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誌》(卷之十一·宦跡)記載:“吳從誨(安平人,舉人),府通判署縣事。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溫城。從誨親冒矢石率眾禦之。寇不得渡。從誨曰:‘水戰利火攻。’命鄉兵守備陳王庭、千總郭忠等縱火焚船,賊溺死者無數,遂遁去。忠中流矢死。”以上事件發生在崇禎年間,明末這一時期的陳王庭年輕體健,武藝出眾,曾擔任鄉兵守備一職,率領義勇軍,在山東掃蕩群匪,單刀擋賊匪千餘人,威名大振。賊匪隻要聽說有陳王庭在的地方,便不敢進逼。
明崇禎九年(1637年),天下動亂,陳王庭和唐村親戚李岩、李仲同行到開封參加鄉試考武舉,由此出現變故,背負命案。陳王庭藏匿在外,潛心練習武藝,後見朝代變換,便隱居家鄉,讀書耕田,創拳藝習槍棒,教子弟擁經史。清順治年間,陳王庭曾入鄉學為文庠生。陳王庭政治失意、仕途無望,反而成就了他專心研拳的功績。耕讀之餘,陳王庭在前輩祖傳武藝和研究民間武術的基礎上,采眾武術流派之長,汲取《易經》、導引、吐納之理,融合陰陽開合、虛實轉換、剛柔相濟、蓄發相間、氣貫形隨等義理,演成內氣與外形高度統一的新拳路,形成由淺入深的係統練功方法,體現了太極理念。後人在此基礎上演變規範,加以完善,稱其為太極拳。陳王庭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左右所寫的敘懷歌(記載於陳氏老家譜),很能反映他的心路曆程。在經曆風雨坎坷之後,陳王庭退歸岩穴,變得老成豁達、平淡清閑。
太極拳並非某一個人所創,它是在前人不斷開創、總結、領悟、完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早期的太極拳被稱為長拳、綿圈、十三勢等。清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陳王庭所編拳路被稱為太極拳一至五路、炮錘一路、108勢太極長拳一路、雙人推手和太極刀、槍、劍、棍、鐧等器械功法,尤其以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出眾。隨著世代傳習、演化,陳王庭所編拳路又新增了兩套。前五套被稱為老架路,後兩套被稱為新架路。陳式太極拳在動作上每個拳式都有柔有剛、有圓有方、有慢有快、有開有合、有卷有放、有虛有實、有輕有沉,並有左右、上下、裏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且柔化剛發的技擊特點較多;練習原則要求意、氣、身形三者密切配合,以意念帶動氣血運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腰動脊轉,節節貫穿,借力製動,舍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製敵,剛柔相濟,循序漸進。
陳王庭是一位民間武師,文武雙全。隨著時代變遷,其後人陳所樂、陳有信、陳發科(1887~1957年)等將陳式太極拳術、器械不斷傳承發展,曆經興衰更迭,又逐漸衍生出楊氏、和氏、武氏、孫氏太極拳等流派,風格有所變化,傳承者又遍及各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太極拳得到進一步傳承。至今,焦作市積極開展“一山一拳”精品旅遊活動,傳播、推進太極拳文化產業發展,太極拳之風尚傳到世界多地,其影響力在其他武術功法之上,習練太極拳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
作者:王 東