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筆者多次在太行山之陽的焦作、輝縣等地訪查,得到一些有關嵇康山陽故居的確鑿證據。
輝縣吳村鎮魯莊北、山陽村南有竹林寺。竹林寺原有中佛殿等建築,在中佛殿東牆邊至今仍有竹園,殿裏敬七賢,每個坐像都有近2米高,像前有牌位,其中一個上書“晉文公阮籍之尊位”。竹林寺的廟主劉林有,80歲,參加過八路軍,現在仍精神抖擻、身體健康、笑聲爽朗。他主持修建竹林寺及七賢祠(古稱七賢觀),資金是政府出一些、百姓捐一些,寺廟一點一點建了起來。劉老先生說:“吳村東邊原來還有山陽城的城牆,一二十米寬,全是紅膠泥土。聽老人說,都是從牆南(現位於焦作東邊)、人挨人用柳鬥帽殼遞過來的。1958年,城牆給推平了。竹林寺原來很大,寺院裏好多石碑被毀,埋在地下。現在竹林寺後麵的山陽村當時是寺院的後宮。竹林寺西邊就是七賢泉,以前泉水很大,泉眼一股一股往外冒水,水漫出來,就從南邊往東流。這一帶原先蘆葦、竹林很多,泉多、水多、橋多,竹竿也多,種水稻的更多。大壩把水攔住了,煤礦采煤抽水也厲害,西邊有鋁廠、古漢山礦、趙固煤礦。原先七賢祠就在七賢泉西北邊的高崗上,現在也沒有了。”竹林寺存有一塊已斷為兩截的碑石,內容大致是大家集資為愛民如子、全力為百姓辦好事的輝縣縣官周際華立生祠的事情。石碑內容點明竹林寺為古今名地,其西側舊有七賢祠、周公(周際華)祠。
據清道光《輝縣誌·藝文誌》記載,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遊覽過竹林寺,並留下動人的詩篇。如:金·元好問《竹林寺》,王惲《題竹林寺四首》、《再過七賢祠》三首;明·紀雲鶴《山陽行》;清·薛所蘊《漫步竹林》,愛新覺羅·弘曆《七賢詠》等。1992年12月出版的輝縣文史資料第三輯《曆代名人詠百泉》中收錄有元好問的《竹林寺》:“石壇高樹映寒藤,間(閑)有沙鷗靜有僧。總愛此間竹林好,七賢來了更誰曾。”其注釋中有“竹林寺,在輝縣市西南30公裏魯莊村北,內有七賢祠。祀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為竹林七賢嵇康當年寓居山陽的舊居遺址。南3公裏有山陽城遺址。寺北今有山陽村”的說法。詩作以及注釋為我們現在研究竹林七賢以及嵇康故居作出了明示。
《大清一統誌·河南衛輝府誌》曰:“七賢祠在輝縣西南六十裏,今為竹林寺……舊名七賢觀,後改尚賢寺,又改今名,即晉七賢所遊之地。”清乾隆《輝縣誌》雲:“竹林在縣西南六十裏,晉七賢遊處,舊屬河內,元以山陽縣並入輝州,今屬輝縣。七賢堂在竹林寺內,祀晉嵇康、阮籍、阮鹹、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世稱竹林七賢。”
以上記載說明在明朝時,山陽城即在魯莊西(山陽村現在魯莊之北一裏);山陽城東城牆邊山陽村西南側,有嵇康山陽舊居。
今人衛紹生寫有《竹林七賢緣何遊於山陽》一文:“關於嵇公竹林,酈道元《水經注》卷九《清水》篇中有:又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十三裏,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鹹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於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雲:‘白鹿山東南二十五裏,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
上麵提到的鄧城位於今輝縣吳村鎮東南,鄧城亦即古山陽城處;重泉即今重泉村;從現今白鹿山玄極寺(位於輝縣市薄壁鎮北20餘裏)存有的碑刻“……白鹿山玄極寺□桃湯三為郡中正妻周弟中正王思禮孫兒王法……大齊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願以此功□□益法界眾生難苦……”等內容可知,白鹿山上分布有玄極寺、白鹿寺、法住寺、顯陽寺等寺院;白鹿山指輝縣市薄壁鎮北部、太行山段;碑刻記載正好印證了郭緣生《述征記》中對白鹿山、嵇公故居的說法;白鹿山南部二三十裏即是山陽村處。
曆史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證明,嵇康山陽園宅故居在輝縣山陽西南側。《太平寰宇記》、《明一統誌》、《河南通誌》、《大清一統誌》、乾隆《獲嘉縣誌》、《輝縣誌》、道光《修武縣誌》等文獻也有記載。
竹林寺(七賢祠)遺址與七賢泉(又名竹林泉)相鄰,位於今河南輝縣魯莊與山陽村之間。如今竹林寺、竹林七賢遺跡已少見,但後人又建起新的竹林寺,竹林泉仍時常流淌,彙成清澈的小溪,經竹林遺址東流,地上仍有翠綠的竹林。當地老人們傳說:七賢中嵇康善彈琴,阮籍也善彈琴,講禮義知廉恥,風流而不下流;劉伶善圍棋;山濤、向秀善象棋,閑散從容,於調兵遣將中看勝敗如何。
至今,仍不斷有人來到太行山陽,來到百家岩、百泉、蘇門山等景點以及輝縣竹林寺、七賢祠等遺跡遊曆抒懷,憑吊竹林七賢。
□ 王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