碑文與《金石考》記載的基本吻合,而且從中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看法:

        該碑正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辛醜年)三月七日由李安民盟威法師立的,由道士常中一書寫的碑文,毀壞還未找到的碑額是由道士和布惠用篆字書寫的,由石匠璩彥通刻的。這通殘碑對劉自然的研究很有價值,也將成為即將修建一新的劉自然庵遺址的一個曆史景物,希望有關部門能加以保護。

        □ 許保金

     

    文章編輯:wxj 
     
    相關信息:
    小村莊耍起美學變“網紅”
    抗疫文創產品受歡迎
    西陶武獅申報焦作“非遺”
    看看家鄉的 文物“寶貝”
    弘揚焦作黃河文化正當時
    書海之中“靈魂衝浪”
    一個向陽而生的農民豫劇團
    市圖書館大力推進“書香焦作”建設
    去年我市爭取4306萬元文物保護資金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