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崇拜槐樹的民風,視槐樹為神,為吉祥之物。自周代起就在皇(王)宮種植槐樹,故槐樹又有“宮槐”之稱。槐樹在古代又是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周禮·秋官》曰:“麵三槐,三公位焉。”是說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天子時,麵向三槐而立,後人因以三槐喻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這就是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由此槐便與古代官職有了聯係,成了官職的代名詞。在古代,槐樹也與書生、舉子相關聯,被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征。
北京國子監是京城裏最古老的學校,院子裏古槐成片、陰翳蔽日。其中在彝倫堂西側有一棵雙幹古槐,就是京城內馳名的吉祥槐,又名“複蘇槐”。古槐編號為“古樹A00793”,樹高約15米,由兩棵主幹組成,其雙幹周長分別為2.6和2.5米。樹下有一塊標題為“複蘇槐”的標注牌,上寫道:傳說為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逢乾隆母親60歲壽誕,本已枯死的古槐突發新綠,乾隆題詩讚其瑞,後稱“複蘇槐”。
據記載,槐樹明末時曾枯幹,但到了乾隆十六年初夏,槐樹竟然奇跡般地吐綠複活。恰逢乾隆生母慈寧太後60歲誕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征兆,便為複榮古槐名為“吉祥”,文武百官題詩作畫,唱諾慶賀。大學士蔣溥便畫了一幅《古槐重榮圖》獻給乾隆皇帝。乾隆大喜,即興作《古槐重榮詩》一首。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管理國子監事務大臣觀保等人上疏,請刻詩於石,乾隆又手書《古槐重榮詩》,並寫題跋賜國子監。《許文正公遺書·卷首·聖語》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複榮。當辛未一枝,再茁之出,適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大學士將溥繪圖以紀,曾題六韶卷中,監臣觀保等請勒石講堂,垂示久遠,書以賜之。”觀保等將乾隆的詩和題跋,以及他們給乾隆的折子一起刻石立於國子監西講堂正中,麵臨古槐,以為紀念。《許文正公遺書·卷末前·古槐重榮圖》也有明確記載:“太學古槐重榮於辛未之歲,時則慈寧大慶。聖孝光昭,應侯而興。興朱草華平比瑞,非偶然也。越八年,相臣將溥恭繪進呈,荷蒙禦製五言六韻……”
那麼,《古槐重榮圖》碑現況如何呢?《北京誌·文物卷》有記載:“清《太學古槐重榮圖》碑,由四石拚成,高342厘米、通寬330厘米、厚39厘米,外加浮雕邊框,下承須彌座。四石當中主石為陰線刻國畫古槐圖,其餘三石二刻詩,一刻跋語。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撰詩、記文並行書,觀保撰奏文並楷書,董邦達繪圖並書跋文。‘古槐重榮’的故事見碑文及道光《國子監誌》,本誌書收此碑,是作為一種稀見的碑刻形式。碑原立於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彝倫堂西講堂中(堂外即古槐,今仍茂盛),現藏孔廟(首都博物館)十三經碑林。”
據史載,許衡於至元八年(1271年)到至元十年(1273年)期間任國子監祭酒,如此推算,古槐距今已近740年了。許衡主持國子監期間,教授許多蒙古子弟。既然國子監的學子被稱為“槐市眾生”,且槐樹又與官職、科第相連,那麼,許衡在國子監親植一株槐樹,也順理成章,他是希望他的學生也如槐樹般茁壯成長,成為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