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朱村張忠烈公祠又名張昺廟,係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為祭奠工部侍郎、北平布政使,晉贈兵部尚書、諡號忠烈的張昺(公元1358年~1399年)敕建。
張昺在明初兩代帝王(洪武、建文)中,為官達16年之久,恪守盡職,多有建樹,對明初經濟建設、鞏固中央集權作出了卓越貢獻,深受百姓擁戴。
建文帝元年七月初六,張昺受建文帝密旨,監察燕藩(燕王名朱棣,乃明太祖四子,當時企圖謀奪帝位)。昺遂調七衛及屯田軍士,列九門駐守,將執燕王,因都指揮使張信及庫吏李友直向燕王告密,事敗,反被燕王所執。燕王勸其降。昺曰:“寧可斷頭死,莫作易主臣。”仗節不屈,以身殉職,時年42歲(事見張廷玉著《明史》142卷及《張氏族譜序言》)。
張昺遇難後,其家人逃離京都,在朱村隱姓埋名定居下來。後明成祖羨公之忠,敕封為都城隍而立廟以忠名之,並定每年五月十一日為神誕告廟日。明洪熙皇帝頒詔禮部為建文諸臣平反昭雪:“家屬悉宥為民,還其田土,戍邊者放還。”至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九月二十三日給張昺平反昭雪,諡號忠烈,追贈兵部尚書(事載陳俊義著《明史》)。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萬曆皇帝昭示天下:“褒録建文諸臣,建表忠祠於南京”,“祀建文朝盡節諸臣於鄉,有苗裔者恤錄”。發帑建祠,春秋致祭,頒為定典(事見王鴻緒著《明史稿》)。
北朱村張忠烈公祠位於北朱村西南隅,坐北朝南,為兩進四合院的明代建築。縱深100米,寬13米,占地1300平方米。由影壁、山門、前廂房、中庭、後廂房和大殿組成,共7座21間房舍,全係磚木結構。現基本完整,保持原貌。原建築布局嚴謹,雄偉壯觀,廟門高懸“張忠烈公祠”金字匾額,兩旁石柱對聯為:“忠心明日月一代綱常能振鐸;烈氣動山河千年俎豆難撼鼎。”上下聯聯頭二字隱寓張昺之諡號“忠烈”。影壁為歇山式琉璃瓦頂;山門麵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灰瓦頂,兩側有八字紅牆,方柱狀門墩,雕刻精致。前後廂房亦為硬山灰瓦頂,前帶廊廡,為龍首或卷雲狀樑頭;原中庭掛有“丹心曜日”金字匾,可惜早年被毀,柱石基礎尚存。正殿三楹,正中懸掛“氣撼山嶽”金字匾,兩旁明柱上對聯為:“大節凜燕山六百載至今如昨,崇祠留太行萬千劫雖死猶生。”殿內正中懸掛有張昺畫像,頭戴二品梁冠,身著二品朝服,容貌端莊。大殿硬山灰瓦頂,有獸脊,門窗有精美木雕。殿前有月台、廡廊和清代重修碑記。公元1984年修葺大殿時,在其槧杆上發現有明萬曆十九年題記,更證實為明代建築。
張昺祠,為張氏族人過年過節奉祀先人,敦宗睦族,友善鄉裏,拜勉共進的聖地。平時為村裏老年人聚集娛樂的活動場所,有專人護理。是焦作地區保存較少且有明確紀年的大型明代建築,在當地頗具影響。北朱村張忠烈公祠因其曆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兼備,河南省人民政府於2000年將其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王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